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2013-06-06赖代福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周总理美的情感

赖代福

【摘要】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陷入题海战术中,在语言文字的片段和零件里做游戏。而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对课文整体性的学习感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其实,"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朗读教学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陷入题海战术中,在语言文字的片段和零件里做游戏。而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对课文整体性的学习感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其实,"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人一向很重视朗读。这在很多格言名句里得到印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耳"……这些古人治学写作的经验之谈,无一不强调"读"字。现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等,对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等,无不熟读、背诵过若干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能无视"读"的重要作用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朗读教学心得,与各位同行商榷。

1."美读"示范,创设情境

我从教多年来,相继担任了高一至高三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在尝试一种"美读"教法,即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吸引、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朗读教学之中,或深沉,或激昂,或欢悦,或哀惋,以自身的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情感的涟漪,令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氛围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加深了对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种读教法,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效果比支离破碎的讲解要好得多。当然,既然说是"美读",就要求教师要读得美,读不美非但不能吸引学生,反而会令学生生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读"的过硬的基本功了。这一点我得益于师范时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三千常用字的拼音我能背个滚瓜熟烂。在讲课前我刻意熟读课文,把握好朗读的感情、停顿、节奏、语调。只有包含音乐美、节奏美、感情美的规范的朗读,才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其融入美的氛围中,使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我们的国语。为了加强范读的效果,有时我还在课堂上播放名播音员的录音带,有时配上与所学课文风格相近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有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让他们反复吟诵,"一展身手"。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2.精选教材,调整读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不同文体,结合朗读,调整相应的教法。例如:我在教学《春》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时采取以读带想、以想带写、由写到记的步骤。第一遍听读,让学生将书合上,闭上眼睛,随着作者的思路,想象春天里大自然美好的景致。第二遍听读,要求学生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第三遍听读,让学生复述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记下来。这样,不但让学生在听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而且较快的记住了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便于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对于《春》这一类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学完全文后,我在班上组织了朗诵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说散文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味到语言美,那么小说的朗读则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物形象。我在教读《变色龙》时,尽量摹拟人物的语气神态,辅以生动变化的表情,采用略带夸张的语调,惟妙惟肖的再现了原文的讽刺效果。每读到令人发笑之处,学生总会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正是在这种充溢着讽刺喜剧效果的氛围中,学生理解了"变色龙"的深刻含义,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的朗读中,我结合诗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的特点,在课前反复演读,处理好各个细节,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朗读中。那优美和谐的旋律,顿挫有致的声调,热烈深沉的感情,一下子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倾心描绘了亿万人民群众"呼唤""寻找""见到"总理的动人情景。诗中出现多次深情的呼唤,这一处细节读不好会弄巧成拙。因此,我采取谨慎的措施,教读前先充满深情的介绍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和崇高品格,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再介绍写作背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接下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与崇敬之情。然后,在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全诗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以情带声,真挚酣畅的表达出对周总理发自内心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朗读氛围中,准确的把握了诗的意境,对诗歌的认识与情感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假使不通过反复吟诵朗读,我真不知该怎么教学该诗呢?有时,我把不同风格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朗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至于文言文的朗读,学生开始接触时几乎束手无策,我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增强语感。对于朗读能力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鼓励,克服朗读的畏难情绪。针对文言文各自的特点,我认真确定每篇教读的重点:《愚公移山》注意轻读与重读,《〈孟子〉二章》把握节奏与停顿,《醉翁亭记》读出"也"的不同语气,《捕蛇者说》体会人物对话的情感,《陈涉世家》处理好长句的停顿,《出师表》注意连读与读断,读出长句的层次感……古代诗词曲则按音节划分节奏,找出韵脚,读出延长音。以往老师们教读文言文时,总喜欢用潮汕话,我则大胆地采用普通话,为推广普通话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3.拓宽视野,以读带写

在我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能达到音准气足、字正腔圆了。集体读时声情并茂、全力投入,单独读时入境入情、细心咀嚼……这时我趁热打铁,利用早读课,从课外找来文质兼美的时文美诗,朗诵给他们听,把朗读的触觉伸向课外,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同学们特别喜欢开头几句:"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返了呢?"我让学生讨论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多数说是在惋惜时间之一去不返,有一个同学说是作者怅恨事业无成,痛惜时光流逝,不愿年华虚度,还想有所作为。我先肯定大多数人的看法后对后面发言的同学大加赞赏,表扬他能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到同学们情绪高涨,我"乘胜追击",布置了以开头几句为材料的议论文写作,让学生把读思写统一起来。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读的技能后,自然也带动听说写这三种能力,特别是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在课内外朗读中积累了不少优美词语和精辟警句,也增强了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我致力于朗读教学,正是朝着这个最终目的而努力的。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我把"读"当成提高语文素质的"支撑点",以读来促听、说、写。当然,"教无定法",各人有各人的教学倾向,只要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可各行其是。"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读"这滴小小水珠,何尝不激起语文教学的层层涟漪呢?

书声琅琅长相伴,从教征途乐陶陶。在此,我衷心祝愿奋斗在同一战线上的老师们:桃李满天下,硕果飘芬芳。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 《教育实践与研究》

猜你喜欢

周总理美的情感
周总理“喝”饭
打破平衡
情感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