APP下载

对当前剪纸艺术活动的若干思考

2013-08-15赵玉亮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尺幅剪纸绘画

赵玉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 100180)

剪纸列入“非遗”项目给予全国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剪纸产业以极大的鼓舞和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各地有关单位在组织、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省、市级剪纸展览增多了,新作者及作品相继涌现,有关剪纸的图书刊物、媒体采访与视频报道的数量也相应增多,这就更加推进了剪纸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全国各地剪纸展览的增多,于是与广大参展作者们利益相关的问题也就直置于组织者们的面前。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剪纸组织。于是各剪纸组织就只能各自策划、各自办展、各设奖项、各自颁发。这样就使得剪纸展览的奖项在全国工艺美术各类(剪纸类)作品中,成为奖项名目最为繁多的艺术门类。

奖项设立过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览策划:展览初始征稿时即设定了奖项菜单(有些系应赞助方要求),如金剪、神剪、特等、金、银、铜、优秀、纪念奖以及参展证书、收藏证书等等。

作品分类:接参展通知后,各作者即按自己的创作思路解读展览征稿的主题并创作。待各地剪纸展品集中后,随之而至的就是分类问题。作品中有传统原生态类的;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类的;有经改装仿绘画类的。

在题材内容均切题时,接着就是何类折桂?

为使每类作品均有奖可获,奖项总数就必然增多。

吸引参展:有些展览为了吸引作者尽可能使其参展以达到展览的预期效应,就有意多设奖项,这就不免会使部分作者认为有获奖机会而参展。

此外,还有承诺展后出作品集的、发纪念品的、其结果是展后作品集如泥牛入海。有的办展者确将展出作品印制成册,只是价格离谱,纯为盈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奖项多则滥,滥则贬。一则失去其含金量,再则也失去其严肃性与权威性。

笔者建议,剪纸展不防参考一下其它视觉艺术展的办法。展览就是展览,心态平和不设奖项,重在参与,相互交流,展后作品只颁发参展证书或收藏证书、拍照留档,以供日后出集册之用。

维护好剪纸展览这个平台,是全体剪纸作者的共同责任。建议无论由哪个组织举办的剪纸展览,有条件参与的作者都应积极参展,主办者应抛开门户之见,视参展作品为广大作者的共同财富,给予应有的尊重。

只有广大剪纸作者积极参与,展览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务使更多新作者和更多的好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剪纸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一、奖项评委至少应是内行

最令参展作者一头雾水的是参评作品的评委之不透明性。这里不似体育竞技,评委、裁判都是公开的,有专业资质的内行人士。

参与剪纸作品评奖的评委,大部分是每次展览主办方与承办方的有关部门领导,而非搞剪纸的专业人士。这是剪纸评委不透明的根本原因。

建议借鉴体育评判之法,参评者皆为专业裁判,再重要的体育官员也不参与评判工作。

2010年河南某剪纸大展。9位评委清一色都是当地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而无一专业剪纸艺术家。这样的奖项评出,如何服众?在河北的一次剪纸大展中,11位评委中有4位是美术工作者 (均非专业剪纸艺术家)其它评委都是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奖项公布后,舆论大哗。于是有的作者就写信反映到省、北京有关部门,要求公开、公平。

很难想象不懂足球的人能上场当足球裁判。外行评奖的不公允着实伤害了广大剪纸作者的积极性。日后必将失去大部分作者的信任与参与。从长远看,外行评奖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笔者认为,相对公允的评奖方式应是充分发扬民主的。即与会作者每位一票。应是从剪纸组织中懂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参展作者中公选出的评委。这样,评委虽然水平不一定整齐,但起码都是内行懂剪纸艺术的。

评委选出后取得主办部门领导的认可后即可行使评选权,对参展作品进行投票,最终以票数多者为胜出。

经由认证、盖章后颁发证书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名实相符的胜出作品。

当然,公平是相对的,愿参展作者们日后对每次展览多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少一些无奈与遗憾。相信这将是各地广大剪纸作者们的期盼与愿望。

二、剽窃作品应档在展外

吴冠中、陈逸飞的作品价格不菲。被利益所驱冠其名下的假画与赝品在其生前就有人复制了。但与剪纸作品被复制的数量相比,前者确为少数,主因是复制名画难度大且需一定的专业功力。

比较而言,复制剪纸作品相对容易得多,且制作成本不高、易乱真。当然,作者复制自己的作品无可厚非。为了学习与获得资料而去复制他人的作品也属正当,但若是为了一己私利就不妥了。

复制吴、陈画作的人是不敢宣称其复制品是他创作的。而在剪纸展览与出版物中就有“复制”他人之作而冠为己作的。出版物中有些情况有可能是编辑人员将作品张冠李戴,但有些则不是。

2010年6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的剪纸展出作品中,就有将北京申沛农先生、上海林曦明先生的作品分别署为山东荏平某东青、新疆巴州某书明。此种“复制”行为是有失艺德的。不知二位拿到农业博物馆收藏证书后心里是窃喜还是内疚。

估计二位“复制”者为新手,不知申、林二位剪纸艺术家的佳作早已被剪纸界熟知。或许二位新手喜爱剪纸但不明从何处入手,于是为了学习而复制前辈佳作也不为过。但是将复制的剪纸署上自家大名,堂而皇之送北京参展即变更了复制作品行为的性质,这种复制就是剽窃。

另一方面,展览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对剪纸专业的情况不甚了解,不免会对作品、作者的核实有困难。展方可请懂行者协助布展核查,如此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复制”品参展。

人们拦不住复制者“复制”,但人们应当能拦得住“复制”品参展。

只要各剪纸组织的办展人员熟悉专业情况,认真审核送展作品,通过不懈努力就能最大限度地将“复制”品拒之于展厅之外。

三、精彩剪纸不以尺幅取胜

随着剪纸展览的增多,作品尺幅超过一整开纸的大幅剪纸陆续有所展出,几米、十几米、几十米……大有破竹之势。其作品内容暂且不议,从制作、装裱、邮运、展出、保管诸方面均有不便。

纸,是由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厚薄均匀的纤维层。人们用纸印制书报、制作包装盒。这一切均以纸的纤维相互拉牵结构不被破坏为前提的。

一张被剪镂出纹样的大红剪纸与一张同等尺幅的大红纸相比对,大红剪纸的强度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纸的纤维被切割截断所至。所以,剪纸经过镂空的尺幅愈大,其纸的强度愈低,易损度愈高。

剪纸是实用美术。因为要实用,故剪纸尺幅一般都不大。这主要是由其使用功能所决定的,如民间窗花、灯花、鞋花、袖花、枕顶、荷包以及婚、丧之礼花等。若剪纸尺幅大于功能之所需时即失去其实用功能。例如:剪个窗花,结果比窗棂子格尺寸还大,该剪纸纹样即失去窗花的功能。

一般来讲,凡是人为制作的物品都有以人为本制定的相对合理的尺寸(度),这尺寸(度)与其材料的材质有关。比如:写黑板的粉笔为什么为80mm左右而不是更长些?报纸为什么印的不如床单一般大?邮票却永远小于信封……?道理很简单,若它们违反现有的尺寸(度),它们则不便使用或无法使用。

各国整张 (开)纸的尺幅基本是统一的 (约1093mm×786mm)。把一整张纸平展后它有四版人民日报的面积。做为剪纸题材的载体材料,一整张纸(约0.85m2)应该已够一幅作品受用了。若尺幅再大即不易剪镂也更易损伤。

精彩的作品不是以尺幅取胜的。若没有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尺幅再大也是苍白的。

另一方面,各剪纸组织在通知展期时应规定参展作品的规格尺寸(不大于一整开纸)。有时展厅面积不宽余,一幅十余米的大幅作品一展开,很可能有多位作者的作品就无缘此展了。这对参展者也是不公允的。

四、“纸条纸”不具备剪纸要素

若将一幅用墨线白描的绘画作品挂入剪纸展厅内展出,观众或许会提出质疑:此“画”是否被挂错了地方?此处是剪纸展览,怎么将绘画作品展出来了。

若将画用纸拷贝一遍,再将其剪刻镂空处理,以使其所有造型墨线均线线相联,而后,再放入剪纸展厅。此时展出的作品是绘画?是剪纸?还是其它……?

剪纸与绘画同属于平面造型的视觉艺术。但剪纸与绘画并非同属一个艺术类别。绘画艺术属于美术范畴,而剪纸艺术则属工艺美术范畴。

大家都知道,绘画是用笔墨颜料在载体材料上经绘制完成其造型,而剪纸则是用刀、剪将载体材料经镂空处理完成其造型的。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是不可互换的。

由于剪纸受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制约,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法则,构图多以适合纹样形式为主。尤其有实用功能的剪纸纹样更是如此。而绘画艺术在构图上具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只要内容与形式需要,构图可任意变化。

剪纸造型中的物象多以影形为主,为强调各物象的影形特征故常采用平视视角造型。而绘画则可以用任何视角造型。

剪纸为了避免造型中影形的重叠,通常采用散点透视造型,而绘画可用散点,而更多则用焦点透视造型。

剪纸来自民间。为了吉祥寓意,一般追求物象造型的完整性以图吉利。而绘画随内容与画面效果之需则不避讳残损物象之形。

剪纸又因工艺制约而写实能力不济,故造型需夸张变形而侧重其意。而绘画可用夸张形式造型也可惟妙惟肖地写实。

综上,剪纸受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制约而形成造型的独特性与局限性是绘画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所不具有的。

例如,将一张纸折叠数层经剪刻镂空出纹样后再将其展开呈一完整的剪纸作品。此事半功倍之法是其它造型艺术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剪纸自身的造型局限性也就成为了剪纸自身的特点,使剪纸自成一统地立足于艺术百花园中。

知道了剪纸与绘画的区别之处,再搞剪纸创作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剪纸造型的特点,扬长避短,用剪纸技法表现其善于表现的内容与形式。没必要以剪纸之短去追绘画之长了。

经过剪刻镂空把绘画的墨线改装成线线相联的纸条之外,其它造型要素均与剪纸的形式法则格格不入的作品冠以何名呢?曾有朋友称其为“剪纸画”。我以为此名不妥。即称为“剪纸画”那剪纸要素的“股份”应当超过整幅作品诸要素的51%方可成为剪纸(假设剪纸要素可量化)。

经考量在原画构图、造型、比例、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只把线条改为了纸条,这种既不是剪纸也不是绘画的作品或可称其为“纸条纸”。

搞“纸条纸”的朋友在对剪纸的认知上有误解。认为只要把任何一幅绘画用纸剪镂一遍,使其线线相联不断就是剪纸作品了。这是缺少对剪纸艺术基础知识的了解。

搞“纸条纸”的朋友应加强自身剪纸艺术理论的修养,要正确理解剪纸的特点与表现形式。经过学习、实践去创作出有剪纸特点的作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剪纸风格。而“纸条纸”即使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并不是剪纸艺术发展的方向。

五、现场创制剪纸并非表演

经常在剪纸展览上能见到一些作者在现场制作剪纸,并称其为剪纸“表演”。该项活动有些是由展览主、承办方事前安排在先,也有观众因兴致所至与大家互动交流当场献艺的。此类活动既吸引观众又活跃气氛,同时还起到了宣传作用。但是,将其称为“表演”,我以为不妥。

剪纸从来就不是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有目的的行为产生对视、听觉感官享受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如欣赏戏剧、电影、歌舞、说唱、杂技、魔术等表演都是为满足精神之需而为的。且表演现场也无物质事物产生。

通常,大家把经过人有目的的行为而产生的物质事物称之为创作、生产、制造与制作。剪纸是经过人有目的的行为产生的物质事物,故应称其为创作、制作剪纸。该过程可称为制作过程而非表演过程。

因此,当人们在参观油画、国画、版画、刺绣、陶艺的工作室观其工作(创作)时,无人称其为看油画表演、版画表演、刺绣表演……就是此理。

剪纸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工艺美术。剪纸作者要爱护它。不要人为地把它降之为摆地摊的小杂耍(杂耍可称表演)。

在展览会上,当场创作、制作剪纸的活动可以继续搞下去。因为有效果,大家也喜欢参与,只是不再称其为表演即合理了。

六、公益性剪纸组织零会费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2年十月份公布我国目前仍有1.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估计这1.5亿人口主要生活在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内。在这些贫困地区里或许找不到油画、丙烯画与其它视觉艺术品,但是相信在这里能找到民间剪纸,从而能找到剪纸的作者。它们虽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他们同是全国剪纸朋友们的兄弟姐妹。

笔者认为,无论日后各剪纸组织如何发展,各剪纸组织主要负责成员应该是心甘情愿为广大剪纸作者无偿服务的义务工作者。开展所有活动均以保障广大剪纸作者利益为重。为其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与学习资料、报刊通讯等应该是无偿的。务使各剪纸组织能成为广大剪纸作者温馨的专业港湾。

各剪纸组织应该是非盈利性的公益团体。应最大限度地减轻会员的经济负担,以降减会员会费逐渐降至零会费。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零会费则是迟早的事。

七、剪纸属性不变何论新旧

新剪纸是相对旧剪纸而言的。新剪纸首先应该是剪纸。若不是剪纸,冠其何名均无意义。大家看问题不是只看它如何称谓,而是看其实质。

前面讲过,因受材料与工艺的制约,剪纸有其自身的形式法则。其构图、造型、艺术语言诸要素均有着强烈的自我特征以及其它造型艺术的不可替换性。

用剪纸诸要素去表现现代生活题材是否就是新剪纸?那要看其作品的最终属性如何。若属于剪纸即可,否则就是“三不像”了。既不像剪纸,不像版画也不像画。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品种,比如前面说到的“纸条纸”。

当初京剧产生时不因与昆曲有关就称之为新昆曲而是称为京剧。而昆曲也不因与京剧的产生有关而不再称为昆曲。昆曲至今仍为昆曲。

时代在变动,剪纸艺术也不会静止。应该支持剪纸的发展,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剪纸应该还是剪纸。我不担心剪纸会被其它艺术同化,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城市化的发展,剪纸如何承载新环境的题材倒是值得思索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尺幅剪纸绘画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剪纸
遍地青春不开门
剪纸
剪纸
徐悲鸿师生作品聚首
观《建党伟业》(录二)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