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传承与创新

2013-08-15李运庆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学建设文化

李运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23)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核心之所在,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代表和体现,而且是引领学校发展、促进学校进步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大学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亦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因此,无论是相关学者还是教育管理部门相关人员都十分重视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素材,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但从现有关于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来看,无论是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和层次都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索。

一、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文化作为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文化的基本属性,也具有大学文化自身的特性、要求和内在规律性。因此,对大学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要从文化及大学文化两个层面着手展开。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关于“文化”这一概念有近两百种不同的定义和阐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作为人类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1]魏斯莱(wissler)认为“文化是一民族生活的形式”。邬格朋(ogburn)认为“文化即社会之遗业”。爱尔华(Ellwood)认为“文化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造器具造制度的过程”[2]。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3]。还有学者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其中,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涉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4]。

当前关于“大学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为追求自身社会价值和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通过大学人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5],是由大学人所共同拥有的符号、知识和意义所构成的观念体系[6]。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与创造逐渐形成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共同取向和精神氛围。”[7]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群体意识总和。”[8]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人为主体,以大学为载体,经过历史筛选与积淀形成的大学财富的总和。”[9]还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大学文化是“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而言,则指大学精神文化。”[10]此外,有学者认为,从内容层面而言,可将大学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11];按其载体的不同可将大学文化分为教师文化、管理者文化和学生文化等[12]。

由此观之,对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见解。但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大学文化可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微观层面,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人在以大学为载体进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学校教职员工所认可和秉持的思想理念、精神气质、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的总和;二是中观层面,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规范和要求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的总和;三是宏观层面,大学文化是指一切能够反映大学自身特性和要求,凸显大学办学理念和要求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的总和。当然,如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出发,还可以将大学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所说的大学文化则主要是指微观层面的大学文化。

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正确认识大学文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明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信息、网络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在知识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大学文化已脱离中世纪大学“象牙塔”的形象而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脑”、“灯塔”和“发动机”。作为大学整体的一部分,大学文化既是大学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结晶,也是引领大学发展、形塑大学人内在气质和外在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从多个层面着手,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大学文化传承主要是指大学总结、继承、凝练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并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大学人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相应的继承、传播和引导,以此保障先进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薪火传递。大学文化创新是指大学在对我国及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总结、凝练和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国家发展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革、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大学文化的创新要以大学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为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应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大学文化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大学文化创新则是大学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动力和目的,是大学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和生命力之所在[13]。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载体和动力

教师作为学校的两大主体之一,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承担者和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体现者、承载者,而且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14],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大学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可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开展工作。第一,加强教师教风、学风及人格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曾经指出,大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以个人的睿智、人格魅力培育和影响人才,引领学界追求真理。因此,大学的文化建设重在教师的学风建设和人格建设。”[15]第二,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重塑大学教师信心和形象。国家要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一方面为其学习、创新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重塑自身社会导师的形象,增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其不再仅仅奔波于“为稻粱谋”,而要“为天下谋”,真正担负起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重任。第三,对教师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潜能。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素养和特长,因此,教育部、各相关教育主要部门以及高校自身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兴趣和发展志向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为保障大学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办学品质,各大学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准入制度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坚实的后备力量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职能部门和机构,不仅具有知识创新、传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更重要的是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人才培养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最根本特征。大学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16],通过人才培养将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进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17]。因此,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法、手段与途径。各高等院校在自身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明晰人才培养工作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和意义,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习惯和理念,真正将教学工作摆在学校的首要位置,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知名教师、高职称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积蓄力量、奠定基础。

(四)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凸显大学文化内核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的灵魂之所在,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为师生员工所认可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18]、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19]。大学精神作为引领大学发展、建设的思想内核和动力源泉,对大学自身的发展、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但从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其外在形式和形态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内在品质却依然贫乏,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所退步,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自身的健康发展和进步[20]。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民主进程的持续推进,对大学及大学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以及高等院校要从现代大学及知识创新规律出发,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淡化学校行政办学色彩,强化学术管理。高等院校要进一步确立祛除行政化办学思想、理念,真正从现代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凸显学校学术权力的影响,按学术规律办学。第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尤其是要加强高校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以及教授的学术影响和作用。第三,积极营造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真正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胸襟。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之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21]

(五)加强大学文化特色建设,凸显大学社会责任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22]。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曾言,“如果学校确实是国家的一个职能机构,与其内部人为创造的教学气氛相比,它更多地依赖于它所处的民族文化氛围。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是造就一所好学校的一个基本条件。”[23]大学文化作为大学长期发展的积淀和大学办学思想、理念以及传统等的基本体现,既受大学自身发展定位、目标以及传统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其所在的地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而言,“大学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因时空、学校定位、学校自身特点等而异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24]因此,大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努力凸显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所处的环境、地域以及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充分汲取周围环境及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建设。此外,大学要真正发挥“社会良心”和“灯塔”的作用,既要继承原有文化,又要引领社会发展。“大学文化应该是社会运行所必需的,而不应该仅仅只是社会所想要的。”[25]

总之,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纷繁、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持续努力和奋斗,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文化建设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和进步。

[1]李运庆.浅析新晋本科警察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4):113-115.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补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1.

[3]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

[4]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5]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北京社会科学,1997(4):11.

[6]徐平.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1):14-19.

[7]陆一.大学文化:固有传统与新思想的均衡取舍——近五年四所大学校长典礼讲话的文本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1):7-10.

[8]丁振国,陈华文,金蕊.理工类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及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23-24.

[9]聂法良.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2(4):94-95.

[10]杨建荣,方泽强.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目标及实现[J].现代教育管理,2012(5):45-49.

[11]李军良,张振飞.以大学文化引领大学科学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93-94.

[12]吴丹英.现状、变迁与融合:大学文化冲突模型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2(2):9-12.

[13]高金祥.试析大学文化功能的产生及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65-67.

[14]何慧星.大学文化的当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0-22.

[15]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56-58.

[16]顾秉林,胡和平.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12-14.

[17]曹国永.坚持三个统一 推进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1-22.

[18]吴新颖,于斌.论大学精神文化的型塑[J].求索,2012(4):254-255.

[19]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47-49.

[20]王长乐.大学文化创新前提性问题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5-11.

[21]蔡元培.大学教育[M]//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507-508.

[22]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198.

[23]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8.

[24]邓怡.大学文化建设原则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3):69-71.

[25]段从宇,沈毅,李增华.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时代溢出与应然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2012(3):20-24.

猜你喜欢

大学建设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