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RTC技术的应用及平台技术开发与设计

2013-08-09鸿,王松,杨鑫,付

电信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编解码信令浏览器

林 鸿,王 松,杨 鑫,付 斌

(1.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 北京 100190;2.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北京 100035)

1 引言

WebRTC[1](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Web 实时通信)是一项在浏览器内部进行实时视频和音频数据通信的技术,是HTML5[2]标准之一。Web 2.0在过去的几年里将可编程性和交互性嵌入浏览器,而不只是显示静态内容和格式。但是,Web技术还不能够应付实时双向的语音和视频通信需要。使用如Adobe的flash浏览器插件有明显的灵活性和性能等方面的限制。通过WebRTC技术可以开发具有实时音视频通信的Web应用,利用其核心实现还可以开发出具有实时音视频通信的移动应用。在这些基础应用上,结合其他的先进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多创新的Web和移动应用。

2 WebRTC主要技术特点

如图1所示[1],在WebRTC系统架构中,包括面向Web应用开发者的Web API和WebRTC核心库。WebRTC核心库包含语音引擎 (voice engine)、视频引擎(video engine)、传输层、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和 C++API,它们都内嵌在浏览器里。

Web应用开发者可以调用标准的JavaScript API开发基于WebRTC的应用,主要包括:GetUserMedia API用于控制本地设备的接入,如设备上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也叫MediaStream API;PeerConnection API用于管理在两个浏览器之间双向媒体流的发送和接收,通过JSEP(JavaScript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tocol,JavaScript会话建立协议)[3]实现媒体参数的协商,这是WebRTC最典型的P2P应用场景;DataChannels API用于浏览器之间发送和接收非多媒体的数据流。

在WebRTC核心库中,语音引擎实现了从声卡到网络整个音频媒体链的技术框架,包括对语音的声学处理以及iSAC、iLBC和Opus音频编解码的实现。视频引擎实现了从摄像头到网络、从网络到屏幕整个视频媒体链的技术框架,还包括视频图像的处理和VP8视频编解码的实现。会话控制是为支持呼叫建立和管理的抽象会话层,应用开发者决定如何实现具体协议。C++API是浏览器厂商实现Web API所需的函数集。

在传输层中,WebRTC利用 ICE[4]/STUN[5]/TURN[6]机制来建立不同类型网络间的呼叫连接,解决NAT穿越问题。WebRTC通过RTP传输音频和视频媒体流,通过SCTP实现传输可靠数据流。90%左右NAT类型均可以利用STUN获得对方的公网IP地址和端口,实现穿越,不需要媒体服务器进行中继。只有10%左右NAT为对称性NAT,可以采用在互联网上部署TURN中继服务器的方式实现NAT穿越。可见,WebRTC技术不同于传统的SIP/IMS网络部署,在不考虑监管等因素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媒体服务器的负载和部署成本。

WebRTC技术主要优点如下。

(1)开放的标准

WebRTC是HTML5标准之一,也是由W3C和IETF标准组织共同定义的一个开放的标准。W3C的WebRTC工作组[7]为Web开发者定义了基于浏览器的Web API[8]用于开发具有语音、视频和数据功能的Web应用。而IETF的RTCWeb工作组[9]定义了浏览器之间媒体流交互的协议和规范,但没有定义呼叫控制协议。3GPP也正在制定WebRTC和IMS之间互联需求(TR 23.701[10])的标准。

(2)简单和易扩展性

WebRTC提供了一个简单可扩展的技术框架和方案选型,方便开发者通过互联网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多种应用和服务。WebRTC本身并不定义同用户之间的交互方式、媒体流的路由方式、用户身份认证、呼叫协议和控制以及同其他网络的互联方式等。这些课题由开发者和服务提供商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和技术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和配置。

(3)来自产业链的广泛支持

WebRTC技术获得来自产业链的支持。除了浏览器厂商,如 Google、Mozilla和 Opera外,其他大公司在 WebRTC上也表现积极,如运营商AT&T、Telefonica,设备商Alcatel Lucent、Ericsson、Cisco、Avaya、Acme Packet等 以 及 来 自 从企业通信到游戏等领域的众多开发者和初创公司。许多围绕WebRTC技术的工作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和韩国,都在积极进行之中。

(4)同运营商网络的互联互通

WebRTC的一些应用场景可以作为运营商既有业务和网络的有效补充,比如通过WebRTC提供IMS服务、会议和呼叫中心的升级、企业统一通信业务的改进等以及一些垂直业务的扩充,如M2M、教育和医疗等。

(5)和其他技术的结合

WebRTC技术容易和其他的先进技术,如虚拟现实、手势控制、人脸识别等技术结合,实现Web应用的快速mash-up开发和实现。

3 基于WebRTC技术的移动客户端和Web应用的技术

基于WebRTC的Web API能够比较容易开发支持实时语音视频通信及数据可靠通信的Web应用以及基于这种基本能力的其他Web应用。但是这种Web应用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在浏览器中通知用户来电问题,一般情况下,浏览器处理呼入电话总是比出站连接更难。这种情况在手机上更复杂,来电通知可能需要常规的铃声,而不是简单的提示;如果用户已经处于一个CS或者VoIP通话,如何提示和区别这个WebRTC的来电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用户如果在呼叫中刷新了网页,这时JavaScript执行的上下文发生重置,会话中间状态会丢失。这些是Web应用实现实时通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利用Web API开发Web应用外,利用WebRTC核心库也可以开发出具有实时通信功能的移动客户端。WebRTC核心库具有如下特点。

(1)支持多种开源音视频编解码

音频编解码中支持iSAC、iLBC、Opus等免费音频编解码和VP8视频编解码。iSAC是一种用于VoIP和流音频的宽带和超宽带音频编解码器。iLBC是用于VoIP和流音频的窄带语音编解码器。其标准由IETFRFC3951[11]和RFC3952[12]定义。Opus支持持续和可变码流编解码。其标准由IETFRFC6716[13]定义。VP8基于WebM 项目[14],非常适合低时延的视频通信。

(2)具有强大的音视频引擎

WebRTC语音引擎支持自适应抖动控制算法和语音分组丢失隐藏算法,用于缓解网络抖动和分组丢失引起的负面影响,使其能够快速且高解析度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确保音质优美且缓冲时延最小,提高语音通话质量;支持基于软件的信号处理来消除回声,实时地去除手麦克风采集到的回声;支持基于软件的信号处理来抑制噪声,用于消除与相关语音通话中某些类型的背景噪声。动态抖动缓存和错误隐藏算法,用于缓解网络抖动和分组丢失引起的负面影响。视频引擎支持视频动态抖动控制,缓解抖动和分组丢失引起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提升整个视频的通信质量;支持图像增强,去除从摄像头抓取图像的噪声。

(3)支持多移动平台

WebRTC核心库可以移植到不同的移动平台,如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

(4)核心技术获业界认可

WebRTC语音引擎如前所述来自Global IP Solutions公司[15]。许多大公司的产品,如 Skype、QQ、WebEX、AOL 等都曾采用该公司的IP语音引擎和相关产品。

所以,通过增加用户管理、会话协议控制和用户交互界面等工作,结合这个WebRTC核心库就可以开发跨平台的实时音视频通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美国上市公司Vonage,也开始考虑充分利用WebRTC的核心库开发Android和iOS移动平台的客户端应用,减少对私有和付费技术方案的依赖。

4 基于WebRTC技术的移动客户端和Web应用的参考设计和实现

使用统一的服务平台支持移动客户端和Web应用。服务平台提供一组标准的客户端API,方便移动客户端和Web应用调用,实现服务平台和前端应用的松耦合。目前大部分基于WebRTC的服务都部署在GAE(Google App engine)上,用户之间P2P通道的建立以及呼叫信令的传输,都是通过GAE完成。但是GAE环境国内不能访问。笔者基于开源软件项目部署自己的应用服务器,实现了基于WebRTC的服务。

WebRTC没有定义用户呼叫管控制协议。SIP、XMPP[16]、其他标准协议或者完全私有协议都可以用于呼叫控制协议。SIP是最常用的VoIP,广泛用于企业的IPPBX和运营商的IMS平台。采用XMPP/Jingle[17]用于呼叫控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XMPP本身比SIP更简单;客户端协议栈实现和JavaScript实现更轻量;XMPP后台处理不需要安装类似SBC网关做NAT穿越;没有同IMS网络互通的需求等。

下面分别详细描述基于WebRTC技术的移动客户端、Web应用和支持它们的服务平台的设计及具体实现。

4.1 移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RTC开发实现了移动客户端微呼,这是一款支持新浪微博好友之间进行免费语音、文字通信的创新应用。通过调用服务平台提供的客户端API和服务平台交互,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订阅用户状态、获取用户状态等。通过XMPP实现用户之间语音通信时的呼叫建立、信令协商、会话管理和SDP[18]协商;通过XMPP实现用户之间的文字消息的传递;通过RTP传送语音媒体流,RTCP监控媒体流传送质量;通过STUN和TURN协议来建立不同类型网络间的媒体链接,实现P2P的媒体流传输,减少中间媒体服务器的要求。

WebRTC移动客户端基于Android SDK进行开发,集成了libjingle和WebRTC两个开源项目,其中libjingle库提供了XMPP的处理和解析等功能,WebRTC库提供了语音编码和声学处理等功能。同时客户端也集成了友盟SDK的统计功能和新浪微博SDK的相关功能。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

其中核心逻辑分层结构如下。

·package com.orange.weihu.activity:用户交互相关的核心逻辑模块。

· packagecom.orange.weihu.common:通用数据辅助模块。

· package com.orange.weihu.component:自定义相关视图组件模块。

· package com.orange.weihu.data:数据存储模块。

· package com.orange.weihu.jni:JNI(Java native interface)调用接口层。

· package com.orange.weihu.net:网络处理模块。

· package com.orange.weihu.service:后台服务模块。

· package com.orange.weihu.util:通用辅助模块。

WebRTC移动客户端模块间相互依赖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activity包封装了用户交互相关的核心逻辑,包括微博认证登录管理和微博浏览展现,用户的微博好友关系维护和WebRTC好友关系的维护、文本消息的收发和记录管理、通话的发起和接收以及通话记录的管理。service包封装底层通话相关库的核心逻辑,包括共享库的加载及生命周期管理、开机启动和微博信息获取等功能。data包封装了需要持久化的核心逻辑,包括微博相关信息、好友关系相关信息、文本消息相关信息和通话记录相关信息。

图2 WebRTC移动客户端的软件架构

WebRTC客户端中各个模块调用的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用户点击呼叫按钮,activity向service传递消息,service通过JNI调用libjingle,libjingle设置完成WebRTC相关功能,发起呼叫。用户通过微博账户登录,获得微博好友信息及微博详情,如果没有在微呼服务器注册过,则进行微呼账户建立。启动相关服务,加载底层类库,建立呼叫相关网络连接,注册在线状态。选择在线好友,访问后台服务器,获得好友连接信息,建立通话连接。

4.2 Web应用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RTC的实时语音视频通信Web应用在无需任何插件的情况下,实现了浏览器之间P2P的音频和视频通信,提供了Web用户注册、登录、获取好友在线状态以及与在线好友进行实时语音和视频通话等功能。

Web应用部署在应用服务器 Openfire[19]上,通过JavaScript的方式连接并访问Openfire服务器。Openfire服务器提供了HTTP绑定的功能,通过7070监听端口,接收Web客户端发送的HTTP请求,登录并访问服务器。Web应用基于开源JavaScript库Strophe,是基于JavaScript的可扩展通信和表示协议(XMPP)客户端库,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和登出、监听并发送IM消息、监听服务器推送的presence更新信息、监听服务器转发的IQ信息。

Jingle协议是XMPP的扩展,用于规范两个XMPP客户端之间的信令协议。SDP信令流程和Jingle信令流程的不同之处在于P2P通道地址和端口的发送时间,Jingle信令在发起呼叫时,便会协商P2P通道地址和端口;而SDP信令将编解码协商和P2P通道地址协商分为两个信令发送,在发送发起呼叫信令后,便马上发送P2P通道地址和端口。WebRTC中的信令是基于SDP格式的,而Openfire应用服务器是基于XMPP的,信令格式基于Jingle协议,所以需要对信令格式进行转换,包括SDP信令和Jingle信令的互换,需要将JSEP中的SDP格式映射为Jingle格式[20]。

4.3 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服务平台基于XMPP,并以XML数据元流式来传输数据,为移动客户端和PC客户端提供基于Web的IM传输、VoIP呼叫、信令传输、用户管理和用户关系维护、好友状态presence信息推送以及日志统计等功能。

服务平台的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服务平台包括XMPP服务器、STUN服务器和TURN服务器。其中XMPP服务器用于即时消息转发和实时通信信令传输,STUN服务器用于NAT穿越,TURN服务器用于媒体流的转发。

图4 WebRTC移动客户端的模块调用基本流程

图5 服务平台的逻辑架构

Openfire是基于XMPP、跨平台的即时消息服务器,支持服务器到服务器的连接,用于部署多个Openfire服务器进行扩展;支持部署多个连接管理器,用于整合到Openfire的客户端连接,提高Openfire的在线用户数;提供了一系列的可用插件,并支持插件扩展,即开发者可通过部署新的plugin,进行功能的扩展。Openfire还作为VoIP通信信令服务器,提供端到端的Jingle信令的协商和传输。

服务本平台以plugin的方式,对Openfire进行了功能扩展,包括用户管理和注册、获取用户在线状态和通信日志统计等。服务平台采用不同的协议与客户端进行交互:IM传输采用XMPP,信令传输基于Jingle协议,对所提供API的访问采用HTTP。

服务平台基于STUN和TURN的方式进行NAT穿越。STUN服务器检测主机的NAT类型,并根据NAT类型,在客户端进行打洞,以支持两个客户端之间的P2P通信。TURN服务器用于解决对称型NAT的穿越问题。TURN服务器相当于中继服务器,客户端获取TURN的公网IP地址,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均通过TURN服务器进行中转,这对于TURN服务器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基于TURN服务器是对STUN服务器的有效补充,可以满足性能要求。

Web应用以HTTP绑定的方式登录并访问Openfire服务器,但Web客户端和Openfire服务器处于不同域,涉及浏览器JavaScript跨域问题。这就需要Web客户端调用JavaScript的80端口,并且是同一子域。使用Apache做反向代理,转发HTTP-bind请求到XMPP服务器的HTTP-binding端口。

基于安全性的考虑,服务平台将Openfire服务器部署在内网,并同时配置内网IP地址和外网IP地址,使内网用户和外网用户均可访问。STUN服务器必须部署在公网,并且内置两个网卡,向外部提供两个公网IP地址和两个端口,进行NAT类型的检测和打洞。TURN服务器也部署在公网,向外部提供一个公网IP地址和端口。Apache反向代理服务器与Openfire服务器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

5 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WebRTC的主要优点和技术特点,对分别利用WebRTC技术提供的核心库和Web API设计和开发具有实时音视频通信功能的移动客户端应用和Web应用进行了技术可行性分析,并详细描述了笔者基于WebRTC技术开发移动客户端应用、Web应用和服务平台的参考设计和实现。

在不同的移动网络环境(3G网络和Wi-Fi网络)和不同的Android智能手机上对所开发的WebRTC移动客户端进行测试,发现WebRTC核心库对网络时延、噪音抑制和回声消除都有较好的处理,能在不同网络环境中获得较好的语音质量。在固定宽带和PC上测试WebRTC的Web应用,除了较好的声音质量,VP8也能很好地处理视频信息。当然,还需要在更多环境和条件下对WebRTC技术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更好地评价WebRTC技术在音视频通信服务中的技术成熟度。

WebRTC移动客户端和Web应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客户端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动态调整编解码,在iSAC、iLBC和Opus编解码中自动选择适合当前网络环境的最优编解码和技术参数。视频编解码VP8和H.264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性能对比也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WebRTC移动客户端目前只支持Android移动平台,可以将WebRTC核心库移植到其他移动平台上,客户端可以支持更多的操作系统。也可以将WebRTC核心库和移植部分封装为SDK,供移动应用开发者开发各种具有实时通信能力的移动客户端。Web应用同移动客户端之间的互联也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实现。在WebRTC技术中,目前还没有进一步挖掘的能力和对数据流的支持,包括Web API中的数据信道的使用和WebRTC核心库中对应但还未出现的数据流引擎。

1 WebRTC.http://www.webrtc.org

2 W3C HTML5.http://www.w3.org/TR/htm l5/

3 IETF RTCWeb JSEP.JavaScript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tocol.http://datatracker.ietf.org/doc/draft-ietf-rtcweb-jsep/,2013

4 IETF RFC5245 ICE.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2010

5 IETF RFC5389 STUN.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2008

6 IETF RFC5766 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s around NAT,2010

7 W3C WebRTC Workgroup.http://www.w3.org/2011/04/webrtccharter.html

8 W3CWebRTC API.http://dev.w3.org/2011/webrtc/editor/webrtc.html

9 IETF RTCWeb Workgroup.http://tools.ietf.org/wg/rtcweb/charters

10 3GPP TR 23.701.Study on the Support of WebRTC IMS Client Access to IMS,2013

11 IETF RFC3951 iLBC.Internet Low Bit Rate Codec,2004

12 IETF RFC3592 RTP iLBC.RTP Payload Format for Internet Low Bit Rate Codec Speech,2004

13 IETF RFC6716 Opus.Definition of the Opus Audio Codec,2012

14 WebM project.http://www.webmproject.org/

15 Global IP solutions.http://zh.wikipedia.org/wiki/Global_IP_Sound

16 IETFRFC6120XMPP.ExtensibleMessagingand PresenceProtocol

17 XMPPXEP-0166 Jingle.http://xmpp.org/extensions/xep-0166.html

18 IETF RFC3264 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2002

19 Openfire.http://www.igniterealtime.org/projects/openfire/

20 IETF RTCWeb JSEP XMPP/Jingle mapping.http://datatracker.ietf.org/doc/draft-li-rtcweb-jsep-xmpp-mapping/

猜你喜欢

编解码信令浏览器
1553B总线控制器编解码设计
SLS字段在七号信令中的运用
为多重编解码世界做好准备
大型民机试飞遥测视频编解码方法研究
反浏览器指纹追踪
移动信令在交通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信令分析的TD-LTE无线网络应用研究
LTE网络信令采集数据的分析及探讨
环球浏览器
2G/3G网络IP化语音编解码协商策略部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