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2013-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康德理性马克思

赵 辉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教研室,山东 曲阜 273100)

一、“批判”的原意解析及在欧洲的发展延续

“批判”所对应的英文为criticize,源于德文kri-tik。其词源可追溯至古希腊语krino及其名词krisis,意为“区分”、“选择性评论”、“分隔”并“加以筛选”。在古希腊时期,很早就形成了以批判为中心的哲学活动,这种批判主要是在理性原则的支配下探索思想产品的本质,通过批判活动揭示某种思想或者理论的合理性或者缺陷,表达批判者对于被批判对象的拥护或反对的态度,从而确定某种思想或者理论的真正价值。

(一)古希腊哲学的批判传统

古希腊哲学的批判精神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曾批判古希腊自然哲学,他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批判道:“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①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的因果联系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是去探寻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因此,哲学不能单纯的研究自然现象,应当转移研究方向,要从自然转向社会,研究治国的道理和教育理念等问题。同时,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性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的批判精神继续引领着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柏拉图的理论著作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他对希腊哲学进行了广泛的批判总结,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在哲学上,柏拉图哲学的显著特点在于他提出的“理念论”,柏拉图早期的理念论深受爱利亚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突破,但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柏拉图对自己早期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通种论”,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哲学思想。在《柏拉图对话集》巴门尼德篇中,他借别人之口批评早年的自己道:“苏格拉底啊,那是因为称还年轻,哲学还没有抓牢你。”②在哲学与政治学及其实践的关系上,柏拉图和主流的希腊哲学有着显著的不同,罗马时代的讽刺作家琉善这样形容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懒散、好辩、自负、易怒、贪吃、愚蠢、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是地上的无益负担。……一旦有人剥去他们的面具和绣金的服装,剩下的就只是可笑的小人物。”③虽然希腊哲学家不乏针砭时弊的人物,但像柏拉图通过批判政治理论并把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社会实践的哲学家却不多,他亲自去叙拉古城实践其政治哲学思想,虽然失败了,他本人的下场也非常狼狈,但是通过这种实践的开始了新的理论批判,成就了他《理想国》这部伟大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充分的体现他的批判精神和态度。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图的“理念论”方面。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的角度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如果理念的原型是恒定的,其自身是不变不动的,那么,它们何以能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它们与具体的事物相分离,何以解释具体事物的性质?它们与具体的事物是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具体事物对它们的依存?如果把事物的理念同具体事物分离开来,仅仅通过“分有”这一概念就很难解释上述问题。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事物的原型也就是事物的理念同具体事物相分离是一种无用的设定,柏拉图设立理念的本意是要解释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性,但理念的设定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非但不能解释清楚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反而把需要解释的东西扩大了许多。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理念论”会导致严重的逻辑悖论,因为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需要进入第三个概念统筹这两个相似的概念,而为了解释第三个概念和其他事物的相似性还需要引入更多的概念,由此就会陷入无限倒退、循环无止的状况。最后,亚里士多德总结道:“把理念说成原型,其他的东西分有理念型相,那只不过是说空话,带诗意的比喻而已。”④古希腊哲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精神”成为其显著特点并推动着希腊哲学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单一走向体系,“批判精神”也作为古希腊文明的四大公理之一被人们推崇至今。

(二)批判精神在欧洲哲学中的继续发展

在经历了罗马和基督教哲学之后,批判精神并没有随着哲学的停滞而丢失,从中世纪到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批判成为人们主观研究活动及其对客观世界本质性认知活动的主要手段,任何真理的正当性都要经过理性的批判方能站住脚跟。同时,批判的概念也逐渐明确、范围也不断扩大。17世纪,拜尔在编撰《历史与批判字典》中对“批判”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进一步确定了批判的方法及所要达成的目标,把批判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宗教和政治领域中。到了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将批判的概念引入了美学理论。同时,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过程中,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批判性认知活动对于推动哲学等领域的批判性研究活动,发扬批判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洛克认为,人的观念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存在形成人的感觉,因此,就感觉本身而言,它包含了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洛克认为,感觉的这种双重特性使的人们在感觉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着人的感官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成分,包括来自人的心灵活动的各种因素,因此,为了保障感觉的客观性,必须对感觉进行分析和批判。洛克也正是沿着自己所确立的批判原则强调在分析人的观念中所包含的客观对象的性质时,要进行批判性的认知活动,以达到认识客观性的目的。在洛克的影响下,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在人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不仅研究对象,而且研究者本身都存在着主观感情问题,为了保持研究活动的客观性,必须对主观因素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批判工作。虽然休谟在认识论中强调了批判的重要作用,但是,休谟的认识论却走向了不可知论的尽头,而此时批判精神将再次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推动哲学的不断向前发展,而这次接过批判精神大旗的,正是将批判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及其继续发展

康德第一次将“批判”全面的变成为方法、哲学的构成因素以及哲学系统,并由此创立了“批判主义”的哲学,在经验论与唯理论中间开辟了新的哲学战场,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新的发展方向。

(一)康德对认知能力的批判

康德认为,在人类认知领域,要严格区分认知的不同领域和程度,并明确不同领域内的认知能力所包含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应用条件。因此,康德的认知论区分了先验的感性论和先验的悟性论。所谓先验感性,指的是先验的内直观和外直观,即时间和空间;所谓先验悟性,指的是先验的悟性纯形式,即范畴。在此基础上,康德希望通过批判活动,明确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在上述领域内所能发挥的作用,理性认识能力的条件以及其界限。通过这样一种批判活动,康德一方面限定了认识活动的理性能力,另一方面,又规定了理性能力的有效范围。通过这样的批判活动,一方面避免将人类理性绝对化和普遍化,不再认为人类理性可以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避免将认知领域中的人类理性简单化和独断化,明确地规定了感性和悟性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及其有效性条件。这样一来,认知活动一方面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必要的和一定限度的真理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有限性和条件性。正是通过批判活动,康德才明确宣布,在认知活动范围内,理性的任何一种活动,一旦脱离其实现的条件,一方面可能导致认知本身的失败,另一方面也使理性盲目的脱离认知的范围,而又将其盲目活动的结果误断为真理。由此可见,康德在认知论范围内对于理性的批判,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进行的。正面的批判明确地限定了理性在认知范围内的具体表现、使用条件及其有效限度;反面的批判限定了理性活动,明确了理性超出经验,而论及超验问题时所可能出现的悖论。

(二)康德对人类实践道德性条件的批判

康德的批判是全面的。因此,他在批判了理性的认知能力及其条件以后,又在社会行动和人类伦理问题的范围内探讨理性的能力及其限度。在探讨社会行动和人类伦理问题时,康德充分考虑到人的“自由意志”的极端重要性。人是唯一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体。人的自由意志必须受到尊重。问题在于:自由意志同理性保持什么样的关系?自由意志同理性是否可以保持协调关系?康德认为,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又保障理性对于每个人行动过程的普遍指导作用,这正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要发现:普遍的人类理性,究竟采取社么样的具体原则,使得每个个体高度自由所决定的任何行动,同时又应该符合社会其他个体的普遍利益。正是在这里,康德发现了人类实践理性的特殊行动原则,即:“仅仅以你会愿意,同时又可以变成普遍法则的那种原则去行动。”换句话说,对于人来说,由他个人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任何行动,必须同时也自愿和自觉地对于社会其他成员承担责任。康德把这种人类行动的理性原则,称为“绝对命令”。“绝对命令”的意思,当然是指所有的个人都必须无条件的和绝对的服从。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实践理性,上述“无条件的和绝对的服从”又是完全符合理性本身,因而也是具有实践理性的人自然可以接受和进行的。为什么具有实践理性的人自然可以接受和进行上述“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从根本上说,这是人性的最高本质所决定的。人所具备的理性,使人遵循理性的原则;不仅如此,在人类行动和生活的不同领域内,具有理性的人同样自然地能够依据其所固有的不同类型的理性,在不同理性有效管辖的不同领域内,遵循不同的理性原则。康德的批判活动,显然始终围绕着理性的原则,同时又始终考察理性本身的不同表现及其在不同领域的条件性。

(三)康德批判原则的深化

在考察人类行动领域以后,康德进一步探讨了具有品位判断的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原则。他认为,有关“美”以及由“美”所引起的各种兴趣和爱好,表明在我们人性中存在某种超出“利益”,同时又寻求普遍性标准的能力。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一种判断力。通过这种判断力,所有的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可以产生各种可以沟通和表达的情趣,但这些情趣又属于同“概念”相区别的某种“表象”或“再现”。同样的,康德认为,在审美领域中,指导着人类追求超出利益,同时又寻求普遍标准的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仍然是理性本身,只是人类理性已经提升到高度自由的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程度。因此,康德对进行审美活动的“判断力”的上述批判,包含着对人的尊严的最高肯定。康德围绕着理性,同时又遵循着理性所进行的批判活动,一直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所有其他领域,其中包括认知、伦理和美学审美活动以外的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在康德之后,德国古典哲学继续沿着康德批判哲学的道路继续前进,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都从全新的视角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新的批判活动,进一步弥补了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完全消除康德批判哲学的缺陷和不足,反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大大限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的革命本性,而继续推动德国古典哲学不断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马克思的肩上。

三、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精神”的扬弃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传统,以此为思想武器,把哲学建立在了实践的物质基础上,使哲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高度的革命批判本性,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精神的扬弃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通过理论的批判不断发展和丰富了哲学思想体系。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活动的切入点,马克思首先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分析宗教的起源、发展脉络和作用阐明了其自身的宗教观。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只有深刻认识了宗教的本质,才能为其他理论批判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虽然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有着莫大的影响,这在其早期著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其“异化”概念就是直接取自黑格尔,但是,马克思批判了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辩证法从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坚实的实践基础,释放了辩证法的革命力量,使辩证法成为理论批判的重要工具。在此以后,马克思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武器,深刻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我意识的抽象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不断揭示其局限性,从而一步一步地建构起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大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践本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⑤。很显然,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哲学,把唯物主义建立在了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哲学上的变革,同时,马克思认为,理论的批判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⑥,只有通过实践的批判,理论的批判才有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起点和终点,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通过不断的否定外部自然界将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从而使自然界面向人类生成社会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同时人类社会又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为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过程,“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⑦因此,只有通过实践,通过不断的批判和否定,人才能够把自己的需要同自然的存在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客观的自然界打上人类社会的烙印。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开放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精神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和主观主义思想,在思想上完成了从康德哲学向青年黑格尔派的转变,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展开,通过自身的实践感悟,马克思又深刻地批判了自身的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倾向,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同时,在马克思那里,哲学不是教条的体系,而是一种方法论,是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本性的内在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在不断丰富内涵的过程中自我扬弃、自我发展,使自身的发展永远符合实践的需要,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同步。

(二)两点启示

1、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来看,对前人思想的批判是创立新哲学的起点,没有对康德哲学的扬弃就不会有思想的进步,没有对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否定,就不会有实践唯物主义的建立。因此,马克思后来说到:“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⑧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批判的主线贯穿于其著作的全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哲学的高度把自身同黑格尔哲学区分开来,还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神圣家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区分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以往的旧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与批判精神的缺失。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都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正是其高扬的批判精神,如果失去了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失去创新的活力,因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出现困惑、停滞与徘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解释的工具和合理性论证的教科书,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批判之义被压制。因此,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更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中找到新的动力,如果我们今天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受到激励,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就仍然能够结出硕果”⑨。

注释:

①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3、94页。

③王永江译:《琉善哲学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21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5、34页。

⑨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猜你喜欢

康德理性马克思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康德的法律法则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艺术百家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