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2013-08-15赵江燕王悦霏

山东工业技术 2013年9期
关键词:儒家君子市场经济

赵江燕 王悦霏

(宁夏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

先秦儒学无疑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最令人们追忆的不是百家争鸣的学术地位,也不是它严谨的思想体系,而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其中,“君子人格”的人生精神与道德目标,为后人最为追仰、推崇。

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

“君子”一词早在《尚书》、《周易》、《诗经》等一些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但最初的“君子”是贵族统治者的专称,专指社会上位居高位的人。后来,到了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和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标准,孔子提出了最为理想的人格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理想人格重塑社会道德标准。孔子对“君子”作了新的诠释并大力倡导,“君子”逐渐从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化为道德品质的内涵,成为代表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名词。如“谦谦君子”[1]。“君子”作为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范式与“小人”是相对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5]。在孔子看来,君子形象是内外美兼修的统一,既要有“仁者爱人”的伟大情怀,又要有得体高雅的仪表言谈。

相对于“君子”,“人格”是一个出现较晚的词。“人格”,即“为人之道”,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因此,儒家思想者们将他们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称之为“君子人格”。

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特质

2.1 君子要有“仁爱”的情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人格理论的基点。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染力,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仁”作为君子的根本品德,它的实质就是爱人。所谓“爱人”,是一种对人广博的爱心、善心,也是君子一种美好的品德。子曰:“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6]。在此基础上,孟子还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7]。可见,“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逐步向外延伸的一种由己及人再到万物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即概括为“仁者爱人”。具有“仁者爱人”的伟大情怀这是作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仁者爱人”是一种道德理想,是一种仁爱无私的精神,也是一种博大容忍的胸怀。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是这种理想的祭奠者,是这种精神的追求者,是这种胸怀的体现者,是这种品行的践行者。

2.2 君子要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重义轻利是儒家“君子人格”基本的价值观。君子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利益面前,君子看重的不是个人之利的得失,而是是否符合道义。他还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义是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孟子主张面对富贵利禄时要有一定的取舍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9]。作为君子可以对名利富贵有所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于仁义道德。君子应该“心不役于行,神不逐于物”,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美和心灵的净化,鄙视、贬低那些只顾蝇头微利的人。义利之争,赞成义放在第一位,见利忘义,君子不齿。

2.3 君子为人处世要和而不同

人际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讲求“人和”,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和”不只是一种气氛,更重要的是一种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儒家君子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是对不同事物进行协调,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的相互补充。而同则是相同事物的排比,不可能产生相互补充的整体效应。孔子认为,君子追求仁道既要坚持道德原则,同时对待具体事物时,又要灵活处理。坚持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是以儒家思想中的“仁德”为道德依据,“和”是“仁”在道德品质中的另一种表现。因此,孟子认为以“仁”处世,存心体仁;以义求“仁”,注重大体的人就是君子。在对待人际关系时,不能以己律人,而要力求“仁而不同”,保持一种“仁民爱物”的人生境界,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他人。所以,君子一生应以仁为自己行事的最高准则,怀着一颗爱心,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社会缔造成一个互敬互爱、充满温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

2.4 君子必须要有诚信的品性

诚,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实无妄、诚信不欺的意思。“诚”与“信”两字的意义是相通的,古人言:“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所以,人们常常将诚实的人称为信人、信士。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孔子把信比喻成大车之輗和小车之軏。輗、軏均为古代车乘的关键部件,车无輗、軏不能行走,人无诚信则难以立足。孟子认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只有自己对人守信,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诚信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准则。君子恪守的诚信,即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没有诚信,言行表里不一,是君子所不齿的。

2.5 君子崇尚刚健自强的精神

《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一定要具备一往无前,奋发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0]。孔子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也是孔子对君子的期望。意思是说,君子要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孟子提出,君子要承担自己的使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1],正是这种坚定的意志,又构成了君子所具备的一种品格。

3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转化及其现代价值

3.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转化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所蕴涵的诸多品质经过历史的洗练和筛选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君子人格道德品质建立与成长的内在动力。然而,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是一种“大人理想”,这种大人理想主要是针对社会管理者而言的。而且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理想人格必然带有剥削阶级的特征,并不具有普适性。我们必须对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不合理的因素予以剔除,转化古老的形式,注入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其适应世易时移的现代需要。

1)提倡“谋道”精神

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宣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旧社会经济体制片面推崇义而贬斥利,长期片面的价值导向使人们养成了重义轻利型人格特质。君子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也确立的是一种“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这种人格特质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很难从物质利益上激发和调动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君子人格中君子只讲义而不讲利,而应倡导在义与利的选择中更重义。“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格言使君子在重视道德价值时,也以贫贱为耻而孜孜以求功利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滋长起来,许多人也沦陷于奢靡的物质生活中,贪图个人享乐,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提倡君子的谋道、守道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把经营之道与做人之道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确立竞争观念

竞争是人格完善的一种动力机制,现代竞争行为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君子人格强调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中要求的树立竞争意识不谋而合。然而传统君子观念中也提倡一种满足现状、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这显然与现代竞争观念是相悖的。而且现代社会提倡竞争,但并不能一味的因竞争而失去公平。因此,我们又必须学习君子“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公平竞争精神。克服惰性、走出平庸、强化竞争意识,这样我们才能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一席之地。

3)确立法制观念

“治生乎君子”,是说君子安分守法才能使天下得到较好的治理。虽然,在传统社会中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但君子作为“道法之总要”所养成的纪律观念和守法意识,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儒学君子理想人格具有自律、自强的精神,并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君子“细行律身”,“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家庭中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道德教育、道德感化固然很重要,但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中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去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的发展秩序。因此,在提倡道德修养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依法治国,这也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守法精神。把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个人道德修养与今天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法治相结合,提倡公民良好的守法精神,才能推动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使社会建设日渐趋于完善。

3.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

第一,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加强现代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仁”既是道德范畴的核心,又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而且还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君子人格突出的“仁爱”,与现代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在社会发展中倡导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等客观事实。这就需要社会成员能积极发挥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向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很多方面的交往中奉行利益交换原则,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情,变得冷漠、互不信任、相互防范,导致新的利益观念和心理冲突。因此,我们要使中国传统特色的君子人格发扬光大,促进民族人格更快地提升到现代境界,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儒家君子人格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中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人的人格侏儒化、市侩化、追逐金钱财富、崇尚享乐的物质主义。君子轻利的观点固不可取,但“义然后利,以义驭利,因义生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在合乎道义的原则下,采取适当的方式取利的观点,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遏制金钱拜物的滋长蔓延,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价值观念,并最终确立“见利思义”的价值观,从而抵消“利益最大化”对市场主体的片面化误导,克服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儒家君子人格中的“诚信”与社会市场经济中讲求信誉,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契合的。君子恪守的诚信有两个含义:一是,守信,就是要讲信用,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二是,值得信赖,能够被信赖。讲求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市场运行中缺乏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因此,我们必须弘扬诚信,培养人们的信用意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生命力的体现。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树立远大而正确的理想,增强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主体必备的品质。然而,当今社会中,很多人不仅没有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而存在心理极易失衡,常常感到失落和孤独,并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等问题。积极倡导先秦君子人格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方面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为培养人们奋斗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气度并最终实现现代人也有积极影响。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蕴涵丰富,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并赋予时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1]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论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孟子[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张丽红.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07).

猜你喜欢

儒家君子市场经济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君子无所争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