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海油海外布局

2013-06-28吕天玲

民生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海油加拿大

□ 本刊记者 吕天玲

经济 ECONOMY

中海油海外布局

收购之后中海油还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其中,并购后的内部整合是中海油收购之后最棘手的问题。

□ 本刊记者 吕天玲

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至此,中海油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宗收购。图/CFP

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终于向外界宣布完成收购“尼克森”的交易。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

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向外界强调:“坚信收购尼克森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长远的利益。”

位于北京朝阳门西北角的中海油总部大楼春节过后一直非常忙碌,尼克森将作为中海油的全资子公司,由在尼克森工作18年以上的首席执行官莱恩哈特继续负责运营。新的董事会将由中海油、尼克森及加拿大籍独立董事组成,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担任该公司董事长。

按照中海油方面的估算,收购尼克森公司后,将为中海油带来约20%的产量增长、约30%的证实储量增长,并使其储采比(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从9.6年增至10.3年。

巨大的利益背后是高昂的收购成本,这一交易涉及资金151亿美元,除此之外,中海油还将承担尼克森43亿美元的债务,如此一来,收购总价高达194亿美元。

业内人士还强调,收购之后中海油还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其中,并购后的内部整合是中海油收购之后最棘手的问题。

七年追逐梦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据一些接近中海油的内部人士介绍,中海油7年前就已经有了收购尼克森的计划。2005年竞购优尼科时,中海油公司高层曾经反复讨论到底先买哪个(尼克森和优尼科)。

之所以目标锁定在优尼科身上,是因为优尼科的资产主要分布在亚洲,而尼克森的主要资产油砂的经济性存在不确定性,中海油决定先取优尼科,再图尼克森。但是,最终美国以妨碍美国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当时中海油的带头人还是傅成玉。这位曾经执掌中海油八年的企业家被誉为在国企领导人中“最具国际色彩”。

他在中海油做掌门人时,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把中海油带入国际石油公司的第一阵营。虽然,傅成玉现在已经执掌中石化,但是,他的“全球并购做大做强中海油”的战略规划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有丝毫懈怠。

虽然目标没有改变,但是,随着领导人的更换,中海油此次收购也变得极为低调。2005年试图收购优尼科时,傅成玉曾经带领一干高管在中海油总部大楼高调地举行了“誓师大会”,信誓旦旦地宣称一定要拿下优尼科。

收购优尼科最终宣告失败,使得中海油不敢再次尝试这种高调和透明。据了解,此次收购尼克森消息宣布前,中海油内部绝大多数员工都没听说过此次收购事件。

不仅如此,收购的具体过程在中海油内部也并未按照一般程序走,而是特事特办,参与人数也很少,只有极少数人事先知道。

2011年7月23日,在海外并购上长期沉默的中海油突然宣布已与尼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将以151亿美元现金收购尼克森全部股份。

宣布之后,中海油系统内上上下下更是对此闭口不谈。除了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要发布的材料和信息,中海油方面几乎与媒体完全隔绝。唯一一句话就是:“我们不对政府审批做评论。”

过分低调其实也并未让这场收购的难度有所减轻。交易在加拿大政府门前遇到障碍,政府审批甚至两次推迟。

为说服加拿大方面,中海油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中海油方面承诺,交易完成后,计划将卡尔加里作为其北美和中美洲的总部,负责管理和发展尼克森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西非的资产及中海油位于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资产;留用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团队及员工;通过向尼克森的国际资产投入大量资金来落实和加强尼克森当前的资本支出计划。

然而直到去年12月7日,加拿大工业部才宣布通过该审批。据了解,加拿大政府因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事件,还专门修改了《加拿大投资法》,确定以后要更加严格地对待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的审批。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批时间也比预计长,第一阶段75天审批期结束后,该委员会要求中海油撤回并重新提交审批材料,直到今年2月12日,中海油才获得审批通过。

外界人士一致评论中海油这次收购的战术可谓精湛。在收购尼克森之前,中海油斥资21亿美元收购濒临破产的加拿大油砂生产商OPTI ,其主要资产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长湖项目中所持的35%股份,该项目的另一个大股东就是尼克森。

中海油这么做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让尼克森觉得中海油值得依靠,为争取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中海油将其北美地区总部迁到加拿大卡尔加里,保留了尼克森全部员工,甚至考虑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二次上市。

而最被外界叫好的是魅力攻势。据一些知情人士介绍,在正式收购尼克森之前,中海油非正式地接触了尼克森资产所在地的一些官员,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和尼日利亚,透露收购尼克森的意向。

是否天价收购?

一波三折的交易之路即将收官。

“这一交易如顺利完成,将使中海油增加约30%的净探明储量和约20%的净产量。”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曾经这样评价这场交易。

然而谁也不能忽视交易背后的“高价”。中海油将以151亿美元现金收购尼克森全部股份。收购单价为普通股27.5美元,优先股26加元,比尼克森前一个交易日股价溢价61%。中海油还另外承担尼克森43亿美元的债务。

收购成本高达194亿美元,仅次于中国铝业2009年出的195亿美元注资全球铁矿和资源巨头力拓集团。被外界誉为“天价收购”的中海油的这次海外买油是否值得?

国泰君安证券针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曾发布报告称,该交易中海油付出的价钱并不便宜。根据国泰君安的分析,只有国际油价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时,中海油才能维持比较充沛的现金流。

“约20%的产量增长,约30%的证实储量增长。”只是中海油在此笔交易中壮大自己的收获之一。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中海油也借这次收购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扩张。

中海油更看重的是战略性地进入北海海上盆地和加拿大的霍恩河盆地,在已有的加拿大油砂、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项目上提高资产比重。

尼克森成立于1971年,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总部位于卡尔加里,该市是加拿大西南部的阿尔伯塔省(Alberta,加拿大油气资源最富集地区)省会,拥有约3000名员工,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

“尼克森的优秀资产组合不仅是对中海油的良好补充,也使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得以增强。”中海油CEO李凡荣曾表示,尼克森管理团队的管理范围将扩大到中海油位于北美及加勒比地区的资产。

与中石油中石化相比,中海油在国际化操作上更加成熟,但中海油的挑战也更严峻。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寿命只有9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去年渤海湾发生溢油事故后,中海油关闭了蓬莱油田,这拖累了其产量增长,虽然近期开始恢复生产,但何时能够恢复到以前的产能还未可知。过去5年,中海油油气产量的年均增幅达20%,未来5年的年均增幅将降至6%到10%。

“通过收购尼克森,其国际化程度还将再上一个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董秀成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更重要的是,可快速提高产量,以追赶其他大型石油企业。

尼克森公司的资产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产区,包含了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资源。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数专家都表示,这桩交易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短期来看战略意义大于对盈利能力的考量。国家信息中心石油问题专家牛犁也认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美国对中国在重要能源领域并购的限制。

“整合”路漫漫

151亿美元的收购交易,规模远大于此前中国企业的任何一次海外收购。中海油鼓掌欢庆之余,相信也在担心未来的整合之路。

交易完成后,中海油证实储量将增加30%,产量将增加20%。

更重要的是,由于尼克森是英国北海第二大原油生产商,还在多个墨西哥湾深水区块拥有权益,中海油将借此进入低风险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市场,实现业务布局多元化。而最具潜质的是,尼克森拥有的30万英亩页岩气土地,其天然气生产成本除了显著低于亚洲区天然气生产商外,中海油更可把开发技术应用于国内的页岩气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并购交易已确定,目前最需要担心的是中海油今后的管理能力问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称,从以往经验来看,管理理念分歧等因素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挫,此类案例占海外收购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也表示,这意味着,整合是中海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跨国石油公司必须小心与当地监管机构、政府以及公民打交道。很多业内人士担忧,中海油在沟通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

在2012年渤海湾溢油事故中,与康菲合伙拥有蓬莱油田的中海油,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发布公报。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蔡恩泽近日撰文指出,中海油要管理好尼克森名下的资产,注定还要大费一番周折。

因为与加拿大本国的一些石油巨头不同,尼克森大部分油气资产在海外,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分布于英国北海、尼日利亚海上、墨西哥湾、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这些油田有的还处于战乱之中,面临的投资风险都非常巨大。

除此之外,中海油和尼克森在企业等级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差异巨大,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权制度不同。中海油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既不违背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性质,又要能保持其国际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尼克森收购项目,中海油表示有信心在2013年第一季度完成收购交割。图/CFP

□ 编辑 崔靖芳 □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中海油加拿大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乘火车穿越加拿大
BIM技术在深圳中海油大厦项目中的应用
力控华康中海油透平数据远传项目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加拿大看病记
中海油油气勘探正式“上岸”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