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兴安岭的新纪元

2013-08-15郭方成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铁道兵会战大兴安岭

郭方成

大兴安岭山脉巍然屹立在中国北疆,位于中国版图的“金鸡之冠”。东接小兴安岭,西临呼伦贝尔大草原,南濒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大兴安岭具有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历史最低气温-52.3℃,素有“高寒禁区”之称。

如今的大兴安岭风景秀丽:巍巍万里,雄浑粗犷;浩瀚无垠,茫茫苍苍;纵横八万里,造就出一派莽莽苍苍的绿色河山。

然而,昔日的大兴安岭却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48年风雨历程,48年沧桑巨变。你知道吗?改写大兴安岭历史的是一条铁路,一条几百名铁道兵为之献出宝贵生命的铁路。

英明的决定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阴霾中走出,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之后,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到1963年底,新一轮发展热潮正在兴起,无数个工地、厂房、矿山、铁路向林业伸出了告急的手:木材,木材,木材……长期处于短线的木材已成为共和国建设的紧缺物资。中央一再要求:把木材搞上去!

可木材怎么才能搞上去呢?

1964年1月27日,为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快地实现木材生产,国家经委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着手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北京,和平里,林业部,一个方案在酝酿。

北京,五棵松,铁道兵司令部,一个方案在筹划。

两个方案共同指向了祖国版图的最北端——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全区有林地面积655.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79.83%,蓄积木材量约7亿立方米,是全国面积最大、蓄积量最多的一块处女林地。一定要打开它,不能让木材短线拖了全国经济建设的后腿!

经过反复研究和协商,国家林业部、铁道部联合向国家经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呈上《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提出要“采用石油部建设大庆的经验,集中力量,在大兴安岭北坡、东坡打一个歼灭战。”以会战的形式修筑一条通向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嫩林铁路,将岭东的嫩江平原和岭西的呼伦贝尔草原连结起来,把国家建设急需的木材从原始森林中运出来。预计铁道兵投入三个师兵力担负修建。这是一个富有历史责任感的报告。

嫩林铁路,南起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建设嫩林铁路,对开发林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巩固边疆都具有重大意义。

令人振奋的是,仅仅在13天之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月10日以中发 [1964]92号文件批复同意林业部、铁道兵的报告。并且将进驻大兴安岭“高寒禁区”修筑嫩林铁路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铁道兵,要求铁道兵“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

中央同意设立开发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决定由铁道兵郭维城副司令员任指挥,东北林业总局张世军局长任副指挥,林业部罗玉川副部长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政委。指挥部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担负施工的铁道兵部队,同时受铁道兵党委领导。由铁道兵抽调一百八十八名干部和七十八名战士参加林区会战指挥的具体工作。

看一看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关切之深,就可以体会国家对开发大兴安岭决心之大和寄予的厚望:

其实,在报告批复前,李富春副总理于2月5日找郭维城将军和罗玉川副部长,传达了中央的精神,并当面作了指示,其要点是:会战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要重点和一般相结合,要在全面安排中抓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要学习大庆油田精神,披荆斩棘,把大兴安岭建成一个科学管理的,有文化的林区……一定要顶得住,一定要打胜,任何情况,多大困难,也不能撤下来。

2月23日,铁道兵政委崔田民同志向总参杨成武副总参谋长汇报参加林区会战的安排时,杨副总长说:坚决按党中央、国务院批示办。中央、国务院已下决心就坚决执行,不但要办好,而且要办得很好,不能犹豫、含糊。杨副总长又说:铁道兵的任务比较艰苦,军队只使用不爱护不行,一条是在政治上爱护,一系列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一条是物资方面,应该解决的、必须解决;必须解决的一定要设法解决。

国家经委于4月7日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确定解决大会战中的有关问题。薄一波副总理主持会议,到会的有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林业总局、林业部、铁道部、水电部、商业部、粮食部、国家计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铁道兵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这次会议着重讨论研究了会战指挥部与参加会战的铁道兵部队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关系以及组织特区政府等问题。

1962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扩编铁道兵部队,参加开发林业资源,担负修建森林铁路公路任务。为了贯彻中央决定,国务院农林办公室郝中士副主任和谭震林副总经理先后于11月3日和5日主持召开会议,主要研究修建森林铁路公路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主管林业工作的书记,铁道兵应邀派郭维城参加了这两次会议。并责成农垦部王震部长会同铁道兵领导同志提出具体规划。

11月6日,王震部长组织铁道兵领导同志开会。大家一致拥护中央关于扩编铁道兵承担修建森林铁路公路紧急任务的决定,分析了部队现状,提出了部队部署和工作意见。会后,王震部长将会议主要情况上报给谭副总理。谭副总理随即转报给周总理。

11月11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研究扩编铁道兵参加林业建设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谭震林副总理、张爱萍副总参谋长、王震部长、吕正操副部长以及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铁道兵李寿轩司令员和郭维城参加了会议。周总理强调说:“铁道兵修路要逐步机械化”。会后,铁道兵领导连日开会进行研究。铁道兵李寿轩司令员、崔田民政委于11月14日、17日先后两次给周总理、谭副总理、罗总长写报告。根据林业部1963年预计交给铁道兵承担的工程任务计算,建议补充10万兵员扩编铁道兵部队。

11月23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再次召开会议,继续研究扩编铁道兵,承担森林铁路公路修建问题。周总理说:“现在决定给你们补充10万兵,应该把任务、性质、编制彻底改革一下,铁道兵还是兵种,名字还是铁道兵,但是工程部队性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周总理指示精神,杨成武副总参谋长于11月24日、28日和12月5日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研究扩编铁道兵参加林业工程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总参军务部、动员部、总政、总后、国家计委、经委、农林办公室、林业部、铁道部、劳动部、粮食部、商业部、铁道兵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经过三次会议充分研究和讨论,大家取得一致意见。会后,以扩编铁道兵修建森林铁路公路小组的名义向周总理、罗总长、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对铁道兵的任务、性质、编制、部队训练、装备经费和物资供应、兵力部署、施工任务作了详细报告。周总理于12月12日批准了这个报告。

12月24日,总参谋部电示各军区,通报了铁道兵补员10万人参加林业工程的情况。

为了传达贯彻中央和军委指示精神,铁道兵于12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到会同志一致认为中央、总理、军委的指示,是铁道兵建设的根本方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会上还讨论安排了扩编和1963年的工作。会议期间,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从此,部队边扩编,边投入森林铁路公路修建任务。东北三省区部署3个师;南方五省林业工程部署4个师,共约10万人。

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伟大决策,唤醒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一个人烟稀少、沉睡千载的原始大林莽将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和沿边开放地区。

周密的筹备

大兴安岭是个宝地,林区木材丰富。可是大兴安岭的冬季气候极其严寒,每年冰冻期长达8个月,一直被视为人迹罕至,难以生活的“高寒禁区”。

听说在日本侵占东北时期,侵略者为掠夺木材,曾先后四次闯进林区,都因制服不了严寒而未能得逞。解放后,政府又先后两次组织工人进入林区开发木材生产,也因冬季寒冷而未能站住脚。

为了搞清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制定周密的开发建设方案,在北京经过一段筹备之后,指挥郭维城和政委罗玉川同志于1964年春节前离开北京北上,亲自率领由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31人踏查队,乘火车到嫩江,沿着古驿路向北进发,先后到呼玛、十八站、塔河、经牙克石进入加格达奇等地踏查森林资源。他们沿着嫩林铁路的线路走向朝北走,一路艰辛,一段一段地调查了解,白天考察标记,晚上精心规划。一座座林业局、林场、贮木场和铁路公路网络的蓝图在他们胸中勾画出来。

经过半个多月时间的综合考察,踏查队形成了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及时批准了报告。

为了在年内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国家计委安排,由林业部增拨专项投资两千万元,用以保证参战人员的生产和生活。

壮观的队伍

1964年6月6日,郭维城、罗玉川、沈鸿林等指挥部领导在哈尔滨召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专门工作会议,开始调动集结部队,训练干部,组织先遣部队,部署会战任务。紧接着,铁道兵先遣部队迅速向加格达奇开拔。

当郭维城率部经牙克石进入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加格达奇时,这里还是一座不到百户的荒凉小镇。他们就在北山坡上建起了一处不足300平方米的简陋住房,然后安下家。随后,郭维城和罗玉川沿即将修建的铁路北上塔河,一路全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南下嫩江,只有鄂伦春族人的3个居民点。

1964年秋,铁道兵东北指挥部三、六、九师8万官兵相继开向林海,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个省(区)125个市(县、林业局)抽调的2万多名林业和地方职工涌向古老的大森林,拉开了开发绿色宝库的序幕。。

经指挥部研究决定:参加林区会战的铁道兵三、六、九师,分三路承担修筑嫩林铁路的任务。三师驻加格达奇,承担加格达奇至大杨树段;六师驻塔河,承担加格达奇至塔河段;九师驻嫩江,承担嫩江至大杨树段。之后,各路人马分别调兵遣将,以先遣队和勘察兵作为先头部队,纷纷从小兴安岭、长白山、科尔沁草原和云贵高原,向大兴安岭进军,日夜兼程,南线到嫩江,西线到阿里河,改乘闷罐车抵达牙林线的尽头——加格达奇。

然而无论往南走去大杨树,还是往北到西里尼,能走汽车的公路只有一段,有的便道冬天汽车可以通行,可是夏季沼泽地无法通过。各路小分队只好挑的挑,背的背,有的靠当地少数民族的勒勒车和马匹帮助运物资,遇到难走的地方,只好把帐篷卷成卷,抬着在森林里“耍龙”。这时森林里最让人难以忍受就是成群结队的蚊子、小咬、大瞎蠓,在人的头上、脸上、手上一叮一个包,又疼又痒,搅得人心慌意乱。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跋涉几天、十几天到达指定地点,设营、修路、勘察设计,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先遣部队的任务。待大部队进点时,已是大雪封山了。这年的12月30日,参加林区会战的铁道兵三个师,八万官兵全部进入会战区,在莽莽林海中摆开了战场。

艰苦的施工

古源会战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第一场会战。施工时,路基两侧除了河沟就是塔头,人们只能从一公里以外的山包上取土。施工中,工人用独轮车一天推运的沙石,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他们拼命干,终于提前60天胜利完成任务。

寒冷,是大兴安岭的第一个特征,也是会战大军的首要敌人。大兴安岭一年有8个月的冰冻期,春、夏两季,森林里到处是翻浆的黑泥汤,车辆无法通行。施工中,官兵们摸索出许多冬季施工的方法。呼玛河大桥是嫩林铁路的咽喉工程。战士们用铁锤钢钎在宽400米、冰冻数米的河床上逐层破冰筑桥。有时,冰层渗水,淹没桥基,他们就跳进冰水里堵塞漏洞;为防止混凝土冻结,他们用铁板炒、开水烫的土办法,把近6万立方米的砂石温度从零下40度升到零上30多度,呼玛河上12孔桥墩和桥台,60万方砂石就是这样灌铸的,大兴安岭嫩林铁道56条冰河200多座桥墩就是这样建造的。这是我国建桥史上又一项突破性的科研成就。

丰硕的成果

今天的大兴安岭,铁路网四通八达。当年,铁道兵修建了嫩林这条贯穿于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钢铁大道,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的宝库,书写了高寒地区建设史上的奇迹,开创了大兴安岭发展的新纪元。

有据可查的数字证明了大会战的丰硕成果:仅1963年和1964年,10万铁道兵官兵和林业工人共完成林业工程计295项,修筑森林铁路1255公里,林业公路821公里以及建造贮木场、通信、信号、房建、给水等工程若干项。

开进深山密林的火车,当年冬天就把大兴安岭的木材运往了全国。铁路建设也改变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人民一直延续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方式。铁道兵修建的嫩林铁路,作为一条运输大动脉,日日夜夜为大兴安岭的经济发展输送着血液,是大兴安岭展翅腾飞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北山是加格达奇的至高点,山上都是茂密的树林,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就耸立在这苍松翠柏中。纪念碑造型为两根竖立的钢轨,材质为不锈钢,钢轨中间是铁道兵的军徽。碑体简洁明快,气势伟岸。碑前,一头玻璃钢雕塑的马鹿正昂首前行。碑身的正中间镌刻着“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几个大字。它向世人展现了铁道兵的丰功伟绩。

让我们记住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这一段历史吧!

猜你喜欢

铁道兵会战大兴安岭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鹧鸪天•铁道兵纪念碑
不朽的军歌 珍贵的遗产
我的大兴安岭
军魂永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