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2013-07-22牛慧明穆小梅裴根祥

四川精神卫生 2013年2期
关键词:氨磺副反应利培

牛慧明 穆小梅 侯 宁 裴根祥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均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但目前国内关于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限,本研究以利培酮为对照进行临床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实践指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11年10月1 日~2012年7月31 日,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患者未用过抗精神病药;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60±8.70)岁;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总分≥60分。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心电图明显异常(尤其QTc ﹥450 ms);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有药物过敏史、智能障碍、酒精依赖、自杀企图及其他精神疾病。

符合入组标准者共68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34例。其中氨磺必利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18~45岁,平均(26.40±7.60)岁;病程1月~6年,平均(2.80±1.4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50±2.30)年;平均体重(56.20±8.40)kg;阳性家族史4例;诊断分型:偏执型24例,未定型8例,其他2例。利培酮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19~49岁,平均(28.90±9.40)岁;病程1月~5年,平均(2.50±0.8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70±1.80)年;平均体重(56.60±7.20)kg;阳性家族史3例;诊断分型:偏执型25例,未定型6例,其他3例。以上各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1.2 方法 氨磺必利组起始剂量100mg/d,2 周渐增至200~600mg/d;利培酮组起始剂量1mg/d,2 周渐增至4~6mg/d。疗程12 周。可视情况合并使用苯二氮艹卓类、盐酸苯海索以改善不良反应,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疗效判定以PANSS 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2]。以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ating Scale for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RSESE)评定不良反应。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每2 周各评定1次。

安全性评价:分别于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2、4、8、12 周进行血压、脉率、体重测量,血清泌乳素水平、各项基础性生化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PANSS 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

由表1 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ANSS 总分、阳性症状及精神病理因子分于2 周起下降,阴性症状因子分于治疗4 周起下降(P 均<0.01)。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时,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PANSS 减分率分别为77.03% 和7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组痊愈5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0%;利培酮组分别为4例、17例、9例、4例,总有效率为8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氨磺必利组肌强直5例、震颤2例、静坐不能2例;利培酮组分别为1例、4例、5例,此外还包括鼻塞3例、视力模糊2例、体重增加10例、恶心呕吐3例。RSESE 评定,氨磺必利组锥体外系副反应11例(32.40%),利培酮组7例(2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女性均有闭经,血清泌乳素均有增高;氨磺必利组心电图QT 延长2例(分别为QTc 延长68ms,74ms),利培酮组阳痿1例。

2.4 两组体重比较 氨磺必利组治疗前平均体重(56.20±8.40)kg,治疗后(58.10±7.50)kg,平均增加(2.56±1.20)k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8,P<0.05);利培酮组治疗前平均体重(56.60±7.20)kg,治疗后(61.70±4.80)kg,平均增加(4.80±1.30)k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5)。两组比较以利培酮组体重增加较多(t=2.36,P<0.05)。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总体疗效相当,PANSS 总分、阳性因子分在同一治疗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对精神分裂症均在2 周时起效,对阴性因子分在4 周时有影响(P<0.05)。有报道认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优于利培酮[3],与本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本研究还提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效果一致。在副反应发生方面,两者对内分泌均有明显影响,但氨磺必利对体重的影响优于利培酮,与刘林晶等[4]报道一致。本研究中有2例出现心电图QT 间期延长,与有关报道不同[5]。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喻东山.减分率公式的修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38.

3 Hwang TJ,Lee SM,Sun HJ,et al.Amisulpride versus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a double~blind pilot study in Taiwan[J].J Formos Med Assoc,2003,102(1):30~36.

4 刘林晶,刘家洪,唐伟,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4):249~252.

5 Chung AK,Chua SE.Effects on prolongation of Bazett's corrected QT interval of seven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in theatment of schizophrenia:a meta -analysis[J].J Psychopharmacol,2011,25(5):646~666.

猜你喜欢

氨磺副反应利培
无抽搐电休克(MECT)、氨磺必利联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安全性观察
氨磺必利与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及对QTc间期的影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2018年全疆口蹄疫疫苗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分析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的处置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利培酮与阿立哌唑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