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再认识

2013-08-15严书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道路特色

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需要用宽广的眼界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它既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又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个性是指这个理论体系主题,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共性是指这个理论体系主题,也反映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在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提出,又不断予以回答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用成功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这世纪性课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世纪性重大课题的提出和争论

这个世纪性重大课题首先是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能否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形式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要回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能否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就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讲起。

1、马克思恩格斯有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但没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以往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研究得不够甚至忽略了,其实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出的重要结论: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19世纪70、80年代,促使马克思恩格斯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这时期他们与俄国年轻革命者保持频繁的书信联系,需要回答他们提出的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二是马克思为写《资本论》第3卷的“地租篇”阅读了大量东方国家的资料,东方国家存在的奇特的生产方式即亚细亚生产方式吸引了他,马克思曾打算写一部关于东方社会的巨著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笔记、摘录。(即后来出版的人类学笔记或称历史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观点就散见在这些笔记、摘录和这一时期的书信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既不要忽略,又不要拔高。应该说现在忽略的倾向已经纠正,但要注意不能拔高。比如,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有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甚至认为十月革命是在东方社会理论指导下取得胜利的,等等。这就是一种拨高。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应当着重把握包含在这个思想中的科学的方法论。也就是前已述及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2、列宁首先提出并论证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决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决不从本本出发。而是根据20世纪初俄国社会是当时国内外矛盾的焦点,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时,不失时机地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邓小平曾高度评价列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是,正因为如此,列宁遭到了国内外机会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其始作俑者是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考茨基和孟什维克的苏汉诺夫。列宁根据20世纪初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对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分析,在1915年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1916年写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一国和多国首先胜利理论”。列宁在“一国和多国首先胜利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力驳斥了国内外机会主义者的攻击。列宁立论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人类社会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并不排斥一些国家或民族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可以先夺取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前提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应该说列宁的论证是正确的和有说服力的。二战结束后,欧亚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达到15个。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在凯歌声中前进,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占全世界三分之一,工农业总产值占三分之一,领土面积占四分之一(简称“三分天下”)有力佐证了列宁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英明结论。以俄国和欧亚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标志,这世纪性重大课题就转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上我们实际上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历史渊源。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主题是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重大课题演化来的。

二、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再遭挑战

苏东剧变再次挑战这首要的基本问题。20世纪80、90年代,先是东欧演变后是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从15个锐减为5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当时西方敌对势力喜形于色,寄希望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举冲垮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同时,各种奇谈谬论纷纷出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再遭诘难。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原罪论”,即苏东垮台的原因盖出于列宁错误地发动了十月革命,考茨基当年对十月革命的批判是对的。二是“补课论”,即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未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需要补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课。面对苏东剧变的冲击,我们党处变不惊,并且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初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驳斥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初步回答了这世纪性重大课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总趋势中就包括胜利的必然性和发展的曲折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①邓小平还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稳住阵脚,继续前进,关键要靠两条。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二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指出这个理论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对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这个提法耳熟能详,那么,这个命题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这两种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要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把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对此,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从实践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我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用4段沉甸甸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的多次讲话,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4个阶段。

1、第一阶段: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领会“艰辛探索”呢。一是我国经济文化基础落后(我们常用一穷二白来表述)。1956年,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负责人的谈话中讲到了建国初期我们一穷二白的状况。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②二是没有现成经验。当时只能向苏联学习,但很快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总结这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富有远见地提出,我们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是我们自己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如1957年后犯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1966年后还犯了“文化大革命”这长时间的全局性错误。

2、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一是他提出了这个总命题: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三大基本问题)。不能认为邓小平理论只回答“第一个基本问题”,只能说邓小平理论重点回答了“第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回答其它两个“基本问题”。三是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讲到这条道路已初步形成,但是还需进一步“定型”。

3、第三阶段:江泽民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21世纪。怎么理解“坚持和推进”呢。这一阶段国内外情况尤其是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复杂。江泽民曾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表达当时国际形势。首先,是要挺住、坚持住。我们党及时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其次,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等,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到21世纪。

4、第四阶段:十六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说这一段是“坚持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这条道路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十七大和十八大对这条道路内涵的概括都包括这4个基本要点:党的领导、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发展目标。十八大对这条道路的概括增加了创新的内容。二是深化和拓展了对总道路和具体道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与具体道路之分。党的文献已经明确指出并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9条具体道路。

(二)从理论上看,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就必须科学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本质规定、发展途径、根本动力、基本要求和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我们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深刻阐述,从而全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等重要问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首先要搞清楚本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发展阶段,这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党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既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等重要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执政党要全力以赴地实现这个本质规定。但是,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犯过错误,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体现和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主要途径等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党的重大的理论创新。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就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简称“四化”)这也叫补课论,即补“四化”的课,但根本区别于那种鼓吹补资本主义制度课的“补课论”。在“四化”中,市场化是极其重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活力等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来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长期以来,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二是夸大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我国,这两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解决。我们党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及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成就举世公认,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既处于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些论断的提出,既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揭示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无疑是重要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理论指明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全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昭告世界:我们是马列主义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都不会侵略别人。邓小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中国发展需要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即使将来中国富裕起来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不会改变。胡锦涛同志从对外关系角度,把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为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重申了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理论昭告世人:中国珍惜并利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围绕上述主题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是,这“六论”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这个理论体系主题的科学回答。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并未终结

以上我们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由来和我们党对它的科学回答(即这个理论体系主题的基本内涵)。但我们还不能说对它的认识已经终结。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我们对这些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而丰富和发展。展开地说,要全面而深入地回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必须做到以下这“两个联系”。

1、要联系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反复阐明了这个重要原则:无产阶级要组织成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独立的政党,这是取得革命胜利和胜利后进行统治的基本条件。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我们党内农民出身的成员居多数等状况,最早提出了要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是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个重大命题。江泽民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党要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胡锦涛同志在总结90多年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重要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八大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这是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不能认为我们已经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因此,要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还必须联系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要联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一提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要深刻领会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果,需要把握民族复兴中国梦与我们党成立以来就肩负的救亡和复兴的两大使命是紧密贯通的,需要把握民族复兴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需要把握民族复兴中国梦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动力,需要把握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统一,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就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其前身是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它产生于20世纪初,几乎整个20世纪不断被提出又不断加以回答。因此,我们需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上,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也就是需要从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过程来认识这个理论体系主题。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逻辑结果。与此同时,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论”上来回答这个理论体系主题。因为这“六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历史实践的科学总结。今天,我们对这个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并未终结,还需要继续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层面上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深入研究,一定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2页。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