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腔阻原凝胶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2013-06-05杨小琴毕京峰高明超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北京00075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二医院北京004北京市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北京004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蒙脱石鼻炎鼻腔

杨小琴,毕京峰,高明超(.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北京 00075;2.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二医院,北京004;.北京市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北京 004)

鼻腔阻原凝胶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杨小琴1,毕京峰2*,高明超3
(1.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北京 100075;2.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二医院,北京100141;3.北京市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北京 100141)

目的评价“鼻腔阻原凝胶”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AR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试验组卡他症状发作时每鼻孔各给“鼻腔阻原凝胶”2喷(0.1 mL),1 h后再喷入1 次。对照组卡他症状发作时每鼻孔各给丙酸氟替卡松2喷(0.1 mL),1 h后再喷入1 次;疗程均为2周。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用药后0.5 h、1 h、2 h时,试验组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试验组在短期内(2 h内)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疗效;给药两小时内试验组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平均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提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结论“鼻腔阻原凝胶”滴鼻缓解AR症状见效快、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鼻腔阻原凝胶;变应性鼻炎;治疗

变应性鼻炎(AR)又名过敏性鼻炎,是变应原作用于鼻腔黏膜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1],该病约占鼻病的40%,其全球发病率为10%~25%,且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2],首都儿科研究所1999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城市儿童中约40%既往有非感冒引起的流涕、鼻塞等症状,约30%近12个月内有此症状, 约8%有此症状的同时伴眼痒流泪[3]。因此,该病是社区群众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目前尚无根治AR的特效方法,临床上,过敏性鼻炎多采用激素或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疗效往往不是很理想,易造成病情的反复,导致患者服药期延长,副作用增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应用“鼻腔阻原凝胶”滴鼻防治变应性鼻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R患者。

1.1.1 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可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如皮肤过敏、过敏性哮喘等;

症状:有鼻痒、喷嚏连作、鼻塞、鼻涕清稀量多,时作时休,每日发作时间累计达0.5~1 h以上,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有上述症状;(2)查体:鼻腔检查可见鼻豁膜不充血或苍白,肿胀;(3)实验室检查:变应原皮试阳性(屋尘蜗、粉尘蜗、杂树、动物毛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液,德国默克公司生产)。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4)症状评分方法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方法

1.1.2 纳入标准 (1)符合常年性AR诊断标准;(2)年龄在14~65岁之间;(3)知情同意,志愿参加。

1.1.3 排除标准 (1)合并哮喘,症状较重者;(2)近1周内已使用其他治疗AR中、西药物者;(3)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肝肾衰竭或其他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等;(4)患有抑郁症或精神疾病者;(5)研究医生认为依从性差者。

1.1.4 试验设计 (1)设计类型:本研究将采取随机、对照、开放、平行的试验设计类型,拟选择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为对照,以探索鼻腔阻原凝胶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的疗效比较。(2)样本量:根据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16例患者在用药10天后,显效率达93.75%,而同期观察的12例经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治疗的患者显效率为66.67%,根据两样本率比较计算公式(参考王家良主编《临床流行病学》第2版),两组共需60例,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PROCPLAN过程语句,随机分为2组,其中鼻腔阻原凝胶组30例,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30例。

1.2 干预方法

(1)鼻腔阻原凝胶试验组:每鼻孔各两喷(0.1 mL),卡他症状发作时喷入,1 h后再喷入1次;(2)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每个鼻孔各2喷,卡他症状发作时喷入,1 h后再喷入1次;(3)观察指标:用药后0.5 h、1 h、2 h、3 h、4 h记录症状评分情况(参考表1),详细记录该4个症状的停止时间;(4)观察时间:2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主要考查指标:患者用药后0.5 h、1 h、2 h、3 h、4 h的平均症状评分;次要考查指标:(1)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的缓解时间(均达正常)。(2)2周的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次数。

1.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基于EPIDATA数据库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份录入法,由两人独立完成,经核查无误后锁定数据库。

统计分析:进行2组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及基线各有关特征的分析,考察各组之间的可比性;疗效评价包括疗效指标的确定,疗效特点分析、影响疗效因素的分析以及两组疗效的比较;计算每名患者用药后0.5 h、1 h、2 h、3 h、4 h的平均症状评分,并以该平均症状评分为个人症状评分,应用独立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于两周的发作次数,应用独立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所有统计过程借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其中,α=0.05,采取双侧检验,有关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分布情况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民族,及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的症状自评分和症状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2 两组基线分布情况(±s)

表2 两组基线分布情况(±s)

因素 试验组 对照组 统计量 P值性别 男/女 21/9 20/10 x2=0.077 0.7814年龄 最小~最大 14~55 16~53x±s 28.17±8.63 26.47±7.89 t=0.796 0.4291病史 最小~最大 6月~24年 5月~26年±s 8.43±3.74 9.47±4.15 t=1.020 0.312民族 汉族/其他 30/0 30/0 - 1.000喷嚏 自评分 2.17±0.63 2.37±0.74流涕 有/无 30/0 30/0 - 1.000鼻塞 有/无 30/0 30/0 - 1.000鼻痒 自评分 2.63±0.51 2.8±0.57症状总分 自评分 8.80±0.97 9.17±1.08

2.2 用药后0.5~4 h症状总分组间比较

用药后0.5 h、1 h、2 h时,两组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到3 h后,两组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短期内(2 h内)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疗效,但3 h后两组的疗效相当。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后0.5~4 h症状总分比较(±s,n=30)

表3 两组用药后0.5~4 h症状总分比较(±s,n=30)

0.5 h 1 h 2 h 3 h 4 h实验组 5.23±1.35 1.58±0.67 0.53±0.21 0.24±0.11 0.13±0.08对照组 7.76±2.43 3.92±1.38 1.34±0.45 0.28±0.13 0.14±0.09t 4.985 8.355 8.934 1.287 0.455P值 <0.0001 <0.0001 <0.0001 0.203 0.651

5.3 两组用药后0.5~4 h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

用药后0.5 h、1 h、2 h时,两组完全缓解的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3 h后,两组完全缓解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在短期内(2 h内)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疗效,但3 h后两组的疗效相当。该结果与5.2的结果相似。见表4。

表4 两组用药后0.5~4 h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比较(n=30)

5.4 两组平均缓解时间及两周发作次数的比较

针对用药后4 h内两组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试验组的平均缓解时间为1.34 h,而对照组为2.25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两周发作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方面无显著差异。见表5。

表5 两组平均缓解时间及两周发作次数的比较(±s)

表5 两组平均缓解时间及两周发作次数的比较(±s)

分析变量 组别 n±s 统计量 P值平均缓解时间 试验组 28 1.34±0.61 3.660 0.0006对照组 27 2.25±1.16两周发作次数 试验组 30 12.20±2.73 0.78 0.4378对照组 30 11.67±2.55

3 讨论

AR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变应原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刺激B淋巴细胞变为浆细胞,后者产生臭氧层性IgE抗体,经血液到达鼻黏膜,使鼻黏膜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黏膜时,结果造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膜结构发生脱颗粒,释放出多种化学介质,使小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设,渗出增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肿胀,神经末梢兴奋性增强等[4]。

目前尚无根治AR的特效方法,在临床上,过敏性鼻炎多采用激素或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5],疗效往往不是很理想,易造成病情的反复,导致患者服药期延长,副作用增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鼻腔阻原凝胶”是青岛海生生物化学药业有限公司与济南康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一种AR防治制剂,该制剂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蒙脱石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水膨胀能力。药理研究表明,蒙脱石遇水后,通过颗粒间的渗透膨胀和层间水化,颗粒分散,叠层之间发生剥离,带负电的层面与端面相互作用,交联缔合形成水化凝胶,牢固地覆盖于损伤的黏膜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及“卡房式”凝胶结构,可将带电性的致病菌、病毒及它们产生的毒素吸附、固定,然后排出体外[6]。此外,蒙脱石还具有阻止机体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从而可以避免机体自我损伤。经研究,口服或外用蒙脱石不被人体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不影响胃肠蠕动,不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安全性好,适用于各种人群。临床上,蒙脱石多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口腔溃疡、胃炎、胃溃疡、新生儿继发性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但未见蒙脱石用于AR的预防或治疗报道[7-10]。

基于蒙脱石的上述药理特点,本课题组认为,利用其强力吸附功能和阻止已经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体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的特性,理论上可以有效地防治AR的临床发作。

本课题在前期研究中将蒙脱石制成“鼻腔阻原凝胶”,用于防治多种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初步取得了优良的防治效果:(1)蒙脱石能够在鼻腔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吸附、固定各种空气中带电性的致病细菌、病毒以及它们产生的毒素,最终通过鼻涕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致病细菌、病毒的吸入量;(2)蒙脱石对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均有良好的吸附灭活作用,可使flu-A TCID50分别下降1个指数,flu-B下降分别3个指数,RSV分别下降5个指数;(3)蒙脱石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和炎性介质的释放;(4)蒙脱石可抑制呼吸道细菌繁殖和病毒复制;(5)吸附固定于蒙脱石的细菌或病毒随鼻涕排出体外,不能再形成空气飞沫传染给其他人;(6)使用蒙脱石凝胶后约2~3 h患者打喷嚏次数明显减少,其后约12 h基本不打喷嚏,咳嗽次数明显减少、自觉呼吸畅通。打喷嚏、咳嗽次数减少,即减少了打喷嚏及吐痰所形成的气溶胶的病原传播。

[1] 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4-129.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496.

[3] 王海俊,陈育智,赵铁兵.北京和乌鲁木齐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湿疹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刊.1999,34(9):32-34.

[4] 林 诚,郑美凤.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研究与针灸治疗现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131-132.

[5] 潘成军,林 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变应性鼻炎34例[J].中国药业,2013,22(7):76-77.

[6] 王桂芳,吕宪俊,马少健,等.蒙脱石的药理作用与医学应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9,30(3):14-16.

[7] 郭秀荣,吴 江.雷尼替丁联合蒙脱石散外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2,23(12):1 108-1 109.

[8] 丁传刚,庞春琼,张维娜.蒙脱石散剂治疗小儿急性单纯性胃炎所致呕吐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32-33.

[9] 张申亮.蒙脱石散剂用于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新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26):2 066-2 068.

[10] 牛业来,庞 辉,李玉杰.十六角蒙脱石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J].中国基层医药.2001,8(1):82.

(本文编辑 韩志涛)

Clinical study on Nasal Gel for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YANG Xiao-qin,BI Jing-feng,GAO Ming-chao
(1.Beijing Fengtai Nanyuan Hospital,Beijing 100075,China;2.302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Beijing 100141,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asal gel treating allergic rhinitis(AR).Methods60 Cases with A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xprimental group (30 cases)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In the exprimental group, each nostril of patients received nasal gel two spray (0.1 mL) to relief the catarrhal symptoms,and treated one hour again.In the control group,each nostril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fluticasone propionate two spray (0.1 mL) to relief the catarrhal symptoms,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ne hour again.The course was 2 weeks.Then we analysed the index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After 0.5 hour、1 hour、2 hours of treatment,symptoms of exprimental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prompted the efficacy of the exp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hort term (within 2 hours);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complete remissioned of symptoms in 2 hou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remission time of the exp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prompted the exprimental group had faster onset of ac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The nasal gel has quicker effect、higher safety in relieving the symptoms of AR,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Nasal gel;Allergic rhinitis;Treatment

765.21

2013-06-08

杨小琴(1975-),女,安徽安庆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

毕京峰,重庆人,主治医师,Email:2622759456@qq.com。

猜你喜欢

蒙脱石鼻炎鼻腔
鼻腔需要冲洗吗?
葛根固敛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葱汁治鼻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草酸对蒙脱石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碳化钨与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