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寸三弯出云片

2013-06-14陈丽萍

中华手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云片盆景扬州

陈丽萍

根据国画“枝无寸直”之画理,以棕丝精扎细剪,将枝叶剪扎成平整的“云片”。云片之平,一盆清水置于其上,绝无点滴外倾。这是扬派盆景的看家本领,叫做“一寸三弯”。

一株树桩,经数年精心护养,或修剪、或绑扎、或造型,点上一石而传神,铺少许绿苔而生色,让茎干粗矮,枝丫虬曲,露根显老,把高山大树、旷野林木精缩为盆中一景,或雄浑险奇,或清秀古雅,或气势磅礴,或自然飘逸……

方寸间,一树一盆即为一景。喜欢者,谓之瑰宝,不喜欢者,厌之“扭曲”。陆游诗云:“寸树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若论“扭曲”之最,扬派盆景当仁不让。

天下盆景数扬州

在日本大阪举办的“第六届世界花卉博览会”上,中国馆有一盆《鹤立衔芝》,桩景似仙鹤,翘首衔芝,显得形真意切,生机盎然。这盆采用传统棕丝剪扎技法自幼加工而成的“圆盆”,堪称扬派盆景代表作,其作者是已故扬派盆景传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寿山先生。

扬州瘦西湖湖道窈窕曲折,串起两岸风光,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不由得赞叹,好一个灵秀所在。来不及细品,我们匆匆行至扬派盆景博物馆,一探扬派盆景究竟。进得馆来,只见黛瓦粉墙连贯成半封闭空间,透过花窗,大大小小盆景端“坐”一方,虽是深冬,仍是片片葱郁、含秀吐翠,不减风采。

盆景制作源于中国,是园艺人士的共识,但中国盆景究竟何时出现,说法不一,有确切证据者为唐朝。历经千年,受各地气候、植物、山石、风土和文化熏陶,经由历代民间艺人精心培育,形成各自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从而产生不同流派。

扬派盆景技艺发端于元代,形成于明代,至清代成熟。扬州广筑园林,大兴盆景,呈“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态。盆景博物馆有10多盆明清盆景,存活至今,成为扬派盆景史有生命的见证。

其繁荣得益于文人墨客的介入。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农、李方膺、边寿民都曾以盆景作画,李方膺的《破盆兰花》、金农的《众香之祖》、边寿民的《除夜万年欢》均为名画。同时,盆景亦从名画、名诗中借鉴布局、捕捉意境,咫尺间形成景观。彼时扬州盐商均摆弄盆景,进一步让其得到普及,促进盆景制作大军兴起。其时,扬州已经出现家庭式盆景作坊,花市到处可见,擅制盆景者亦不少。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年间有秀才瑶志同、刺史耿天保及张其仁、刘式、三胡子、道士吴松山及桃花庵僧人、工匠等,至于各园林盆景及养花人,则不可胜记。

上世纪50年初,扬州曾调36盆松柏盆景到北京中南海,1973年扬派盆景与岭南派、川派、苏派、海派盆景被国家城建总局园林绿化局列为全国树桩盆景五大流派。此后扬派盆景参加了第一至第五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黄杨盆景《巧云》、《腾云》、《行云》、《凌云》、《碧云》等荣获一等奖,实现五连冠,《腾云》还获得日本大阪花与绿国际花卉博览会金奖。

有人这样评价扬派盆景:“天下盆景数扬州”。它融“诗、书、画、技”于一体,放眼望去,“云片”层层如工笔细描,显得端庄大方,说不出的飘逸、清秀、古雅、写意。

一寸三弯 独步天下

如果说“云片”是扬派盆景最显著的外在特征,那么“一寸三弯”无疑是扬派盆景独步天下的根本所在。

受扬州地域文化影响,扬派盆景追求细腻精致,崇尚雄秀兼备,至今仍以“棕丝精扎细剪”为核心技术,根据国画“枝无寸直”之画理,将枝叶剪扎成平整的“云片”。薄而平的云片放在弯曲的凸面上,与主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树木的苍古与清秀。而云片之平,一盆清水置于其上,绝无点滴外倾。

“一般顶上云片为圆形,中下片为学形。云片的大小和多寡视树形和植株大小而定,最多可达9片。”扬州高级盆景技师陆春富介绍。要将树枝扎成薄如纸、平如云的“云片”,极不容易,首先必须采用自幼栽培的树桩,经过多次加工和多年培育才能成型,成型之后,每年还要复片一两次。

冬季是植物休眠期,传统盆景复片均在冬季进行。有幸得见陆春富现场演示剪扎技法,“扬派盆景以扎为主,剪为辅。用棕丝进行枝条造型,共有扬棕、底棕、撇棕、挥棕等十一种棕法,根据不同树种、枝条选用。”他一边说,一边在罗汉松顶层云片中细心缠绕。系棕方法有单套、双套和扣套三种,打结方法有活结和死结。最终将每一根枝条都扎成细密的蛇形弯曲,势若游龙,变化多端,惯称“游龙弯”,最密者每寸枝内达三弯,便是扬派盆景的看家本领——一寸三弯。

代屠隆《考余事·盆玩笺》中说道:“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喻其有巧夺天工之意。但传统扬派盆景有个极大弱势:成型慢,耗工大。我们端坐观看了一个多小时,陆春富仅仅剪扎了极小部分,更不用说自幼栽培,十年甚至上百年,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方可成型。因此,扬派盆景技艺均是世代相承。有史料可证,泰州扬派盆景王氏技艺是家族内相传;扬州扬派盆景万氏技艺从乾隆年间至近代都是父子相传,到第六代传人万瑞铭才冲破了传统,将技艺传给了杜晓波、陆春富等外姓弟子。

以上种种,赐予扬派盆景独一无二的清奇,但也大大抬高了它的价格,动辄上万,往往只能在博物馆、园林见到,很难走进寻常百姓家。无法商品化、大众化,扬派盆景如同许多非遗一般,逐渐走向没落。

非遗引发的争议

2008年6月,扬派盆景技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江苏省文化厅公布其传承人名单,两位现代水旱盆景制作代表性人物入选。名单一出,争议四起,与其他项目争议人选不同,此争议并不是因传承人不分轩轾而产生的,其争议的焦点是项目本身——扬派盆景技艺。

什么是扬派盆景?它的核心技艺是什么?现代水旱盆景是否属于扬派盆景范畴?当选传承人是否拥有扬派盆景技艺?这些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有争议,对于项目本身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它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该项目,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遗产的最终目的。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要成为流派,有严格标准。首先盆景树种,要有地方特色,如扬派的瓜子黄杨、雀舌罗汉松;其次要具有反映流派个性的特殊艺术造型,如扬派的“云片”形,“一寸三弯”;再次要有独创的造型技巧,如扬派以棕丝攀扎为主,精扎细剪;最后树种、造型和技法,形成独特风格。

但随着历史发展,技艺在传承中会有活态流变,只要技艺本质特征仍在,就是一种创新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陆春富的师傅万瑞铭就对人工扎片有过疑惑,他曾去云南玉龙雪山考察天然形态的云片状树木。归来后,对一盆传统黄杨盆景进行加工整枝,在保持云片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姿态,剪去一根对称的枝片,使整个盆景立于盆中,如一片绿云将腾空而去,得名《腾云》。该盆景在日本大阪举办的第六届世界花博会获得金奖。

现代水旱盆景是近30年出现的,融合树石类树桩盆景与水旱类山水盆景的新型盆景。扬派盆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正是水旱盆景的创始人。30年来,赵庆泉奔走在推广扬派盆景的最前线,到世界各国现场表演扬派盆景技艺,向世界申明“中国是盆景艺术鼻祖”,同时致力于盆景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发表100多篇专业文章,出版13部盆景专著。他制作出《小桥流水人家》、《一枝独秀》、《古木清池》等作品,多次获中国盆景评比展览金奖和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等诸多奖项。

对于争议,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崇尚自然。就盆景而言,人们也更喜欢自然式,而不喜欢有太多人为雕琢痕迹。“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完全抛弃传统的技法,恰恰相反,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可能有所突破。”

如何让扬派盆景这个“非遗”广泛地被大众接受。他觉得,应该在推崇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树种可盆中自幼栽培与下地栽培结合,缩短成型时间;剪扎上,棕丝与金属丝并举,如此可批量生产,降低中低档盆景的技术难度,让价格平民化。“我想,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喜欢扬派盆景,才是最大的保护。”

作为扬派盆景“申遗”的发起者,在扬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赵庆泉又发起中国盆景申请世界非遗。“仅靠目前三个国家级盆景‘非遗还不够,中国盆景艺术由扬派、苏派、岭南派、川派和海派组成,只有‘打包,把握才会更大一些。”

盆景商业化尚需探索

为保护和传承扬派盆景技艺,扬州市和泰州市政府均做了大量工作。扬州市将盆景园扩大为博物馆,建立专业技术团队,常年维护、整修古代盆景,并从事科研,出版盆景专著。泰州市也扩建盆景园,拨专款保护古盆景,并成立泰州盆景协会,积极开展技术研讨、交流、传承活动。

然而,情况不容乐观。扬派盆景博物馆人烟稀少,泰州盆景园更加冷清。泰州盆景园负责人李志锋说,盆景园有差额拨款,还有部分非遗项目补贴,但依然捉襟见肘。“门票5元一张,门可罗雀,盆景打理还需要维护费用。我也想不定期举办花木盆景艺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请园艺师实际操作、讲解,让更多市民懂盆景、爱盆景,但力不从心。”

扬州地区盆景市场并不小,尤其逢年过节,市民多喜欢购置盆景。市场上的盆景大多从如皋购进,价格从几十到上万,满足各层次需求,就连海陵的树桩盆景、靖江的山水盆景都非常受欢迎。

曲高则和寡,扬派盆景到底要不要走商业化的道路?如果要走,要怎样才能形成一种产业,满足市场的需求?

盆景大师也曾提出可以让制作简化,走快速造型之路,他们又担心:“大规模的‘克隆会不会影响传统盆景的生存和传承?”而要形成产业,不但要突破树种,制作简化,更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盆景制作团队,有大规模的植物培育基地,走工厂化发展之路……

这一切,到底是保护扬派盆景传统技艺?还是加速其灭亡?

2013年世界盆景大会将在扬州举行,中国盆景将在国际上做一次精彩亮相,或许,国际火花碰擦能解决这些问题,给扬州盆景带来光明。

猜你喜欢

云片盆景扬州
贴云片的花耳朵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随感
扬州的秋日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下扬州
胡桃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