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研究

2013-06-29李瑞光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遗产产业化文化遗产

张 魏 李瑞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度开发利用最终达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在这个原则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要做到产业化最主要是全面的市场化、规模化,完善的保障体系和系统的产业配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更多是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但除此之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及潜在的经济价值[1]107-112。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和保护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较大困境,实施产业化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探讨遗产保护和产业化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揭示其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并从可持续化保护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启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研究

(一)资金紧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现问题。

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虽然各方面都在作保护的努力,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弱的颓势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发现,当今多数遗产项目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经济困难[2]8-12。目前,我国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就效益而言,投入巨大而产出甚微,后果也是难以为继的。我国具有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传统,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众多,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家、省、市、县四级遗产数量更是众多,目前收入名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包含扩展项目名录)就有1219项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baike.baidu.com/view/2262178.htm。,如果再算上省、市、县三级的遗产名录,数量将是非常庞大的。文化遗产保护靠政府投入来维持,这种被动的保护方式一方面给政府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给传承人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使之安心从事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长此下去,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总之,资金紧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规模过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生危机。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3]214-218。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濒危性,规模都是非常小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在该校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只有让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规模,才能实现和达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4]。规模过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很大的危机,一方面规模过小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大众文化同化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从传承的角度来说,一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意外,遗产就很有可能从此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式微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规模越来越小,面临欧美等强势文化的冲击,抵抗能力将会非常脆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形成规模,仅靠政府的保护性投入,最终很可能会走向自我灭亡的命运。

(三)大众认同感和参与能力低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缺乏群众根基

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创新,缺乏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导致缺乏对大众的吸引力。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消失,都是因为群众根基薄弱,缺少传承所需要的土壤,大众一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兴趣,想要使他们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中将是非常困难的,最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不断地创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作品,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传承。以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异军突起的东北二人转为例,在赵本山等人的改造下,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大多数是反映现代农民生活的,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光讲究传统意义上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还吸收了大鼓、评书、杂技以及其他地方戏的精华,甚至加进了摇滚等现代元素[5]50-56。这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创新让二人转重新焕发光彩,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观众,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到学习和传承二人转中来,使得二人转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二人转这样的创新非常少,但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也很难得到大众认同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就会出现危机。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产业化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手段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运作,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6]142-143。市场化运作能够很好地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状况,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虽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全国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果全靠政府投入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

如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种类众多,内容非常丰富。这些丰富的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为例,从产业化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戏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还是它的实物载体如道具、服装、化妆等,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都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和市场价值的。如果把它们推广到市场当中去,人们是非常愿意看到这些独特文化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文化价值,达到以文养文的目的。政府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有一定资金的投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走自我图强的产业化道路,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可以增加传承人的收入,让他们主动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进而摆脱目前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使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持续化。

综上所述,TLR4及TNF-α可能在慢性支气管炎的进程中起炎症损伤作用,苗药杆努尽烟可通过影响其表达水平,抑制气道炎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产业化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实施产业化会对遗产保护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遗产保护对于推动产业化有何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的关系研究

实施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只看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必须要注意它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应看到遗产保护对于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只有系统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避免片面追求发展而导致遗产保护和传承产生危机。

(一)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1.产业化能够很好地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状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虽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全国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果全靠政府投入是难以为继的。对于经济前景比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走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产业化能够使它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通过产业化运作,引入有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价值开拓市场,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直接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解决当前传承人规模普遍过小的困境;另外一方面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的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后,就有条件加大对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给遗产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之更安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在产业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且必须融入到现代文化当中,实现传统文化和时代的完美结合,创新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作品,这些新作品既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又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下去。

2.产业化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规模化

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在实施产业化开发后,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很快就培育出一部分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本山创办的辽宁民间艺术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它通过打造“绿色二人转”,摒弃二人转中低俗的部分,整合了东北许多小剧场,并吸引来大量优秀二人转表演者的加入,实现二人转演出的规模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化能够很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大众的参与能力

宣传也是一种保护[7]113-116。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必然会起到宣传、教育和普及的效果,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提升大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是以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根本目的的,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可靠保障。

在产业化过程中,企业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会利用一些现代化传播技术如网络、电视、电台、报纸、DVD等进行立体化的宣传和推广,这些都可以大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加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例如,为了更好地打入市场,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设有专门网站,不仅进行数据库的搜集、整理,而且也开放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并熟悉它们,进而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7]113-116。通过开设这些专门的网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以及和网友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一来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来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大众的喜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提供源泉。

(二)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消极影响

虽然产业化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产业化核心是市场化,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利益最大化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他们很少愿意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短期经济收益下,缺乏长远的规划是产业化的一个消极影响。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产业化也容易导致传统文化的误读与肤浅化,使得部分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真性和完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要想了解这些文化的本质,需要深入研究细细品味。但产业化的过程中,为了宣传该文化以达到快速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让大众快速接受和理解该文化,难免有时要迎合市场的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得该文化更易接受,更易理解,这就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原真性。原真性一旦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将会消失,最终将走向消亡。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其产业化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注意到产业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却很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其实施产业化成败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实施产业化,就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这些都是老一辈代代传承下来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就是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开发,建立产业链,发挥集群优势,规模化地开发出相关作品和衍生品,以满足当代人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进而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当,其文化价值不再存在,那么其经济价值同样会随之消失。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坏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高低,而文化价值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其产业化发展的成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实施产业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线性的促进关系,而是一个具有反馈的动态非线性演变关系,研究这种具有反馈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的问题,系统动力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的体系研究

系统动力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立,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它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征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它运用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原理,将系统做成结构和功能的因果关系模型,利用反馈、调节和控制原理进一步设计反映系统行为的反馈回路,最终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对此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可研究非线性、复杂时变系统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实际系统的实验室进行中长期分析与预测[8]672-678。

将系统动力学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普通计量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的计量模型需要大量完备的数据,而系统动力学在数据量匮乏或缺失时仍能较好地进行系统分析[9]。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各种统计数据较为匮乏,也比较难以获得,系统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其次,通过我们前面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施产业化之间具有反馈的动态非线性演变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适合使用系统动力学来进行研究。

依据上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产业化是一个可行的道路。通过实施产业化,可以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经营,并能够大大提升大众的自觉参与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但是产业化过程不仅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这些积极的影响,如果规划和管理不当,也同样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失去其原真性,这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直接破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坏的程度又直接影响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高低,而文化价值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其产业化发展的成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呈现出复杂性、非线性和反馈性等特征。根据上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的分析,我们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包含2个反馈回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这是一个正反馈回路,主要反映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提升来增强遗产内在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了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遗产保护的加强型循环动态过程。该反馈回路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遗产保护的效果又对遗产产业化具有推动作用。由前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实施产业化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困境,改善保护条件,可以使保护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改善都是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这是一个负反馈回路,主要反映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提升来增强遗产内在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了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但是遗产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如果规划和管理不当,又会破坏遗产的原真性,而原真性的破坏会降低遗产保护的效果,这是一个抑制型循环动态过程。该反馈回路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在保护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遭到破坏,无论是遗产保护还是遗产产业化都会遇到瓶颈,长此下去遗产保护和遗产产业化的成长都会减缓、停顿甚至下降。

以上是从单个回路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果我们对该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就会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系统是一个成长上限基模。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介绍了九个基模,而其中的第二个基模就是成长上限基模,我们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系统就属于这个基模,这个基模的发展状况是:一个会自我繁殖的环路,产生一段时期的加速成长或扩展,然后成长开始慢下来,终至停止成长,而且甚至可能开始加速衰败。它的解决方法是一旦停止成长,不要再尝试去推动成长,而要除掉限制成长的因素[10]。

运用成长上限基模原理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系统,我们可以获得很大启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初期,由于保护面临很大困境,实施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困境,快速推动遗产的保护。上文分析的正反馈回路在此时占据主导优势,但是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正反馈回路的主导优势会慢慢削弱,负反馈回路开始慢慢占据主导优势,也就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步扩大,原真性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它的消极影响要大过积极的影响,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长速度大幅减缓、停顿甚至下滑,与此同时,产业化的成长速度也会出现同样的下滑趋势。

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因果关系模型,可以得出遗产保护和遗产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通过发展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会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都是一开始缓慢提升,这是因为开始的时候基础薄弱,起步期发展比较困难,等过了适应期之后会走向快速发展期,这时遗产保护由于产业化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关注,影响力也更大,此时,保护发展速度较快,之后遗产保护的发展会慢慢减速,直至停止下来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这是由于原真性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负反馈回路占主导优势,系统开始出现恶化现象。避免出现恶化现象的方法就是控制负反馈的发展,使得负反馈的抑制力降低,只有这样,正反馈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只有原真性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下去。

五、结论与启示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遇的困境,实施产业化能够有效地克制这些困境,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基于遗产保护和产业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因果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力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实施产业化,才能推动正反馈的运行

通过实施产业化,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尽可能少遭到破坏,抑制负反馈的影响

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首先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开发利用;其次政府和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引导企业做长远规划,让企业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总而言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丁永祥.产业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豫北地区民间歌舞小戏哼小车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王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4]陈燕.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J].福建艺术,2007(6).

[5]贺正楚,张密,吴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以“二人转”为案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4).

[6]辛儒,王释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内涵解读与策略探析[J].文化产业,2010(1).

[7]王焯.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模式探究[J].文化学刊,2009(6).

[8]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9]崔啸等.北京市商品住宅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其在预警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4).

[10]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遗产产业化文化遗产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千万遗产
系统产业化之路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