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

2013-08-15刘振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红藤药包新药

刘振荣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6例

刘振荣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妇产科,徐州22111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至2012年住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56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诊断和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果 痊愈率87.5%,有效率100%。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在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愈,则可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盆腔炎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国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我院56例住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积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2012年住院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5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5个月~3年,均为有性生活史女性,均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及严重内外科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①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症状:下腹部坠痛或腰骶部胀痛,白带多,月经不调,低热,疲乏,不孕等。③体征:多数子宫后位,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肿块,压痛阳性,宫颈充血,分泌物增多,至少具备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伴压痛及附件区压痛。④辅助检查: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B超有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

1.3 治疗方法 首先选用头孢类抗菌素联合奥硝唑静脉应用,一日1次,共10天。同时于非月经期给予口服中药经验方,同时中药灌肠和中药包腹部外敷联合治疗。

1.3.1 口服中药经验方 方剂:红藤20g,败酱草2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丹参15g,赤芍15g,桃仁9g,牡丹皮9g,木香12g,茯苓12g,生地黄9g。用法:一日1付,水煎400ml,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共用14天。

1.3.2 中药灌肠 方剂:红藤20g,败酱草20g,蒲公英20g,鸭跖草20g,地丁20g,三棱9g,莪术9g,桃仁9g。用法:水煎150ml,于每晚睡前排空二便后,取侧卧位,将灌肠导管缓慢插入肛管14~18cm,滴速60~90滴/分,平卧2~4小时,保留6~8小时,连用14天。

1.3.3 中药包外敷 方剂:千年健60g,川断120g,追地风60g,川椒60g,艾叶250g,五加皮120g,桑寄生60g,透骨草250g,独活60g,血竭60g,赤芍120g,归尾60g,乳香60g,没药60g。用法:用纱布将上述中药包好,放入铁锅中蒸半小时,趁热将药包放在下腹部热敷30分钟。药包上方罩塑料袋防止热量散失,连用14天。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正常,且一月后随诊无复发。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加重,妇科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56例患者中,痊愈49例,显效6例,有效1例(原因为家中有事,未能住院坚持完疗程)。痊愈率为87.5%,显效率为10.7%,有效率为1.8%,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西医认为盆腔炎由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种致病菌引起,故西医以头孢类抗菌素联合奥硝唑消灭致病菌。中医认为盆腔炎属于中医腹痛、带下、癥瘕等范畴。其发生与湿、热、瘀、邪密切相关。多由湿热下注或湿毒入侵,客于胞宫,脉络受损,气血不行,瘀血内滞而形成。故采用清热利湿、化瘀散结、理气行滞、扶正固本的中药治疗。本经验方中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蒲公英为主药,以清热、解毒、祛湿;丹参、赤芍、桃仁、牡丹皮为辅,活血、散瘀、止痛;木香、茯苓、生地黄为左使,分别理气、利湿、凉血滋阴。采用中药灌肠和外敷方法,通过局部药物吸收和渗透,使药物直达病灶所,局部药物浓度高增加药效。同时局部湿热刺激,可改善血液循环。两者结合使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利湿、理气活血之效,促进增生组织软化,利于炎症消退和炎性物质吸收,减轻疼痛,显著提高疗效。应用以上方案,56例患者痊愈率为87.5%,显效率为10.7%,有效率为1.8%,总有效率为10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标本兼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13-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243-253,250-25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51

1672-2779(2013)-17-0067-01

吴义红

2013-07-27)

猜你喜欢

红藤药包新药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柱状药包爆破漏斗效率函数及其等效爆破作用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对肺癌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更正
红藤粉外敷治扭挫伤
鞋尖朝外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验方集锦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