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号屠宰场》节选篇章的修辞分析

2013-08-15中国医科大学第一英语教研室沈阳110001

名作欣赏 2013年15期
关键词:明喻德累斯顿尔格

⊙许 丹[中国医科大学第一英语教研室, 沈阳 110001]

《五号屠宰场》是柯特·冯内古特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这篇小说是以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累斯顿进行轰炸为背景,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篇小说中,冯内古特以非同寻常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主题震惊了美国的文坛,并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对越南战争的抗议和对现存一切权威的质疑。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宰场》中成功地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仅仅使用了简单的句子和常见的词汇就表达了深刻的主题。但语言只是表面现象,它所反映的主题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破坏永远印刻于人们的心中,屠戮和暴行在历史上是永远抹不去的。笔者从这篇小说中节选出第四章和第八章,对其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这篇小说是如何利用修辞手法来反映反战这一主题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和Mick Short在研究小说文体学的经典之作《小说文体论》中说:“传统的修辞手法包括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形变修辞格和转义修辞格。形变修辞格包括各种重复,比如首语重复、排比等;转义修辞格包括各种明喻和暗喻,比如拟人法、通感修辞法等。形变修辞格和转义修辞格都有助于小说的文体分析。”①现代修辞学家Corbett和Connors把修辞也分为两大类,即“形变”(scheme)和“转义”(trope),前者指“有别于一般词序的背离”,后者指“有别于一般词义和主要词义的背离”。Corbett和Connors明确指出倒装法(hyperbaton),如倒装句(anastrophe)和插入语(parenthesis),是一种非常态的或人为的形式上的词序背离。②这样的倒装语序能使句子的内在含义产生细微的、甚至明显的改变。在所节选的两个篇章中,“Soit goes”这个句子就是因为将“So”放在了句首而构成了倒装句。很明显,冯内古特出于修辞目的而故意使用倒装句就是想强调“So”这一客观事实,即“事情就是这样”。那么,事情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亲眼目睹了德累斯顿上万人的丧生,“一个个像烤焦的面包”,而现实却是我们无法躲藏,任由宰割。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的时态应该是过去时,但是在这里作者却故意使用了现在时,这似乎是在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事情一直就是这个样子。

重复“可用来表现强烈的感情、紧迫的呼吁,强调某种事物的意义,并且可形成优美的节奏等,它包括关键词的重复和相同语法结构的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③。在所节选的两个篇章中,每当出现死亡,“Soit goes”这个句子也就随之出现,一共被重复了一百多次,无论是在德累斯顿大轰炸之后的人口大规模死亡,还是在士兵清洗衣物时杀死虱子和细菌。其实,这个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不仅是小说主人公毕勒·皮尔格林(Billy Pilgrim)面对亲人和朋友死亡时的态度,也是作者面对死亡的无可奈何,讽刺意味尽在其中。皮尔格林作为一个陷入残酷战争中的年轻人,亲眼目睹了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和极其恐怖的死亡场面。但奇怪的是,他一点也不在乎,只是冷酷无情地说了句“Soit goes”。通过不断地重复使用,作者不仅暗示了皮尔格林的“Soit goes”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而且凸显了皮尔格林的主要性格特征:胆怯、软弱。重复修辞法的使用也让读者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停地体会到皮尔格林作为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反复体验残酷战争经历的那种痛苦。作者把“Soit goes”作为一种心理应对机制来消除毁灭性战争留给皮尔格林的痛苦情感经历。

明喻是英语中最常用、最简便的修辞格之一,它是根据人们的联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助比喻词(如like,as)起连接作用,清楚地说明A事物与B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之处。④在节选的两个篇章中,有四处使用了明喻。

(1)—asthough hereally werebeingstretched on thetortureenginecalled therack.

(2)—the faces of the four singers,those four ordinary men,cow-eyed and mindless and anguished as they went from sweetnesstosournesstosweetnessagain.

(3)Thereweresoundslikegiant footstepsabove.

(4) Dresden was like the moon now,nothing but mineral.

明喻(1)描述了皮尔格林在听到理发师乐团歌声时的心理活动,他就像是被绑在一种被称之为“刑架”的机器上进行拉伸一样,极其痛苦,难以忍受。这歌声让皮尔格林想起了德累斯顿大屠杀,尽管他想尽力忘掉这些痛苦的经历,却做不到。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永远存在于记忆中,屠戮与暴行在历史上永远不能被抹杀。明喻(2)把人物的内心感受与面部表情联系在一起,描述了理发师乐团唱歌时的表情:瞪着牛眼,没有脑子,非常痛苦。实际上,这四个人只是在表演和模仿,没有任何心理活动。但是在皮尔格林的眼中,这四个人的表情使他联想到那些守卫们在看到自己的城市德累斯顿被轰炸后犹如月球一般死寂时的表情。明喻(3)描述的是德累斯顿的轰炸声犹如巨人脚步的声音。巨大的爆炸声让读者联想到德累斯顿这个被称为“世界建筑宝库”的文化古城突然遭到猛烈轰炸时的场面:炸弹掀开了屋顶,炸飞了门窗,整个城市成为一片火海。明喻(4)描述的是皮尔格林看到轰炸后的德累斯顿简直成了不毛之地,凹凸不平,所以他感觉德累斯顿像月球一样,除了石头,什么也没有。正如执行德累斯顿轰炸的指挥官桑德比中将所说:“谁都无法否认空袭德累斯顿是一场真正的悲剧……真正无情的是战争。”

暗喻在英语中是另一种比喻手法,与明喻相比,在英语中更多地被使用,其形式简练,表达含蓄,在运用中不需借助于比喻词,而是直接将A事物当做B事物来描述。⑤在节选的两个篇章中,有五处使用了暗喻。

(1)“Drink me”,it seemed to say.

(2) The champagne was dead.So it goes.

(3) The one flame ate everything organic,everything that would burn.

(4) Dresden was one big flame.

(5) The sun was an angry little pinhead.

暗喻(1)和(2)把香槟酒拟人化。皮尔格林心里想着要喝香槟酒,而在他看来香槟酒似乎在说“喝了我”。在这种死寂的气氛中,皮尔格林正在等着被绑架。在冯内古特看来,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深陷苦难是如此无助,以致任何安慰都没用时,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接受。暗喻(3)和(4)描述的是轰炸导致德累斯顿被火燃烧。火很大,德累斯顿成为一个巨大的火场。一团火焰吞噬着一切,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机物都吞噬掉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暗喻(5)描述的是轰炸后,德累斯顿的上空被黑烟笼罩,连太阳都几乎看不到,太阳成了愤怒的小不点。暗喻(3)(4)(5)让读者看到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残酷是多么的巨大。看到这种毁灭的场面,不仅仅是当地人感到愤怒,整个人类都会愤怒。这种残害人类生命和其他财富的战争也极大地激怒了冯内古特,他把他的这些愤怒都以自己的语言风格充分地展现在小说中。

尽管所节选的两个篇章不是整篇小说中最出色、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们风格鲜明,能够代表整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在通篇小说中,冯内古特只是使用了倒装、重复、明喻和暗喻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没有华丽抽象的辞藻,也没有复杂古怪的句子,但读完后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激发人们对和平的珍惜与维护。

①Geoffrey N.Leech,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M].London:Longman,1981:10.

② 卢杨.浅谈英语倒装句的修辞功能[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6-128.

③ 王华琴.谈英语中的重复现象[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01-102.

④⑤ 赵常友.英语中明喻和暗喻的形式及翻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1),80-83.

猜你喜欢

明喻德累斯顿尔格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空欢喜
糖精是这样发明的
直视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防撞”集市
德日两个展览馆不同的历史反思观
《墨尔格勒河》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