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

2013-08-14卢忠东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科学技术

卢忠东

摘 要: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系列的基本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他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正是基于此,从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形成、内涵及其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这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勾勒出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简要而清晰的脉络以飨读者。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2-02

前言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中提出的标志邓小平理论雏形形成的十大经验,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再到十四大的发展与丰富,最终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并将邓小平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邓小平理论至此已然成为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大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其核心,而这一核心中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两大内容着重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看,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

一、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形成

(一)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所以,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大要素。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构成生产资料。

马克思历史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组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破除这种束缚,解放生产力。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只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上了,从而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刻地揭露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原有的基础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是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老祖宗,从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委员长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90万吨,机床只有8万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一建国就开始了经济恢复和大规模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156项重点工程,使社会经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过渡时期只用了七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的任务仅仅初步打下了一个基础,还远没有完成。科学文化落后的状况,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正是在这一国情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维,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有专家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52年他就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1961年由他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5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多次强调,“科研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1988年,他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科学地总结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1991年他还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

(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全面展开。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严重干扰了现代化事业前进的步伐。1990年,邓小平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讲道:“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邓小平的生产力发展观的落脚点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上,即体现在共同富裕上。但需要我们认清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一方面既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用邓小平的话说,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同时,支持和带动另一部分人更快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三)发展生产力最终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有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的生产力发展观即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江泽民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通常,先进生产力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其一,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对象;其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其三,环境破坏轻,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出大的经济效益;其四,对社会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是从生产力本身的要素看,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进的劳动资料、先进的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只有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发展与变革的生产力,才是先进的生产力。

三、生产力发展思想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做出了未来社会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并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又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邓小平又把我国这样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邓小平以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客观依据,将我国确定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出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就是对旧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更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生产力发展观,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珏.邓小平文选辅导讲座[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英]J·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英]J·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材料)[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5]汤群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6]赵智奎.邓小平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青岛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科学技术
来不及生产力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