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的高龄官员

2013-06-15马雪

公务员文萃 2013年6期
关键词:契丹高龄官员

◎马雪

北宋的高龄官员

◎马雪

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以70岁为限,年限比较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因为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这样,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享91岁。他是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看重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极力推荐。就这样,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被授予 “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再担大任。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年)更是勇猛不减当年。咸平二年(999年),契丹人南下来犯,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斩首二万级,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又斩首万余,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契丹遁去”。仁宗朝老将王德用(977-1056年)熟知军中情势,善于恩抚属下,“多得士心”。他名震边塞,为契丹(辽国)所忌。至和元年(1054年),78岁高龄的王德用被授予枢密使重职,督察全国军务。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

文彦博

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如:元祐元年(1086年)文彦博拜太师、平章军国事时,已是81岁高龄,被特许“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后来又改为“十日”,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71岁高龄,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许执政往议事”等。枢密使张昇70岁时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等。

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70岁高龄的老人身处政府要职,常常要面对那么多的繁剧事务,要想都处理得当也真是勉为其难。仁宗朝老臣陈尧佐拜相时已是75岁高龄,加上同时拜相的王随已65岁请假在家养病,导致政务积压,“事多不举”,时人讥讽“中书番(宰相议事机构)为养病坊”,最终两人均被解职。接替他们职务的张士逊是第三次拜相,也已是75岁高龄。当时,政府决意精简辇官为禁军,辇官们不满,纷纷携家人在京城喧诉抗议,“张士逊方朝,马惊堕地”,幸好只是受了惊吓,没太伤着筋骨。可是谏官们不放过他,纷纷上书弹劾。张士逊坐立不安,决意退出政坛,连续七次上书“请老”,最终获准退休。

还有一些“耆德”老臣,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劳心劳力而“卒于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年)居大任三十年,72岁死于宰相任上。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年)屡请致仕,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孙固感此知遇之恩,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又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宋神宗在位期间,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了,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堪为后辈推崇,一些关键问题的咨询是必要的;同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又是一个超脱物欲、名利追逐的阶段,回归自我,颐养天年。而二者的协调是不容易把握的,北宋老年官员们的荣耀与尴尬正说明了上述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启发。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契丹高龄官员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由蒐狝为务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会性格转变述论
归去来——契丹归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耶律阿保机嗣位者考辨——再论契丹早期王位继承
石台行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契丹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
官员在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