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海峡两岸儒家精神与企业经营”研讨会综述

2013-08-15王志捷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儒商儒学儒家

王志捷

(北京行政学院,北京 100044)

2013年6月1日至2日,由尼山圣源书院、台湾高雄孔孟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儒家精神与企业经营”研讨会在位于山东省泗水县的尼山圣源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的指导单位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协办单位为中华经贸暨学术交流学会、中华社会教育学会、高雄市产业发展协会、泗水儒商联合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台湾高雄的儒学组织、高等院校、企业界人士20多人,大陆方面则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党校、宁波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和政界人士近40人。两岸学者和企业家共同探讨了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就儒家精神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家修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张践教授主持开幕式。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示范教授致辞并欢迎大家来书院进行交流研讨。台湾高雄市孔孟学会荣誉理事长、高雄师范大学教授方俊吉,中国实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金美华,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牛廷涛,台湾高雄市孔孟学会理事长李梁坚,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山东省泗水县政协副主席刘庆恩代表县委、县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加强泗水与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弘扬儒家精神,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殿卿,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参加了开幕式和研讨会。

金美华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说,儒学博大精深,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学中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和管理智慧,经过创造性转化,有助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和儒商精神的培养。国际儒学联合会希望并愿意促进海峡两岸关于儒学与企业发展问题的研讨和交流。

牛廷涛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认为,儒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对世界也有着重大价值。儒家的崇尚道德、刚健进取、追求和谐等精神,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全可以在今天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表示,中国孔子基金会是儒学走向社会的经纪人和经理人,愿意在今后为儒学界和社会各界多做贡献。

两岸学者方俊吉、葛荣晋、李梁坚、颜炳罡,台湾企业家陈源成、陈信钦,重庆市北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宝昌等,分别作了主旨发言。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令人瞩目,要使企业的发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现个人、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吸收和发扬儒家的优良传统,发扬儒家所倡导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以及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等。我们需要构建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哲学,形成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打造新时代的儒商。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

概括与会者的发言,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可作如下综述。

一、儒家精神与企业经营管理

方俊吉教授在《发挥儒家精神以强化企业永续发展之鸿基》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作为企业文化之软件的“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所在,直接主导着企业群体的忠诚、敬业、和谐,与因应事务之策略方向以及整体发展之趋势。构建优质的企业文化,就是奠定企业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儒家所倡导的“伦理”与“道德”,堪称人类群体生活中的两大“精神文明”之核心支柱,是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中,其工商业文明的代表人物和国际知名企业的领导者,都以儒家精神为基础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建立了优质的企业文化。他提出了今后在中国发挥儒家精神以构建成功的企业文化的六点想法:第一,以“人本”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之根基;第二,以“伦理”与“道德”,作为企业文化之支柱;第三,以“见利思义”,作为经营策略之前提;第四,以“民胞物与”的襟怀,落实生态关怀和环境保护;第五,体认“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之道理,以时时回馈社会;第六,抱持“日新又新”之精神,让企业发展与时俱进。

李梁坚先生的主旨发言以《从儒家精神看中国式管理》为题。他从分析儒家精神的特质入手,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式管理的内涵、特性及优势。认为中国式管理理论应当具有华人特性,它以阴阳和合、修己安人、亲民爱物为道。中国式管理有三大主轴:一是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这样才有办法把事做好,因此可称为人性化管理;二是因道结合,认为单纯依靠制度化的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更容易同心协力;三是依理而变、合理解决,这比依法办理的方式优点多,可称之合理化管理。对于儒家精神在现代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他提出:第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有其客观及可敬的实务内涵,加以学习和活用,可以带来相当的成效;第二,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应用和推广儒家精神,需要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与互动。第三,中国式管理有其优越和成功之处,但仍然面临推广的困难和限制,应因应时势,奠定其运用推广的基础。

陈源成先生以自己作为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经历和经验,说明了儒家精神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他认为自己曾经领导的钢铁企业之所以成为两岸同类企业中效益最好的,正是因为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了儒家的“诚信”理念上。由于与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各层面建立了全面的信任关系,企业获得了各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得以持续地发展。

韩宝昌先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儒学对于修己、齐家、治世都妙用无穷。他说,当代的各种污染,归根结底是由心灵的污染造成的,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应先从治心、修己开始。

张践教授在会议论文《儒家思想与企业公共关系》中提出,公共关系是近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沟通技巧,主要是通过信息的双向沟通,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达到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的目的。在中国发展公共关系,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因此儒学中很多文化资源可用于现代企业的公共关系建设。他认为,仁爱忠恕是发展公共关系的指导思想;为政以德应当成为企业正确的经营理念;中庸和谐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方法;诚实守信是企业形象美誉度的牢固基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在题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的论文和发言中,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演变与特征,进而提出“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他还从结合中西方的历史与现实,阐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与会的其他学者和企业家,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面作了发言。有人指出,如果只是把西方的管理模式直接运用于中国的企业中,就会形成“中国人的心、外国人的手”,很难合一。东方的柔性管理与西方的刚性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作用不同。一些企业家反映,原来可能是处在西方管理模式的统治中,并没有自觉地把中华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在一起,但由于无意中运用了传统文化的管理方式,比如通过大量读书、学习传统文化,并能从孝道、人间关怀上体悟出和实践出幸福的经营之道,特别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企业给员工树立“治人先治己”的示范,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应。

为什么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管理之道能够在现代企业活动中发挥作用呢?大家认为,从国际上看,近几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们通过反思认识到,以往经济活动的缺陷在于缺少伦理关怀和伦理规约,而伦理问题恰是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诱因,现在发达国家的MBA都要加强伦理课程。所以,儒家的伦理在其中无疑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从中国来看,我们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刺激已经起不到过去那么大的作用了,而精神激励则越来越起作用。如果企业家自身没有修养,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就没有办法凝聚下属的力量。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儒家精神确实有益于团队的成长,能够在专业提升、敬业精神、诚信经营等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从实际效果上看,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能够改变个人的精神。有的企业家以自身经验谈到,自己的企业通过持续的儒家文化的学习和培训,陶冶了企业家的情操,净化了员工心灵,在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值有了大幅度增长。有的企业家还总结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管理模式、“不愤不启”的启发式管理模式、“见利思义”的企业利润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选拔人才方法。

同时,大家也提出,儒学的精神要在企业经营中要发挥作用,必须经过转化并与西方管理学成果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不要排斥、轻视现代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法治的作用。要发扬孔子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将农耕时代产生的儒家文明进行现代转换,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变通就能解决问题。发挥儒家精神并结合西方科学的管理方法,用儒家的“体”来结合今天的“用”,可能是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儒家精神与儒商精神

葛荣晋教授在《现代儒商的人生境界》的主旨发言中,集中阐述了读书对于企业家提升境界、成就事业、造福社会的意义。他指出,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新时代,企业家若不能与时俱进,站在人类知识的最前沿,把自己培养为现代“儒商”,就有可能被社会无情地抛弃,更谈不上做跻身于世界知识前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强者。现代儒商既需要有财富的硬实力,更需要有文化的软实力。读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以形成现代儒商的哲学智慧。这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他告诫大家,现代儒商应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平时要少一点应酬,多一点读书。不管有多忙,每天至少要保证有一定的读书时间。他借用宋代诗人翁森的两句诗“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与大家共勉。

颜炳罡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士魂商才与儒商精神》。他提出,儒商就是有文化的商人,“文化”就是“以文化之”,要将商人“化”入儒家。儒商的特点应当是:坚持道德的优先性,将孔子作为信仰的对象,对儒家经典抱有足够的尊重。现代儒商要具备诚实守信的人格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富有合作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成为一个儒商,需要做到智、仁、勇兼具,以义为利,以仁统智。

陈信钦先生则结合信咚企业集团十九年发展壮大的历史,阐释了一个道理:儒家精神可以加强企业家修养、提高其人生境界,进而影响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大家在研讨中认为,儒家的心性修养对于现代儒商精神的形成具有根本意义。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由远而近的次序,即由孝亲到敬长、由齐家到治平,这种由内向外的次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在企业家那里,就是通过内求诸己而提高修养,通过相互尊重、群己和谐,完成规范的管理活动秩序。

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还可以表现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心。企业家在国家和民族有大灾大难之时,积极捐款捐物,发挥力量,就是回馈社会的最好表达,背后无疑体现了儒家文化正能量的发挥。儒家之爱,提供了国家进步向上的动力。

三、共识和建议

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方俊吉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会所达成的三点共识:第一,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格调,更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永续发展必须建构其优质的“文化”。第二,中国的优质企业文化,必须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特别是儒家的人本思想、仁义胸怀,以及诚信、忠恕等道德涵养。第三,企业文化建设,除了需要弘扬儒家的理念之外,还应吸收具有优质文化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经验。

颜炳罡教授在闭幕式上宣读了《关于发起“尼山世界儒商论坛”的倡议书》,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与会学者和企业家还为今后的企业文化和儒商论坛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包括:(1)在企业中树立儒学生活化的理念,使儒家精神深入于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中。(2)在企业中推广儒家精神,要把对企业家的传统文化普及作为重点。要建设更多更广的平台,影响乃至改变企业的经营价值观。(3)下功夫、用时间,建立真正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有学科意义的中国式的管理理论体系。(4)有的企业家在运用儒学方面做得比较好,建议编成文字,利用网络等媒体,在更大范围推广和传播。(5)吸收更多的人士,特别是年轻企业家参与儒商论坛。(6)希望把扩展研讨会或论坛的功能,使企业间有更多的实际交流,以引发企业界的参与兴趣。

最后,张践教授对整个研讨会作了总结。他说,海峡两岸的学者和企业家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深入交流,收获很大。我们以往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西文化却是建立在不同的人性论基础上的,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还是需要吸收儒学的精神,这样才能适合中国,也才能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希望今后能多给有关专家提供去企业实际体验的机会,以使理论有的放矢、收到实效。他还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方面为会议提供的支持和服务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儒商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清前期扬州儒商的文化投资与文化场的形成探究——以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为例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儒学交流在路上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孔子文化节连接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