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识生活中的博物馆

2013-07-07叶雷

检察风云 2013年6期
关键词:智识史蒂芬博物馆

文·图/叶雷

智识生活中的博物馆

文·图/叶雷

读《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

当我们为大肆建造博物馆寻找理由的时候,我们会编撰一段名言:“当今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如何,已经成为那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的国家和人民,如果在精神生活中不善于运用博物馆,就如同在经济生活中不善于运用银行一样,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

作者:史蒂芬·康恩

译者:王宇田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美)史蒂芬·康恩(Steven Con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公共历史课程主管。

近二十年来,中国掀起了兴建博物馆的热潮。1977年,中国只有300多家官方博物馆,2009年达到了2400多家,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3000家。同时,私人博物馆的出现也如同雨后春笋,目前注册的已达1000余家,山西平遥仅数百米的明清街两边就汇集了二三十家私人博物馆。无论是官方博物馆,还是私人博物馆,都逐渐由收费模式变成了免费模式,观众人数也以每年8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我们翻开史蒂芬·康恩的《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这本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怎么与史蒂芬笔下晚期维多利亚时代美国的博物馆兴建热潮如此相似。

美国的博物馆兴建热潮是随着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开始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汇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了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陌生而奇妙的智识世界,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书中罗列了博物馆与自然史、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发展、以博物馆治天下、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创作、博物馆与历史等内容,从一座座博物馆切入,康恩带我们进行了一场富有感染力的跨学科游历。

康恩之所以选取1876年至1926年这个时间段进行研究,一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美国大到纽约、小到俄亥俄州的杨思顿,博物馆成为了各种城市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特点,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皮博迪博物馆、田野博物馆、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等大多知名的博物馆,都建于这个时期。因而,这一时期被称为“伟大的博物馆缔造者”。二是因为这一时期,博物馆似乎经历了一场革命,博物馆告别了以往那种“只是没有任何主旨可言的各式各样物品的大杂烩”,以分类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博物馆的角色也从“炫耀性消费”进入美国人的智识生活,而且在智识生活中的角色也经历了根本性的颠覆。

一个民族真正的历史,并不是通过战争来表达的,而是通过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美国的历史并非由华盛顿写成的,而是由广大的草根来书写的。这些历史不是用语言而是用物品书写的。博物馆的藏品向“未经专业训练的参观者”默默地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同样,博物馆本身也具有这种功能。1876年至1926年的美国博物馆热和博物馆智识角色的转变,也告诉着我们那个时代的美国故事:其一,博物馆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发展是相平行的,博物馆热为我们见证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的贪欲”;其二,分类展览,展品一个接着一个,展箱一排连着一排,展厅一个靠着一个,“用可管理的方式将现实封存起来”,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美国人追求理性、秩序的热潮;其三,这一时期,博物馆在美国盛极而衰,同时也宣告美国人通过物品了解世界的时代走向终结。

博物馆在美国智识生活中角色的演变,对我们今天解读博物馆现象是很有帮助的。起初,博物馆不过是展示建造者财富并使其财富合法化的珍宝库,最大的意义不过是“个人纪念碑”;之后,博物馆致力于从展品中发现故事,不仅仅是供人们观看的,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展现事实和传达观点,以实物的形式宣扬一种智识源自物品的世界观,并赋予这种世界观以科学合理性;然后,博物馆迅速由通过展品向美国城市居民科学地传播智识的工具,变成了代表智识的权威,承担起了创造智识的责任;这以后随着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的建成,博物馆不仅输掉了争当智识创造权威的争斗,自身也不得不选择栖息于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只剩下教育,或者说更多的是娱乐更广意义的公众。

作者史蒂芬·康恩,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是该校公共历史课程的主管。《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全书352页,其中就包括了46个页码的注释和23个页码的索引,这不仅彰显了作者治学的严谨,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博物馆与智识生活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线索。书中,对美国若干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的兴建、发展和衰败过程的记录与思考,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如何成为塑造美国智识生活重要手段的分析,对国内博物馆如何定位、如何布展是大有借鉴意义的。这对我们该如何读懂当今中国的博物馆热,如何读懂博物馆里的藏品和博物馆本身,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博物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舶来物。进入19世纪以后,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厦门等租界里, 殖民国家设立了西方现代的娱乐、教育、卫生等事业。博物馆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展示项目,也被引入到中国。史蒂芬·康恩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就提到上海艺术博物馆,他肯定上海艺术博物馆融入了一些“非常现代的博物馆方式”,主要是茶点服务和礼品商店,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展厅的组织方式很像旧的宾夕法尼亚博物馆,完全是依藏品的材料来划分的——玉制品在一个展区,瓷器品则在另一个展区”。看来,如何发挥博物馆在推进人们智识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而书中对世界上最为杰出的博物馆的分析和研究,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点 评

本书作者史蒂芬·康通过其原创性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起就主宰博物馆界的“以物品为中心的认识论”,介绍并分析了美国若干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兴建、发展和衰败的过程,引领着读者在博物馆辉煌的世界中徜徉。

——本书译者、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王宇田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一书以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不仅为我们分享了美国诸多博物馆兴建、演变的历史,也从不同的主题博物馆背后看清了美国的智识生活演变轨迹,是一项充满才智而有趣的研究。

——《美国历史评论》杂志主编罗伯特·班尼斯特(Robert Bannister)

猜你喜欢

智识史蒂芬博物馆
博物馆
给善良一次机会
美男子与女儿乱伦生子双双被捕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
露天博物馆
智识盗马贼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