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报道创新的关键

2013-07-25马国颖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议政人大代表报告

□ 文/马国颖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报道的三种功能

1.信息载体。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并总结上一年的政府工作情况,汇报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然后再将政府工作分为几个大类(如经济、社会事业、劳动等),分别详细阐述将要施行的举措和工作计划。其中,新一年的工作举措和计划备受市民关注,因而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在这一功能实现上,目前媒体做得都比较充分、到位。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媒体的看家本领。不过在信息选择过程中,有两种值得反思的倾向——都市类媒体的泛民生化以及党报、党台的泛成就化倾向。

两种倾向应适度融合。泛成就化,宣传意味太重,影响传播效果;泛民生化,短期内讨巧,但长远来看,容易强化市民的城市发展“只为我方便”的意识,不利于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客观状况形成较为统一、清晰的认识。尤其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如此多的城市管理难题,要引导市民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城市发展的阶段,就需要将成就和问题以适当比例进行报道。

2.议政平台。

除发布信息外,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类栏目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应是搭建人大代表和市民对新一年政府工作进行讨论的议政平台。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是由政府提出,交由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通过的文本。在人代会召开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都处于被审议的阶段,只有闭幕之后才可向社会正式发布。这种法律程序要求栏目必须以“审议”为基本姿态,这才合乎法律对程序的要求。所以,在栏目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的同时,必须要体现议政的出发点。

第二,人大代表经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是人大代表的职责之一。因此,搭建起议政平台,本身也是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这样的职责。

这样的程序要求为节目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议政功能的实现,是一种回归,是回归人大代表的职能,回归人代会的职能,回归市民关注人代会的根本动机。

一些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2013蓝图——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专栏。在开幕当天第一期的报道中,在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建设这一主题的采访中,除了对主要内容的介绍,特别加入了人大代表对于这一发展思路的建言,甚至是忧虑。比如,播出了人大代表对于新城建设“切忌一哄而上、要注意规模的适度”以及对于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要“注重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切不可重复城市中心区建设的老路”等建议。

事实上,在以往的两会报道中,不乏有代表建言板块,但是由于是单辟板块播出,并不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放在一起,这些建议显得零散,缺乏针对性。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思路、举措进行建言,更加凸显人大代表的议政职能。

在实现议政平台这一功能的过程中,要注重采访对象的代表性,注重观点的多元性,注重语态的开放性。

3.愿景呈现。

一般来讲,政府工作报告勾画的政府在新一年的工作设想,也就是新一年的蓝图。这些蓝图是什么?老百姓可感可知的是哪些方面?对新的一年可以有哪些憧憬和期待?愿景呈现,这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栏目要承担的第三个功能。

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开辟的专栏“2013蓝图——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每天3-4分钟左右的篇幅,开辟“身边的报告”板块,便是这样的努力。板块选择报告中涉及民生的小点,把“报告”带到基层去。比如,谈到农民的收入倍增计划,记者带着报告来到了平谷区张涛豌豆合作社,采访当地农民因为加入农村合作社获得的收入增长;谈到加大城镇文体中心建设,记者带着报告来到了顺义区马坡镇马卷村,采访村文体中心建成给老百姓带来的改变;谈到北京2013年要建设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记者带着报告来到了昌平区首都师范大学育新学校,采访多位学生、家长、老师。

在《京华时报》中,也有这样的设计。2013年1月23日的《京华时报》用了五个整版解读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每一个部分解读都包含了三个板块:报告要点、权威解读和民生图景。民生图景这一板块选取了普通人作为主角,通过他们的生活变化与期待呼应报告要点。比如在谈到北京重点发展公租房,新建收购16万套、竣工7万套的内容时,民生图景板块采访了市民孙女士。她目前在西城区租房,房租较贵,而位于石景山区的京原家园采取全市统筹配租的方式,她就有可能跨区选房。一旦入住,她可获得租金补贴,每个月可以节省1000多元租金。

类似这样的设计便是愿景呈现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是践行“走转改”的较为成功的尝试。愿景呈现,为的也是凝聚共识。这也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一种方式。

形式、内容等的创新

1.既走进会场,也走出会场。

应把会场上的信息和会场外的场景结合起来,增强传播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从2010年全国两会起做的“见证履职”节目,就是成功尝试。2011年3月3日新闻直播间里播出的是当年第一期。节目设置了直播板块,板块中有两个场景,一个是甘肃代表团分团审议现场,另一个就是甘肃省定西县。在代表团分组现场,主持人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刘大江,了解他带的建议“把定西马铃薯纳入国家粮食直补”以及“把定西建成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采访这些建议从何而来,将会惠及哪些百姓,实行的难度在哪里等。在甘肃省定西县的直播现场,记者采访定西县土豆交易中心。记者先是采访了当地农民,了解他们有什么心愿要带到两会上。接着又采访了因为前一年两会刘大江的建议而受益的农民。这样的节目,通过会上会下的结合,将人大代表履职的目的、过程展示出来,也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揭示出来。两会报道应在这方面有更多新尝试。

2.既来源于报告,也来源于实践。

▲ 2012年3月5日,来自广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陆波岸/摄)

这指的是报告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为报告找到实践源泉,为现实的需求找到报告的对接点。在目前看来,这种结合非常有必要。报道应努力把报告的热点、亮点生动地“翻译”成百姓可感的“身边事”,百姓可理解的现实需求,百姓急需的“政策红利”。北京电视台《小曹跑“两会”》专栏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型。今年1月28日专栏播出了“委员积极献策 解决百子湾地区拥堵难题”的报道。采访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缓解交通拥堵的话题。但记者并没有就报告说报告,而是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唐俊杰,重点了解了她提出的缓解百子湾地区交通拥堵的提案。记者和委员在晚高峰期间,深入调查了该地区拥堵的现状,也详细介绍了委员在这方面的建议。在报道的最后,才提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要全面摸排全市的交通堵点,制定工程改造和一对一的疏导方案,提高易堵路口和节点通行效率。”应该说报道成功地架起了政府工作报告与百姓需求之间的桥梁。

3.既充分议政,也凝聚共识。

把议政作为凝聚共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以中央电视台“见证履职”栏目为例,栏目这样描述自己的宗旨:我们派出多路记者提前深入基层,跟拍代表履职故事,反映代表带着民意上会……实现“审议现场的代表、央视记者与京外现场选民三方对话”,领着观众一起“直播见证履职过程,全程展示民主程序,共同检验履职成果。“见证履职”以全新的节目样态通过多视窗直播完整呈现代表履职全过程,呈现出真正的思辨、争论、交锋、博弈。而这一切的目的,则是为了凝聚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推动力。

提前分析、准确出击

首先,应提前分析各省市代表团的特点,对最具代表意义的话题,找最合适的代表团准确出击。

从全国范围看,每个省都有不同的代表性。比如要谈农业发展,河南省显然比北京、天津具有代表性,要谈金融业发展,上海显然最有发言权。

第二,提前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对最受关注的新闻点准确出击。

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如何弥补都是事倍功半。要在内容庞杂的政府工作中,选择受众最为关注的新闻点进行报道,这决定了选题的先天条件。这次全国两会,是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两会,新一届政府将产生,这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是新一届政府第一年的施政纲领。因此一定要深入研究政府工作报告,找出其中的最有价值的新闻点。

第三,提前做足功课,对最鲜活的、最典型的新闻事件现场准确出击。对照着要做的主题,能否寻找到最鲜活的、最典型的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决定了报道的质量。

第四,提前分析,瞄准最具履职情怀、履职成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每个代表关注的重点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因此要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到心中有数。

猜你喜欢

议政人大代表报告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街道议政会:基层创新续接民意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民主议政会职工说了算
上虞区:推行街道议政会制度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