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的最高水平是少管、不管

2013-08-15李荣融

领导文萃 2013年13期
关键词:矛盾论事儿体制

李荣融

管理,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关键是要“悟”,光干只能在一个水平上,只有悟才能提高,所以我上EMBA的课,只推荐两本书,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实践论》给我信心。那《矛盾论》解决什么问题?有的人换岗不到三个月就能理得清清楚楚,有的人搞了三年都搞不清楚,我觉得这个就是因为《矛盾论》没学好,实际上抽象来看就是这点儿事儿,你要把它捋清楚。

管理工作不是说管得越多越好,我理解的管理只管两件事儿:违规和例外。咱们无论在哪个岗位,如果你感觉自己管得越来越多了,你要提醒自己出毛病了。管得越多,从资源配置效率上来讲一定是打折扣的,所以我理解管的最高水平是少管、不管。而更多的精力要花在理上,管理的“理”我理解为梳理,要把它理顺、理清楚,最后出规章、出制度、出办法、出理论。

我工作一般一个月就要把这个月的时间捋一遍的,目的是什么?你时间要用在自己工作上,不要被别人用掉了。像我这样的领导,很多会议都会邀请我,但我是有规矩的,包括各省市的活动,你都参加来得及吗?时间都被它用掉了,你能做好自己的事吗?

无论哪个岗位,管理者的精力应该集中在梳理上,你要把梳理的时间腾出来,你不能老被事务缠着。

以前亚洲金融危机朱镕基担任总理,1998年,计委班子成立他第一次见面给我们训话,就说我不是万能的,你计委的工作重要的是预测、预警。工作了两年我添了两个字“预案”,就是要预测、预警、提出预案,总理就好当了。

朱镕基总理怎么办?他把事务性工作批给副总理们去干,他就腾出时间干自己的事儿,否则哪有税制改革,税制改革他跑了13个省。重大决策你不能例外,你必须亲自调查。所以日常的工作要养成习惯,把管的时间压缩到最小。

管理一定要跟本企业相结合,没有两个企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没有两个企业应该用完全相同的办法来治理。

你看生产力三要素,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最大的变化是人。没有两个企业的人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你本企业的人每天也都在变。所以说管理难,更需要靠制度、规章来形成这个合力,而同时要落在机制上,要组成活力,它才可持续。

十六大以前国企改革了二十来年,还是不行,那时候已经叫“国民经济的沉重包袱”了,全国国有企业将近24万户,加起来的利润1998年只有213亿,2/3以上是亏损的。你再看看现在,现在我们中央企业一个月的利润要超过1000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核心在哪儿?首先体制要变,这个体制是什么?我说原来是叫没有责任的体制,别看审批的人多,这个也批、那个也批,批到最后就没有人负责了。

十六大以后把体制改成了有责任的体制,我的任命跟别的部长任命不太一样,不是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第一个是国资委第一责任人,然后是主任李荣融,你是第一责任,不管什么事儿你是第一责任。我也不笨,我哪儿扛得起这个责任,我要睡得着,就要叫我下边的人睡不着,下边的人睡着了我就睡不着。办法就是经营责任制,大家签字,是不是?原来我们叫合同,后来叫经营责任书,经营责任书一签我就好睡了,我就更多地考虑“理”的事儿了,到时候就是按规矩兑现。现在社会上讲也是乱讲,好像你这个没用的,干得不好的也发,干得好的也发。但我都兑现的。

对于管理者来讲,我就说,着力点一定是在“理”上,管的最高水平就是少管不管,这是我的观点。

猜你喜欢

矛盾论事儿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圈里事儿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哲学路径——纪念《实践论》和《矛盾论》创作80周年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从中国革命中谈矛盾论的学以致用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孕吐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