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故车辆挡风玻璃破损的原因及检验要点

2013-07-18□左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碎块作用点挡风玻璃

□左 琦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20世纪30年代,挡风玻璃开始出现在美国福特厂出产的T型车上,用平板玻璃装在车厢的前端,使驾车者免受风吹雨打之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挡风玻璃以钢化玻璃和夹层钢化玻璃为主,主要用在车辆的前后窗、左右侧窗。前窗一般是5mm或3mm+2mm夹胶钢化玻璃,侧窗一般3mm或4mm钢化玻璃。挡风玻璃破损在交通事故中较为常见,轻者影响驾驶员的视线,车速减缓,车辆偏驶,严重的将会出现追尾或与对侧行驶车辆及道路设施等物体碰撞,造成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探讨车辆在行驶状态下挡风玻璃破损原因、痕迹形态及检验要点,有助于查明事故真相,进行责任认定。

一、挡风玻璃破损类型及原因

交通事故中挡风玻璃破损可根据破损原因分为不同类型。

(一)自然性破损

自然性破损是指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下,因挡风玻璃自身原因而引发的破损。自然性破损出现几率小,多事发突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主要原因有:热胀冷缩破裂和划痕破裂。热胀冷缩破裂:冬季室外温度低车辆封闭开暖气或除雾功能时,车内温度急剧上升,与车外温度形成温差,热胀冷缩而破裂;夏季挡风玻璃在暴晒之后突然遇冷,温差过大也会发生破裂;如果玻璃上粘贴隔热膜,膜与玻璃的收缩比例不同,会影响散热功能,偶尔也会导致破裂。划痕破裂:挡风玻璃表面有划伤印痕,如雨刷上面附着灰尘形成的划痕等,车辆在高速行驶、急剧颠簸、震动及风压较大时也会引起破裂。

(二)外来物碰撞破损

外来物碰撞破损是指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受外力作用的物体碰撞到挡风玻璃上而形成的破损。外来物碰撞破损是挡风玻璃破损的主要原因。常见情况有:

(1)枪击:如军用制式枪支、民用枪支、运动枪支发射的各种弹丸。

(2)抛击:抛击的情况较为复杂,如用弹弓发射钢珠;人力投掷石块、饮料瓶;车辆行驶带起的小石子、木棒、铁器等。车辆追尾或与对侧车辆相撞时,对方车辆上的物品、物体、人体等飞出抛落在挡风玻璃上;或自身车辆内部的物品撞击到挡风玻璃上等。

(3)撞击:如飞鸟(如白鹭)、野鸡等动物撞击形成。

(三)碰撞震动破损

碰撞震动破损是指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发生强烈碰撞骤停,引起车架变形挡风玻璃破损。如两车相撞、追尾或车辆撞在电线杆、隔离墩等道路障碍物上,形成挡风玻璃震动破损等。

二、挡风玻璃破损痕迹的形态特征

由钢化玻璃和夹层钢化玻璃构成的挡风玻璃,虽然具有较强的抗弯、抗冲击、抗热冲击能力,但也具有玻璃本身的脆性。外来物高速运动碰撞在挡风玻璃上或因温差、震动、风压等原因引起挡风玻璃破损,形成孔洞、裂纹(放射纹、切向纹)、碎屑等破损痕迹。不同原因导致的挡风玻璃破损,其痕迹反映具有明显差异,了解各种破损所形成的痕迹特点,是挡风玻璃破损痕迹检验的前提条件。

(一)自然性破损痕迹

(1)热胀冷缩破损时,从出风口出来的热气迅速覆盖挡风玻璃,受热源属于面热源,无明显作用点,裂纹大面积均匀分布在玻璃表面上。裂纹形态弯曲、没有固定的扩展方向,严重时整块挡风玻璃碎裂甚至部分掉落。

(2)划痕在高速、颠簸、风压等状态下形成挡风玻璃破损时,其形态是玻璃横着裂,而不是破碎,裂纹起源于划痕处,但起点方向不明显,有时起点在划痕线条较深处。

(二)外来物碰撞破损痕迹

外来物碰撞破损痕迹与外来物的速度、几何形状、材质、重量和尺寸等有关。以常见的几种外来物为例介绍破损形态:

(1)弹头:发射制式弹头时,因子弹速度快、穿透力强,弹孔呈近似圆形、断面粗糙,孔径大于弹径,弹孔周围有白色粉末;层裂区呈喇叭形;放射纹短、密集、弯曲;切向纹由密变疏(见图1)。发射气枪子弹时,因子弹轻、直径小、穿透力弱,一般难于穿透挡风玻璃。如能穿透,形成孔洞边缘不整齐,放射纹略长,切向纹间距稀疏。[1]

图1 制式弹头形成的孔洞痕迹

(2)钢珠:用抛射器、弹弓等射击钢珠,穿透挡风玻璃时,形成圆形喇叭状孔洞,孔洞小的一端是受力点正面。放射纹从孔洞出发扩展并分叉到边缘,切向纹由疏变密,形成涟漪状裂纹痕迹,有时边界形成小碎块。[2]钢珠未穿透挡风玻璃时,形成小于钢珠直径的玻璃表面缺损,一般不出现放射纹、切向纹,俗称牛眼型裂纹(见图2)。

图2 钢珠形成的牛眼型痕迹

(3)易拉罐、饮料瓶、铁器等:这类物体体积较大、重量较大,高速抛击到挡风玻璃上时,作用部位明显,放射纹、切向纹等裂纹面积大,玻璃碎块四溅明显(见图3)。有时制动鼓残片等不规则铁器会击穿挡风玻璃或卡在作用点处,形成不规则孔洞。

(4)石子、木棒:由于车辆高速行驶带起的石子、木棒,一般情况下体积小,重量轻,作用力小,碰撞到挡风玻璃上只能形成白点、白线。如石块略大、速度较快时会形成1mm-3mm的小坑,有较直的放射纹,切向纹较少,俗称星型裂纹(见图4)。

图3 易拉罐形成的痕迹

图4 石子形成的星型痕迹

(5)飞鸟:飞鸟撞在挡风玻璃上,轻者会形成不规则线条型裂纹(见图5);重者会形成凹陷型孔洞,作用点明显,裂纹从撞击点向外扩散,均匀分布,离撞击点越远,离挡风玻璃边缘越近时,破损程度越大,形成的玻璃小碎块越细。

图5 飞鸟形成的线条痕迹

(6)人体:由于人体体积大、重量大、作用力分散,撞在挡风玻璃上会形成大面积凹陷破损,有时面积可达1m2以上,整块玻璃破碎,呈不规则的网状小块,[3]严重者出现整块玻璃碎裂掉落,形成大量碎块。如头部撞击会出现蜘蛛网型破损,有时玻璃中会夹杂毛发(见图6)。

图6 人体头部形成的蜘蛛网痕迹及毛发

(三)碰撞震动形成的破损痕迹

事故车辆碰撞震动引起的挡风玻璃破裂,裂纹面积大、不规则,作用点不明显,有时裂纹来源于边框,形成大量的、充斥整面玻璃的“无锐角”矩形碎块,严重时玻璃碎掉,散落在车内或车外。

总之,自然性破损与碰撞震动破损形成的裂纹面积大、裂纹不规范,不易出现孔洞、放射纹、切向纹;外来物碰撞破损形成的裂纹面积相对较小、裂纹一般能形成放射纹、切向纹,有孔洞或在作用点处有缺损。

三、挡风玻璃破损痕迹的检验要点

挡风玻璃破损痕迹多在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形成,痕迹形成的机理和原因复杂,检验难度较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验:

(一)观察挡风玻璃破损的部位及作用点的位置

事故车辆挡风玻璃破损以前挡风玻璃最为常见。热胀冷缩形成的破损一般出现在出风口位置的前后挡风玻璃处;划痕破损出现在有划痕的挡风玻璃处,以前、侧挡风玻璃为主;外来物碰撞破损主要出现在前、侧挡风玻璃处,以前挡风玻璃为主;碰撞震动破损一般出现在前挡风玻璃处。

自然性破损及震动破损无明显的作用点,外来物碰撞破损有明显的作用点,作用点可出现在挡风玻璃的任何位置,以中心部位为主。

(二)检验破损形态

挡风玻璃破损形成的凸凹方向、裂纹形态、孔洞及玻璃碎块散落位置是区分破损原因的重要依据,检验时一定要细致地观察和甄别。

(1)凸凹方向:外来物碰撞挡风玻璃会形成凸凹方向不同的痕迹。未形成穿透时,大面破损凸凹明显,凹面是受力方向;小面积破损凸凹不明显,但玻璃缺损一侧是受力方向。通过受力方向,可以判断外来物所在的位置,如是车内物品还是车外物品撞击挡风玻璃。

(2)裂纹形态:当外来物的种类相似、速度相近时,裂纹中的放射纹、切向纹相似,检验时注意寻找细节差异。如抛击钢珠与远距离射击弹头裂纹相似,但二者的放射纹末梢形态不同、断面的花纹及其形状也不同;热胀冷缩破裂与碰撞震动破裂整体形态相似,作用点不明显、破损面积大,但二者裂纹来源不同、裂纹方向不同。

(3)孔洞形态:外来物高速运动碰撞挡风玻璃时形成的孔洞形态与外来物的形态相似,并略大于外来物;外来物中速运动形成的孔洞形状不规则;外来物低速运动或降弧中无法形成孔洞。依据孔洞形态,大体可确定外来物的大小、尺寸、速度,为判断碰撞物的种类提供依据。

(4)玻璃碎块位置:根据玻璃碎块、碎屑的散落方向,以及与其他客体的位置关系、玻璃碎块整体面积大小等状况,[3]可以判断受力方向。如枪击弹孔周围有白色玻璃粉末圈一侧是受力方向;[4]抛击穿透时玻璃碎块、粉屑少的一侧是受力方向;抛击未穿透时玻璃碎块、粉屑多的一侧是受力方向。

(三)检验附着物

外来物碰撞性接触的作用点附近常常留有被碰撞客体留下的附着物,如毛发、衣物纤维、玻璃粉末、纸屑等,这些附着物可以为判断外来物的种类提供依据;另外被碰撞客体接触部位也可能附着有玻璃碎屑等附着物,来证实碰撞接触事实的发生。

(四)寻找发现外来物

如果外来物穿透挡风玻璃形成孔洞,是制式枪支子弹形成就要在车体内侧多处寻找弹着点,找到弹头;如果是钢球、铁器等物形成,一般在前排驾驶座椅、前地垫、车体柱侧等位置寻找;如果外来物未穿透挡风玻璃,只形成裂纹,表示冲击力较小,物体多样,如易拉罐、饮料瓶、石块、木棒、飞鸟等,一般在挡风玻璃与引擎盖接触部位、车头前侧、左右两侧寻找。

四、结语

不同原因导致的挡风玻璃破损,其痕迹特征有明显的区别,通过挡风玻璃破损痕迹的检验,可以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证据。但多数交通事故过程复杂,事故前、事故中、事故后都还会发生挡风玻璃受损,受损部位会形成继发性破损痕迹,导致挡风玻璃破碎形态以及相关物证研究的复杂性[5],增加了检验难度。检验工作中不但要全面细致地检验痕迹形态,还要充分考虑事故前后车辆挡风玻璃的完好状态、行驶中路面情况及季节变化情况等因素,确保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1]李振健,陈笑尘.利用玻璃破碎痕迹判断是否枪击现场[J].森林公安,2006(1).

[2]王军文,刘延琳.浅议钢化玻璃自爆与外力作用破碎的裂纹形态的区别[A].刑事科学技术论文集[C].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245.

[3]魏小琴,范玉珍.玻璃破损痕迹的勘查与应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4).

[4]张书杰.痕迹检验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6.

[5]廖广军.玻璃破碎的物证分析研究[J].政法学刊,2012(4).

猜你喜欢

碎块作用点挡风玻璃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基于内表面特征的碗状碎块匹配方法
论合力的作用点是一个实用的概念
明确力的三要素 巧作力的示意图
希腊遗址
挡风玻璃
不同运动状态下物体所受摩擦力作用点的分析
挡风玻璃
浅析枪击钢化玻璃矩形碎块特征
挡风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