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初探——以通识课程化学与生活为例

2013-06-29邢爱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

邢爱英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比而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学院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无论其具体呈现方式是什么,目的及意义就是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产品”。

我院为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原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整合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够6学分(4门课)方可毕业。其中设计了6个模块,本人担任其中自然科学模块中的教学工作,执教几年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授课内容,调整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内容,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的通识内容,对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有了些许探索。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划分,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同时,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因此,通识教育的任务是:给20-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是科技发展的规律、基本原理、进展情况、最新成果等“通俗”知识,而不是对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与专业课目标要求不同的一类课程,这就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面要广,拓展范围要大,才能与各专业有内在的联系,才能达到通识的目的。

几年来,我院每学期开设近100门通识课程供学生们选修。鉴于通识课的选课学生涉及全院各专业,选修设置最高人数以教室最大容量为上限(部分有实践要求的课程,限制选修人数),形式为理论讲授,以学生听讲、记录为主,类似大讲座。

虽然说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但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联性,还是学生选课的主要关键所在。加上知识本身固有的连贯性、规律性、系统性等学科知识特点,更让学生在选修过程中时有困惑,不能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二、通识课程化学与生活的课程设计

生活与化学是我院开设的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现象的化学解释,最终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目的。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发展性的课程功能观,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观,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观,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观,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观,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观。

1.发展性的课程功能。课程与化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学生不仅了解化学的过去,也能紧跟化学的发展,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课程结构以点带面,综合性讲解相关知识点。

3.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五大部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其中,生命、健康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占的课时比较多,涉及到的专题有化学与生命(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与化学)、化学与营养素(七大营养素)、化学与药物(中药、西药)、矿物质与健康(微量元素的重要性)、维生素与健康、衣食住行成健康(衣料的组成、合理膳食、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远离毒素等)。这些内容的讲解均以化学基础知识为经线,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纬线,以影响健康的化学因子为出发点,说明生活中化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种种误区,明确化学对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现代文明病、癌症等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活性是影响健康的化学因子,说明人体中各种元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很多人体中的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存在相互干扰。利用了解化学元素的协同、拮抗等相互作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化学与生活课程设计及能力素质对应情况详见表1、表2。

化学与生活课程设计的内容要点是将整个化学科学知识贯穿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现代生产、生活中,以及化学科学近期的部分成果反应在生产、生活中,使同学们认识化学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通过使用火、制造陶器、冶炼金属和提取染料等一系列化学实践活动(定性),远离了原始单调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了今天的文明社会。在这个进程中,化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定量),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化学印染和合成纤维让我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让人民粮满仓、菜满篮,是石灰、水泥、玻璃的制造和使用让我们有广厦千万,是金属冶炼、橡胶合成、石油分离让人类以车代步。课程讲解中要穿插“小品”,延伸相关内容,补充相关材料。这样以一事件带全面知识,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产品有关,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此外,化学洗涤品、食品添加剂、美容化妆品以及装饰材料,更为人类的生活锦上添花,也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

表1 化学与生活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对应一览表

表2 化学与生活课程设计基本内容

4.创造性的课程实施。综合课程内容设计,要想将化学这门基础性学科真正开设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必须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必须打破学科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充分考虑各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关注点,按专题设计基于知识内容历史发展、原理应用的案例教学,每次课引入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及要点,引出知识相关背景、原理、进展等。引导学生去了解此方面的知识情况,而不是掌握此科学知识。教学方法应结合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以相关视频,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这样要求有大量的素材,如,图片、实验、案例等,这也是能将课程设计实施好的关键。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密切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热点新问题,多媒体技术应熟练掌握。

5.多元化的课程评价。针对高职学生科学知识薄弱、文学知识欠缺、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哲学知识几近空白的现状,对学生的考核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不要求掌握化学知识,而是知道相关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考核内容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对某个化学知识的应用,形式可几个人一小组,写调研报告、小论文、小设计等,只要是学生认识到、学习到、了解到、参与到,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6.民主化的课程管理。考虑到高职各专业学生有专业实践环节,部分课程无法到课堂听讲,可采取民主化的课程管理模式。告识课程内容,让不能来上课的同学,交自学学习笔记,来认可课堂到课率。

[1]刘旦初.化学与人类(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唐有祺,王主编.化学与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王明华,周永秋等.化学与现代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4]邢亮.化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教学探讨[J].大学化学,2012,(3):22-25

[5]陈三平等.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化学与社会发展”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5):28-30

[6]赵丹.关于高校开设“化学与生活”公选课的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3):86-87

[7]孙宾宾.工科高职院校开设化学与生活公共选修课的尝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2):187-188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