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3-08-15王俊骏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生产力民生

王俊骏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广东 揭阳 522031)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 并没有直接阐述过民生的概念、内容等,但是他的民生思想充分而丰富地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之中,尤其体现在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等问题上。本文立足于原著,总结了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大致过程, 归纳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并联系现实阐述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重大价值。

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并受到了之前许多优秀思想家民生思想的深刻影响。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P7), 体现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产生了为全人类谋取幸福的信念和决心, 以及对人的自主性的无比崇尚, 这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最初萌芽。之后,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一个人, 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 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 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 ”[1](P216)在这里,马克思还深受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去分析人,但他已经开始认识到,要摆脱自然的存在,自我意识必须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鲜明地指出无神论哲学观是人类取得幸福和自由的必然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接触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就出版自由、劳动人民生活困难及法律袒护有产者等社会现实问题, 对普鲁士政府进行了猛烈批判, 体现了马克思的关注视野开始转向人的现实存在。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吸收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只有消灭私有制人类解放才能实现的观点。 在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关注民生的视阈开始了从思想领域向现实领域的转变, 也由此促成了唯物史观的诞生。

2.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阶段。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为基础, 阐述了异化理论并用来解释当时其他哲学家无法解释的社会历史现象。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者同他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和人相互关系的异化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民生问题的严峻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P60)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存在, 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P79)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源泉。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不但宣告唯物史观的问世, 也标志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形成。

3.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成熟阶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参加了革命实践活动,这样,他的民生思想更加具有现实性和深刻性。在《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考察, 详细论述了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及其主要表现。他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每个人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并且, 马克思将建立在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视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这种社会里, 城乡、 脑体和工农之间的差别才能消除,人才能得到全面、平等、自由的发展,这标志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成熟。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民生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面,贯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中,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出发点。 马克思民生思想从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出发,“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而是处在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2](P73)现实的人不仅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人, 而且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可见,马克思是立足于实践, 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于人的生产实践基础之上,通过生产实践,人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才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3](P757)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重要的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之为生产力,后者称之为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条件,生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现实条件, 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马克思认为, 发展生产力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2](P86)所以,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在建立政权后,要尽早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但马克思并不认为,生产力发展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就解决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程度还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4](P35)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虽然得到快速的发展, 物质产品非常丰富,但是,不公正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条件,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还未得到充分发展, 它实质上还是一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片面发展的雇佣关系。因此,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生产关系,并使两者互相适应、和谐发展。

2.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现实诉求。 在揭露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剥削现象时, 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民群众贫困状况的根本原因,所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资产阶级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占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极度贫困, 完全处于被奴役被统治的地位。两极分化的结果是,人民群众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没有保障了,“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 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 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2](P284)虽然资产阶级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缓解社会矛盾出发, 被迫采取了一些救济贫民等社会保障措施, 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政权采取这些措施并不是真正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人民群众依然很难摆脱贫穷, 而资产阶级却更加富有,“如果说工人阶级仍然‘穷’,只是随着他给有产阶级创造的‘财富和实力的令人陶醉的增长’而变得‘不那么穷’了, 那也就是说, 工人阶级相对地还是像原来一样穷。 如果说穷的极端程度没有缩小,那么,穷的极端程度就增大了,因为富的极端程度已经增大。 ”[5](P715)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下, 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剩余价值最大化,必然要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马克思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政权,以更加先进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3.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并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其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人们存在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社会发展包括了人的发展, 所以社会发展了个人自然也随之得到发展,在这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的哲学思维影响下, 发展被理解为社会发展而漠视了人的发展,甚至以牺牲人的发展的代价来促进社会发展。马克思认为,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发展决定并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所以,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自身的发展, 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当然,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发展而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全社会每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指少数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P294)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对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我们要借鉴和弘扬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使之为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1.改善民生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但因为生产关系没有得到同步的调整,利益调节机制还不完善,在这种状况下, 在由谁来享受发展的成果和由谁来承担发展的代价等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要处理好这些民生问题,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努力变革现有的生产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现有的经济关系。 在完善经济体制方面,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呈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完善经济制度方面,既要不断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又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规范发展。二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均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使民生问题得到普遍而明显的改善。 三是要使社会分工更加合理。社会分工对生产关系有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严重阻碍人的发展, 要消除当前不合理的社会分工现象,就要制定、完善各种消除阶层、行业差距的制度,使各种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2.改善民生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由人组成。当代中国,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个人的发展方面,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 具体表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保护个体利益的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发展与个人利益的保障还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民生上,就形成了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提供各种条件促进个人的发展;其次,要倡导社会互助的氛围,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管理,避免社会阶层之间因误解而产生冲突,增进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社会和谐与民生问题的改善。

总之,马克思民生思想启示我们,只有民生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中国,大力继承和弘扬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新的理论需要,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要。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生产力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