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2013-08-15王丽娟徐建华陈百生杨良山章伟江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农产品

王丽娟,徐建华,陈百生,杨良山,胡 豹,章伟江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浙江省农业厅,浙江杭州 310020)

区域特色农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优势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受农业资源条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客观制约[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特色精品”上做文章,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农业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组织创新[2]。根据国际经合组织 (OECD)的定义,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在浙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区域特色农业走集群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1 必要性

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集群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是浙江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园区化建设的必然指向。

1.1 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集聚效应。农业产业集群使农业资源要素如人才、技术、资金、销售网络、市场份额等形成集聚,这些要素的集聚为集群内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二是竞争效应。农业产业集群使集群内农户之间、企业之间竞争增强,大大激励了农业企业创新。同时,集群内市场主体以集群方式参与外部竞争,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了竞争能力。三是分工效应。集群内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形成明显的专业分工,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四是协作效应。农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基础上,开展密切协作,形成配套,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分享规模收益。五是区域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向外部拓展过程中,会同外部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各个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区域效益。六是品牌效益。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产生广告宣传效果,带动产业发展[4]。

1.2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现代农业发展有3种模式: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典型代表国家是美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典型代表国家是荷兰和以色利;土地、劳动力适中型,典型代表是法国。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属于何种模式的国家,都有发达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此提升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造了其农业巨大的竞争优势,如美国的玉米带和棉花带、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法国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也自发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比如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山东金乡的大蒜占全国产量的1/4和出口额的70%、内蒙古牛奶产量占全国的1/4等[5],这些也都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大量事实及近年来我国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浙江在“十二五”时期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1.3 是现代农业园区化建设的必然指向

近年来,浙江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2010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明确要求“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可以说,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推进的浙江农业园区化建设蕴涵着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思想,其核心内涵就是要依托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动特色优势农业集群发展的主平台,通过规划引领,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吸引社会力量和优质要素投入,提升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主体素质、产业联动等水平,促进产业布局集中和资源配置优化,引导农业产业的集群发展。因此,农业产业集群是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园区化建设的必然指向。

2 现实基础

近年来,浙江全省各地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环节,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浙江区域特色农业普遍具有品种优良、品质优越、基础设施良好、种养殖技术先进、研发基础较好、区域化布局明显、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高等发展优势,为实现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些已经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如临安竹笋产业集群、庆元食用菌产业集群、临海西兰花产业集群、诸暨山下湖珍珠产业集群等。但是,当前浙江区域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还存在着种业科技支撑亟待加强、基地生产组织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品牌建设和管理层次较低、物流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此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瓶颈制约。

2.1 种业科技支撑亟待加强

浙江省农业资源种类丰富,区域特色农业通常是种养殖历史较为悠久,能够充分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生长条件的产业,而且在种子种苗等工程推动下,各地均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种进行了改良和培育,因而浙江区域特色农业普遍具有十分明显的种质资源优势,为种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近年来浙江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外扩十分迅速,也为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6]。但是,浙江区域特色农业的种业发展面临着企业科技研发力量不足的难题。例如,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长毛兔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嵊州“白中王”长毛兔良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嵊州长毛兔良种繁育产业繁荣发展带来了契机。但是,长毛兔种兔生产率提升迫切需要攻克的性别控制技术,目前由于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单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亟需政府部门加大科技攻关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2.2 基地生产组织水平不高

浙江省各地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力度也都比较大,在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统一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运作模式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目前来看,特色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同时存在着基地生产管理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户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等问题。例如,桐乡杭白菊生产基地仍然是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菊农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有限,而且已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也很不健全,带来产业发展的很多问题。首先是在生产上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农药投入监管压力大,统防统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隐患;其次是在销售上,菊农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菊农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在菊农和加工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的客观条件下,不能避免发生特殊年份“花贱伤农”的情形[7]。

2.3 精深加工能力十分薄弱

近年来,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但是,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仍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高,带动产品增值有限;二是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科研院所关联度还不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目前桐乡杭白菊开发仍然停留在简单的以生产饮用菊花茶为主业的粗加工上,产品比较单一,几乎没有什么精深加工,杭白菊茎、叶等副产品资源少有综合利用,整个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还不高。就嵊州长毛兔兔毛加工业而言,由于我国专业生产兔毛制品企业很少,国家和纺织企业对兔毛制品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兔毛加工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无法与羊绒、羊毛、棉花、化纤等主流纺织原料产业相提并论,导致嵊州长毛兔兔毛加工水平较低、产业创新进度较慢。此外,由于现有的土地政策中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的制度性安排,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2.4 品牌建设和管理层次低

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目前,全省90%以上的市、县实施对农产品商标、著名商标进行补助奖励。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大幅增加,农产品著名商标认定数成倍翻升。但是,总体来说,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与形象,有些还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导致缺乏强有力的品牌识别;品牌建设后续乏力,无法积累品牌的丰厚资产,尤其是区域公共品牌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公共品牌使用者缺乏对品牌资产的自觉维护和管理;品牌营销手段较为落后,品牌推广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以桐乡杭白菊为例,桐乡杭白菊的企业品牌较多,但各个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有些领域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为一些大品牌贴牌加工的情况也有存在。

2.5 物流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区域特色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水平低,目前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物流多由一些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较大;二是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和设备落后,特色农产品储运设施简陋,缺乏专业储存、冷藏、保鲜和运输设备,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三是专业化产地市场和物流平台建设落后,导致产业发展对外省市辐射力和影响力不足。例如,嵊州“白中王”长毛兔兔毛名气最响,但兔毛交易市场却不在嵊州,而在邻县新昌。再如,桐乡杭白菊产量占全国白菊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目前全国70%以上的白菊产品由桐乡企业销售,但桐乡市还未建有杭白菊的产地市场,菊花交易主要是在一些流动收购点和企业进行。

此外,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浙江各地出现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用地非农化转移的现象,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愈益减少,区域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劳动力数量紧缺、价格上涨已成为普遍现象;上规模、成片的土地流转也越来越困难,养殖用地受动物防疫等制约而难以拓展,农业设施用地难以落实,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双重瓶颈制约,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破解,许多企业或大户因此转移到外省市建生产基地。例如,由于劳动力短缺,桐乡杭白菊采收期间平均用工工资已涨至100元·d-1,企业或大户到外省市建基地较多,2010年全国其他地区的杭白菊种植面积达到0.4万hm2,2011年更是扩大到0.8万hm2。再如,目前在嵊州从事长毛兔养殖的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由于劳动强度比较大,用工问题已经有所显现,长此以往,产业发展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此外,由于受到环境和动物防疫等法规制约,嵊州长毛兔养殖用地很难拓展,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对策措施

由于面临着劳动力和土地的双重资源约束,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破解,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业竞争力提升只能以质取胜,而非以量取胜;因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应定位于内涵提升,而不是规模扩张,在其发展的雏形阶段,特别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加以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化向农业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3.1 统一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在战略决策层面,应充分认识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集群化发展是新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关键策略。在各级政府部门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统一思路,加快制定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处于自发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走向自觉、有序发展。在制定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应明确特色农业在整个区域产业体系中的地位,确定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整体布局、发展重点和建设内容,同时制定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和措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要着眼于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布局要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相衔接,为特色农业产业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3.2 加强创意设计和科技研发,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从涉农产业整体角度,从“两头”着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服务的系列化和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值,引导相关企业的有序集聚。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紧紧抓住当前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引导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面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还应主动设计好项目,引进带有相关成熟技术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提供用地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积极发展农业产前的种子种苗产业,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发展。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开发,离不开创意和科技的支撑作用。应从更为宽泛的概念来认识农业创意,它不仅仅包括农业景观和农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意,还包括农业的新产品设计、新功能开发、新资源利用、新环境应用等多领域的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各种创意,从而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8]。加大对农业创意开发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走精品生产之路,必须通过全面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来保证产品的品质。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以及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并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首先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规范化建设,提高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通过合作社实行统一的农资供应、生产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培训等,以合作社为载体,解决农民单家独户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逐步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3.4 培育领袖企业,带动特色农业主体紧密合作

所谓领袖企业,就是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能够足以带动产业、行业发展,能够推动市场发展的企业。农业领袖企业区别于一般农业龙头企业的关键在于:他们重视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开拓者;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有良好的事业忠诚度,不以投机的心态参与农业。领袖企业的这些特质,使其在行业内部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强的凝聚力,容易担当起集群内主体合作的组织者的角色,从而促进集群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企业的领袖意识并不是先天形成的,更多地有赖于后天的政府引导和激励。应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领袖企业给予隆重表彰,广泛宣传领袖企业的优秀事迹,大力提升领袖企业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让全社会认同和弘扬领袖企业创新进取、诚实经营、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让农业领袖企业的称号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同时还要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农业领袖企业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急难问题。

3.5 突出品牌建设和营销,加快特色农业价值提升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档次、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浙江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应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企业自主品牌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的问题,整合各方力量,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切实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应充分挖掘农产品本身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故事,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众星捧月”式的品牌格局。在积极推广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还应加大区域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区域品牌保护法规,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毁牌行为。此外,还应从创新产品包装设计、销售渠道、营销手段、消费服务等多方面,创新品牌营销模式,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走出一条“内练品质、外塑品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加快实现特色农业价值提升。

3.6 完善社会化服务,打造特色农业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乡镇农技站、兽医站、农经站、农机站等部门共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形成“多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新格局,使农业公共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大力推进中介服务多元化。促使中介组织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形式不断多样化,打造从农资供应、土地流转、人才招聘、资金筹集、技术培训、技术开发、信息收集,到物流贸易、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拓展、农产品营销策划等围绕全产业链的全服务链。要积极推进农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

[1]卫新,胡豹,王美青,等.浙江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 [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

[3]王青.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7):44-49.

[4]向会娟,曹明宏,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农村经济,2005(3):47-49.

[5]赵霞,吴方卫.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6]徐建华,许彩燕,王丽娟.浙江农业“走出去”的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21-224.

[7]王丽娟,徐建华,杨良山.也议桐乡杭白菊收购价格跌底事件[J].浙江经济,2012(15):53.

[8]杨良山,王丽娟,章伟江,等.浙江创意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9):1229-1234.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集群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四川美丰拟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