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在堤防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2013-08-06汪恭才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堤白蚁堤防

汪恭才

(安徽省怀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安庆 246053)

1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

白蚁防治铒剂技术主要包括:定义、原理、组成、装置4个方面:

1.1 定义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在生物学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地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密度以降低经济危害水平,从而达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或完全不使用化学药剂的目的,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 原理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饵站)是以传统的白蚁诱杀技术为基础,通过白蚁诱集装置(饵站)和饵剂(灭治白蚁的药剂)的相互配合,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以“监测—投放饵剂—消灭”的循环方式,实现白蚁防治技术,它能通过诱杀技术简单化、程序化、标准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诱杀技术从白蚁灭治到白蚁防治的过渡[1]。

1.3 组成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一般由饵料、饵剂、饵站等组件组成,作为商业化的白蚁防治饵剂,其组件均有统一的尺寸规格。

1.3.1 饵料

是投放在饵站中供白蚁取食的物质,其中不含防治白蚁的有效成份。饵料被装在饵站内,用于诱集和监测白蚁,其要求是白蚁喜食,不易霉变和腐烂,且长时间放置不影响白蚁取食。

一般选用白蚁喜食的木块,如白松、马尾松、小叶胺等树种木块,也有的饵剂技术中应用的是皱纹纸卷或卷纸包裹的木材。

1.3.2 饵剂

投放在饵站中,含有防治白蚁成份的供白蚁取食的物质,饵剂是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种饵剂技术能否有效地防白蚁的作用,饵剂是关键。饵剂一般由载体、白蚁防治药剂和添加物组成,其剂型上可分为片剂、块剂、糊剂、水剂、胶剂等[2]。

1.4 装置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饵站)装置分为:地上型监控装置(见图1)和地下型监控装置(见图2)。

图1 地上型监控装置

图2 地下型监控装置

2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在堤防中的应用

安徽省同马大堤位于长江左岸,上起宿松县段窑,接湖北省黄广大堤,下行至皖河入江口,再沿皖河右岸向上,至怀宁县官坝头止,全长173.25 km,保护区跨皖、鄂两省,其中安徽部分为四县三场,耕地面积142万hm,人口124万人,堤防等级为2 级[3]。

根据史料记载,同马大堤怀宁石牌上段(官坝头)堤防自1962年发现白蚁危害,经多次挖巢、锥探灌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蚁的发展,保证了同马大堤的安全度汛,但受堤防周边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999年以来,日常管理过程中,仍发现多处白蚁危害。

为此,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2009年6月—2011年2月间,对同马大堤怀宁石牌段堤防长900 m的重点白蚁危害堤防,实施了白蚁防治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共安装地下饵站904 只。

2.1 饵剂技术布置

根据白蚁防治饵剂技术要求,对发现白蚁危害段堤防进行了地下型饵剂技术安装,其布置为:横向,堤防外坡自外堤肩向外水平距离每3m 处安装1只,共安装3 只;堤防内坡自内外堤肩向内水平距离每3 m处安装1 只,共安装2 只。纵向每3 m安装1排,见图3。

图3 同马大堤石牌段安装白蚁铒站位置平面示意图

考虑到白蚁的分飞繁殖性,在堤防和周边邻户居民中发现的蚁害蚁迹处安装了地上型饵剂技术,共安装61 只,涉及农户18 家。饵站安装完成后,技术人员对每一个饵站进行统一编号,绘制平面布图,并落实专人看管。

2.2 饵站的检查与维护

饵站安装完成后,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检查和维护,对损坏的饵站进行了补充,对安装位置有缺陷的饵站进行适当调整。

2.2.1 检查的次数与时间

根据本地工区气候特征以及白蚁活动习性,在本次白蚁防治白蚁防治饵剂技术的实施过程中:每年的4—6月、9—10月每2 周检查一次,其余时间,每1—2个月检查一次。

2.2.2 维护

安排专人负责饵站技术的维护,维护的主要内容有:

1)补充损坏和丢失的饵站。

2)对饵站内发霉、腐烂的饵料进行更换。

3)清除饵站四周的灌木、杂草等。

2.3 监测到白蚁后的处理

在检查维护过程中,发现饵站内的饵料有白蚁活动迹象时,即对饵站内投放饵剂,投放饵剂量根据可见白蚁的数量而定,如果饵站内的监测诱集材料被取食的不多,且为新鲜痕迹,说明饵站被白蚁发现不久,可以投放饵剂;如果监测诱集材料所剩不多,说明白蚁即将放弃这个饵站,可重新添加监测诱集材料后,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待诱集到比较多的白蚁后投放饵剂;如果是在不适宜于白蚁活动的季节,如夏季高温或秋季即将进入冬季时,不需投放饵剂。

3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在堤防应用中的问题

3.1 监测成果

在有关主管部门和白蚁防治单位的指导下,我们对同马大堤白蚁防治饵剂技术进行了全面监测分析,在本次安徽同马大堤怀宁段地下型饵剂技术应用中,共发现12 套饵站内有土栖白蚁个体活动,仅占该段堤防安装总量的1.3%,整体治理效果不明显。投放饵剂后,取食量为10%~30%。

大多数堤段的饵站均未发现白蚁,且堤身的堤防附近防护林木上的泥线、泥被等白蚁活动外露迹象依然存在,安装前后未见明显变化。

为进一步检验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在堤防上的应用效果,2010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白蚁防治专业人员,对同马大堤怀宁段白蚁危害较为严重的堤防,进行了白蚁挖巢,在400 m堤防内、外坡面共开挖白蚁117 巢,均捕捉到了蚁王和蚁后,初步鉴定为幼龄土栖白蚁,其中还有一部份蚁巢在饵站附近。

3.2 综合评价

通过监测和人工挖巢,我们可以看出,白蚁防治饵剂技术在堤防上防治效果不明显,从白蚁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白蚁群体是向各个方向觅食、挖掘蚁道,是随机的,其觅食方式是散发式的、而非集聚式的。在白蚁活动盛行期,堤防上草皮、腐蚀物也是白蚁喜爱的食物,可谓“丰衣足食”。因此白蚁“无心”进入饵站取食,饵站不能诱集白蚁,也就达不到灭杀白蚁群体的目的。

3.3 存在的问题

3.3.1 饵站需求量大

按照白蚁防治饵剂技术规范要求,1个饵站所能覆盖的范围一般只有2~3 m2,而堤防断面积较大,且蚁危害分布广,如采用饵站诱杀白蚁,每3 m断面需布置10 只,将造成饵站供需较大,增加项目投资。

3.3.2 饵站运行维护费用大

饵站安装后,由于饵剂带有一定的毒性,在项目实施前要做好宣传教育,要安排专人看管。同时按照白蚁防治饵剂技术的操作要求,专业操作人员每15 d需对饵站进行检查登记1 次,给实施单位增加了工作量和运行成本。

3.3.3 饵站损毁率高

由于堤防处于开放性场所,人、畜活动频繁,汛期河水上涨,淹没饵站,使饵站容易丢失和破坏,仅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共丢失地下饵站187 只,丢失率为20.7%。

4 结语

白蚁防治饵剂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白蚁防治氯丹灭蚁替代技术,减少了白蚁防治药物使用量,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对在城市居民小区、文物保护区以及档案馆、图书馆等建筑类的家白蚁防治方面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如果作为堤防白蚁防治,其适用性不宜推广。

[1]李国兴,赵建明.白蚁防治铒剂的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01):70-72.

[2]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房屋白蚁神经过敏合治理培训教程[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3]帅移海,李俊辉,胡伟,胡焕发.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的思考[C]//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华中昆虫研究.宜昌: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2012.

猜你喜欢

大堤白蚁堤防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残忍的白蚁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白蚁监控技术(IPM)在水库大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达标堤防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