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3-08-15翟桂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思想文化

翟桂萍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政工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历史,始终是与文明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相生相伴。包容是文化发展的自身特质和魅力所在。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各有优势和特点,断然地予以肯定或否定是不明智的。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是在对各种文化的包容中不断传播和延续的,因而,有生命力的文化是能够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文化。

一、文化包容性发展的特点

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一个没有包容性的文化必将是枯竭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也就是说包容性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文化的包容性关联着文化的发展性,包容性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也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

第一,文化包容性发展以承认差异为前提。差异性是区别文化的身份标签,没有差异性也就无所谓多元文化。文化多元性就像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和文化特色。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性的历史发展积淀,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产生的创造物,多样性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因此,承认不同文化间差异性的存在是文化包容性的前提。事实上,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区别于他物的特性,这种特性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不承认差异性,或者不认可差异性,也就无所谓多元文化了,而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差异性构成了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前提。

第二,文化包容性发展以宽容为本。宽容本身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特性。文化交往的需要,使得不同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必须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为了达至这种目的,就需要宽容。一定程度上说,宽容文化的土壤愈肥沃深厚,宽容文化的氛围就愈浓烈厚重,文化就会在这种宽容中获得更多的滋养,获得更多的生机活力。特别是在一个文化分层日渐多元的年代,如果每个人只顾及自身利益需求和文化视角,那么,不同类型的文化根本无法实现理性对话,最终被破坏的必将是人们对文明秩序的普遍坚守。因为文化宽容的程度也同时决定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没有文化的变革和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宽容构成了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宽容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我们应推动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使文化思想不断地产生新生命。

第三,文化包容性发展以善于吸纳为动力。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规模及流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能否有效地吸纳借鉴其他文化,也就是如何兼收并蓄的问题。一味排斥外来文化,只会阻挡自己的进步;而恰当地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则可以更快、更全面地发展。中华文化,因为善于吸纳,使各种文化成为互相发展的动力,实现了文化的有机整合。而这种吸纳性的实质是通过文化自身的矛盾运动,使外来文化与自身不断相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先进文化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无数文化辉煌实例都说明,文化正是在交流、沟通中不断交融,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人类世界文明文化的不断衍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合作交流成为发展的常态,如何在吸纳借鉴和相互促进、合作共赢中更好地发展壮大自身,是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文化包容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包容性使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功能,这种功能既体现了先进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也体现了文化整合社会、推动改革创新的工具价值。

第一,文化包容性发展是先进文化的价值诉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的包容性既是对先进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需。包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种文化要素共存的过程,而是各种优秀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吸收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交融过程。在这种相互吸收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先进文化形态,而这种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包容性发展的结果必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此,一种先进的文化必然是文化包容性发展的结果,特别是一种先进文化要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并逐渐成为在社会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先进文化除了其自身的思想内涵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不断整合、吸收其他各种思想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发展。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文化包容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包括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且同时还吸收借鉴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包括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起就是多元文化包容发展的结晶,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不仅表现为其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实践,更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借鉴和包容,不断创造出新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明成果。

第二,文化包容性发展是社会整合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整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文化的包容性必然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实现,一个文化碎片化的社会难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从历史上看,欧洲中世纪的大主教用宗教信仰统一人们的精神世界,建立了基督教的思想统治,使基督教的“神学”成为欧洲中世纪整合人们思想的文化。中国的封建社会用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体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精神和观念的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上一些国家之所以长期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无法完成社会整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文化的包容性发展,难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而失去了凝聚力、向心力,难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能够在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能够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也就说,只有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有效力量,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第三,文化包容性发展是社会创新的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同时也认为后者对前者也有反作用,二者是一种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6 页。所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社会创新的前奏。文化的隔离、排斥、毁灭不仅是对文化生态的破坏,而且也是对发展、创新的遏止。从世界历史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从中国历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文化繁荣,为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地主制经济准备了条件。同样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也是以思想领域的解放为前提的。可以说,正是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形成了思想的力量,带来了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带来各种文化间冲突的同时,也为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人们在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日新月异的文化变迁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创新发展积蓄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不断的创新,这种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来自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来自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不断超越自我。

三、文化包容性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矛盾

文化包容性发展既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本身是在流动的历史中不断向前跃升的,而文化的流动其实就是文化包容性发展的进程。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难题,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

第一,处理好主体性与多元性的矛盾。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作为在社会经济、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利益反映的思想文化,就构成居于主体地位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98 页。“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9 页。在阶级社会,任何统治者都力图确立维护自身利益的主体文化。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用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任何一种主导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天然的,而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竞争中的一种历史选择;同时,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也只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不断地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发展自身,才能维持主导文化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文化的主导性与多元性并不矛盾,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与其他文化是一种并行发展,而非排斥的关系。事实上,虽然异质文化间的冲突是激烈的,不同的文化间是有天然的排拒性的,但并不否定在社会发展中各种文化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既是其现代化进程的反映,也对其现代化进程有所推动。”②顾宁:《美国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2000 年版,第1 页。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过程也并不否定其中一种优秀文化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文化形态则处于从属地位。一定程度上说,正是这种不同文化功能的发挥,才使社会的整合与文化的繁荣相得益彰。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居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价值观的多元就将导致文化的碎片化,而使社会处于散乱甚至分裂状态,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将是致命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上一些国家之所以长期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无法完成社会整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而失去了凝聚力、向心力。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个处于主体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实现对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汇聚。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必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人们思想、整合社会的主导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构信仰,整合社会,为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精神支柱。

第二,处理好本土性与吸纳性的矛盾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种国家的身份识别码,必须传承和发扬。但并不是说,我们要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就不要吸收借鉴,不要创新,如果是这样的话,本土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就难以存在下去。事实上,本土性与吸纳性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兼收并蓄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③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光明日报2006 年4 月23 日。

一方面,要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和解读本土文化,找出显示其价值的独特方式,重新发现、认识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借鉴,使本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作为一个并没有多少历史积淀的国家,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域执全球牛耳,其秘诀就在于其开放、包容,在于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同样,无论古代社会还是近代社会,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认真吸取和借鉴,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新鲜血液,彰显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当代文明背景下,我们怎样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也至关重要。当然,我们已经开始吸收借鉴,并与本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比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等相融合,体现了当今中国的发展理念。

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甚至紧张对立转化为对话和合作,以达成对社会和文明的新理解。我们要摈弃抵制、仇视的狭隘思维模式,要抱着学习、借鉴、融合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

第三,处理好引领性与共生性的矛盾

文化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是要在倡导多元共生的状态下,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多种文化的共生并不是意味着各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都是相同的,而是有差异的,必须有一个处于引领地位的文化来引导社会的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方向。

当今中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以其经济霸权为支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使我们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特别是不同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斥在原有的信仰追求和精神秩序中,容易导致人们信仰迷失。这就有一个用什么来引领社会,如何来引领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包容性允许多元并存,但并非简单地同居一室,而是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在社会大系统中,主体文化要发挥对社会多元文化的核心引领作用,甚至是矫正功能,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社会发展提供共同的价值支撑。当然,这种引领并不排斥与多元文化的共生。多元文化的共生构成了文化引领的生态,凸显了文化引领的价值和功能。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要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核心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思想的统一;同时要不断在多元文化的共生中汲取营养,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更好地发挥核心引领功能。

猜你喜欢

包容性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