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痰熄风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59例

2013-08-15张博成胡绍育张梅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8期
关键词:清阳阻型西医

张博成 肖 纯 胡绍育 张梅庆

化痰熄风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59例

张博成 肖 纯 胡绍育 张梅庆

(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新余338000)

目的 探讨化痰熄风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10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自拟化痰熄风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总体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59例,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为7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化痰熄风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美尼尔综合征等以及原因不明证属痰浊中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自拟化痰熄风汤;痰浊中阻;眩晕症;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证,其表现为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致使患者难以站立且常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而该病的病因可能与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美尼尔综合征等疾病有关。中医学认为眩晕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痰浊中阻型为眩晕病的常见类型之一。笔者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对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为主要症状的眩晕患者,运用化痰熄风为主要治则,并自拟化痰熄风汤对其中属痰浊中阻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结果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于本院门诊和住院病历共109例,均符合眩晕证痰浊中阻型诊断标准。将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10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59例,其中男38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8岁;病程为2天~6年,平均为4个月。对照组50例,男28

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4.5岁;病程为3天~5.5

年,平均为4.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病人入选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具有眩晕,头痛,昏蒙,胸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等症状。同时对于存在以下状况者给予排除:精神疾病者、认知功能下降者及语言障碍者;严重并发症者;难以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规定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神经病学》[2]眩晕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眩晕停25mg,一日3次,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一次等)加自拟化痰熄风汤治疗。自拟化痰熄风汤加减基本方:半夏10g,天麻10g,茯苓30g,白术12g,化橘红10g,黄连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10g。加减:呕吐频作加吴茱萸10g;兼有耳鸣加磁石30g,珍珠母20g;舌质紫暗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有脾虚见证者加白术12g;有外感表证者加荆芥10g,防风10g。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以上两组均7天为1疗程,4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统计学方法本次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3]临床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体位变化后无明显眩晕感;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缓解,头部存在轻微昏沉感或是头晕目眩轻微但无自身及景物旋转和晃动感且患者可进行正常生活及工作等;有效:头晕或目眩缓解,仅存在轻微自身及景物旋转和晃动感,生活及工作等受到干扰;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2.2疗效治疗组59例,治愈47例,显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50例,治愈28例,显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本病病位多在清窍,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情志不畅,或饥饱失常,伤及脾胃,健运失司,痰浊内生,上蒙清阳,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眩晕。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在肝脾肾不足,标实在肝风及痰浊上扰。《儒门事亲·头风眩晕》曰:“夫……头风眩晕……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乃因外邪所触,则气不顺,遂生痰涎,积于胸中”。“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其所养而导致头目眩晕”(《实用中医内科学·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述:“无痰则不作眩”。上述种种论述均阐明了风、痰在眩晕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眩晕表现为风、痰见证者为多。笔者以化痰熄风为大法自拟化痰熄风汤,既燥湿化痰,又平肝熄风。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共为君;以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以治生痰之本为臣;化橘红理气化痰,黄连清热除烦,枳实、竹茹性属寒凉清降,两药相配,泄热化痰,既减少半夏、化橘红温燥之性,又增强化痰和胃之功,共为佐药;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共为使药。诸药相配,从而恰中病情,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医学心法·眩晕》曰:“发眩时,眼不可开,开即所见之物非倒即斜,……必见恶心呕吐而心烦热”,在方中加用黄连清热除烦,使疗效更为显著。自拟化痰熄风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有明显疗效,且无任何副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眩晕停及氟桂利嗪治疗组。对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美尼尔综合征等以及原因不明证属痰浊中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1]戴慎,薛建国,岳沛平,等.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4-188.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7(1):2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43

1672-2779(2013)-18-0058-02

苏 玲

2013-07-25)

猜你喜欢

清阳阻型西医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