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面部气色望诊在针灸辨证治疗中的作用※

2013-08-1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0期
关键词:气色五色内经

罗 健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肇庆526000)

《内经》面部气色望诊在针灸辨证治疗中的作用※

罗 健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肇庆526000)

本文根椐《内经》有关面部望诊方面的内容,阐述了面部气色望诊的部位、内容以及在针灸辨证和治疗中的作用,提出了面部气色望诊之“望”,并不仅仅是肉眼“看”的意思,而且有“望穿”、“看透”的含义,能直观、具体地了解脏腑气血虚实盛衰及其生克变化,对针灸辨证、选穴和虚实补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提出了个人掌握这一技术的条件和方法。

面部气色;望诊;针灸;内经

面部气色望诊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部分,亦是医生诊病的主要诊疗技术。“望”者,并不仅仅是肉眼“看”的意思,而且含有“望穿”“看透”的含义。中医传统的望诊包含有人体透视功能。所以,一旦掌握其方法,对针灸的辨证、治疗及其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人体精气的盛衰及其变化是通过眼光的精明和面部五色显现于外的,所以面各部的气色不但反映五脏六腑虚实,而且体现脏腑五行生克的变化规律。因此,通过面部望色观气,能够直接、具体地了解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及其生克变化,从而指导针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最后达到治病防病目的。

1 面部气色望诊的部位

面部是主要望诊部位,《灵枢·五色》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个对应的反应区,如面部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组织的反应区。天庭直下,眉心直上的“阙上”是咽喉反应区。眉心即“阙中”是肺表现区。从阙中直下的鼻根部,称为“山根”或“下极”,是心的外部显象区,鼻根直下的称为“鼻柱”是肝脏的反应区。而鼻柱两边区域为胆反应区。鼻尖即称为“面王”,是脾反应区,鼻尖两侧的鼻翼即“方上”是胃反应区。鼻翼的外侧颧下即“中央”是大肠反应区。大肠外侧即夹大肠者是肾反应区。鼻尖区水平线上方,胆区外下方是小肠对应区,鼻尖以下“人中”穴位是膀胱和生殖器的反应区。五脏六腑虚实及相克变化,可以通过脏腑在面部相应反应区所表现的气色进行辨别。

2 面部气色望诊内容

2.1 面部气色关系面部气色是五脏六腑之余光,是人体内部气机精华在面部外表的显现。色为苗,气为根;色在外,气在里。气无色不验,色无气不灵,望根先看苗,看苗目的是望根,故面部气色望诊必须色和气同观,切不可分开。

2.2 面部气色望诊辨证面部气色望诊辨证主要是辨色的正位和异位,气之正色和异色。

2.2.1 色之正位和异位辨证《素问·五色》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面部之色有正位和别位之异,望色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望五色是在正常或异常部位。正常时,五脏六腑在面部有一个相对应的部位会显示所主之色。如我们会在肝部望到青色,在脾部望到黄色,在心部望到红色,在肺部望到白色,在肾部望到黑色。如果某反应区出现相生之色,是顺证;而出现克伐之色,是逆证。另外,五色反应疾病的属性和症状,望色另一个内容就是了解疾病的性质,如青色和黑色反映疼痛,黄色和赤色表示热症,白色表示为寒症,根据色所主病的性质确立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2.2.2 气之正色和邪(异)色辨证《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望诊遵经》曰:“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色也。”人面部之气由五脏所发,五脏主五色,而其华在气。望气是望其色之神气,所以望气比望色更为重要。而神气主要表现在色之夭泽上,《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色夭不泽,谓之难已”。《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根据色之夭泽有学者将《内经》之色分为正色,善色和恶色[1],而道家将其分为正色和邪(异)色[2],色无论是青、赤、黄、白、黑,皆以老子“中气以为和”之柔和中正为标准。凡透明、光亮、柔和、润泽的为正色;沉滞晦浊、枯夭不柔和为邪色。另外,气还有散聚、深浅、浓淡等变化。清朝汪宏在气色望诊上提出了观气的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此十法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具有望色纲领的意义,是病位深浅,病邪轻重,病势预后转归的标志。

3 面部气色望诊在针灸辨证和治疗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说明《内经》是非常重视面部气色望诊进行辨证的。望诊在四诊中排列第一位,故《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遗憾的是现在绝大数中医学者只重视问诊,望舌及脉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面部气色望诊,其原因可能与望诊技术要求较高,不容易被人所掌握有关。但一旦掌握面部气色望诊,就可以直接、具体地对疾病进行辨证,明确其病位,病性而确立治疗方案。面部气色望诊在针刺辨证和治病中尤其显得重要,针刺治病四个环节是辨证,选穴,确定补泻手法及治疗时机,而面部气色望诊在辨证,确定补泻手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面部气色望诊,能直接、具体对疾病的病位,病性及虚实进行辨证,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同步观气望色,根椐面部气色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正邪相争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而达到治病目的。而何时出针又要以面部气色是否达到“中气以为和”作为标准,所以面部气色的望诊贯穿整个诊治过程。如同西医诊治一样具体,直接。更容易被人接受。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针刺法,通过面部气色的望诊,面部肝位气色青、晦暗,浓集而不开,在脾位上看到淡黄色略带点瘀青色且偏暗,乃知肝郁克脾,所以针刺时取行间疏泻肝气,补阴陵泉健脾祛湿。在针刺过程中,面部肝脾位气色会发生变化,肝位青暗浓集气色散开,脾位瘀青色渐去,但干枯,说明泻肝过度而伤阴,故一边补三阴交,一边观面部肝位气色,如干枯转为润泽即停止补泻,以免过补而气滞。通过临床实践,这种面部气色望诊的传统针刺法对内科疾病疗效尤佳。从而对目前普遍认为针刺只对痛症和神经系统疾病有效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为针刺治疗内科病且取得较好疗效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面部气色望诊这门技术一旦掌握,不但能提高中医针灸辨证准确率和治疗效果,而且具体、直接、快捷,方便,值得提倡推广。

4 面部气色望诊技术掌握的条件和方法

面部气色的望诊是一项精深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它不是一般的“看”,而是“透视”。所以,非一般常人的眼光能做到的,尤其是面部气色的望诊更难,故前人有“望色容易观气难”说法。只有经过长期的特殊训练,使自身的精神专注保持稳定,才能够获得这一望诊技术。

要获得该项技术,个人认为: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慧根,其次是兴趣,恒心和耐性。有了这些条件后,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训练自己的精神专注,使自己的精神专注保持长期稳定才能获得这项技术。对于训练精神专注的方法,笔者认为首先要训练学会控制好呼吸,而控制好呼吸方法是要每天进行呼吸练习,在练习呼吸时要做到深、长、细、柔,均匀,自然,并且要用你的听觉听呼吸,用你的感觉去感受呼吸之气的冷,暖、热、湿、燥和粘滞感,如此反复训练,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必然能培养自己精神专注的稳定性。这种精神专注一旦形成习惯后,无论是望、问、闻、切辨证,还是针灸治病都会有一个新的突破,在这种精神专注下,能具体、直接感受到脏腑阴阳气血在面部及脉中的细微变化。这是中医针灸诊治疾病关键和重要的基础,目前为什么难培养高层次中医针灸人才,与这个基础有很大关系。

5 结论

综上所述,面部气色的望诊技术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精神专注训练,使其精神专注保持稳定基础上获得的。而这种望诊技术能直接、具体了解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变化,对指导中医针灸辨证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1]朱玉栋,龚以平.《内经》面色诊发微[J].陕西中医函授,1991,(2):4.

[2]熊春锦.道医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34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05

1672-2779(2013)-20-0008-02

吴义红

2013-08-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猜你喜欢

气色五色内经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五色呈祥——谈一谈作品“时来运转”带来的创作思考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炖出好气色
卡姿兰光感气色胭脂透现光晕粉颊 让你气色飞扬
熬夜也能拥有好气色唤醒夏日肌肤沉睡感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