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经济学方法论综述及其生态学缺憾的解决

2013-06-05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经济学海洋

孙 梁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2.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这一术语自1975年由苏联的布尼奇在其《海洋开发的经济问题》中被模糊确立,1999年在美国的“全国海洋经济计划”(NOEP)中被明确提出以来,经过近35年的发展,已成为被国际学界承认并研究的一个范畴,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具备海洋资源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海洋经济学也已成长为研究海洋相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一个强劲增长的新兴学科。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对我国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划分为11个综合经济区。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提供就业岗位近3350万。当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和实际状况,彰显了我国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前重视程度,也说明了海洋经济对于我国这一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长度的海洋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经济地位。

一 海洋经济学方法论综述

鉴于国内外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针对于海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现将该学科的发展现状作一简述。海洋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海洋区域经济学、海洋环境经济学、海洋资源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的综合。鉴于海洋的复杂性、综合性、开发利用局限性、作用领域的特殊性等原因,海洋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并没有取得明显的理论进步。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学者根据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开始研究海洋经济问题。如美国罗德岛大学资源经济系教授N.Rorholm通过研究13个海洋经济部门对新英格兰南部地区经济的影响,运用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得出了一些衡量海洋经济的尺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 G.P.Tecorvo和M.威尔金森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海洋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有学者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跨学科角度研究了海洋的管理问题,如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等。前苏联学者布尼奇在1977年出版专著《世界大洋经济学》,标志海洋经济的研究基本范畴基本确立。截止20世纪末,海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深入到海洋经济指标体系建构、市场经济运行与检测、技术经济、制度经济等多领域。

中国海洋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山东大学海洋学院的蒋铁民在《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一书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海洋经济学的一些关键概念、理论架构及学科的研究范畴与方法,并指出了中国海洋开发的特点与方向。其后,他还出版了《中国海洋经济研究大纲》并先后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为我国海洋经济学的研究起到了先导作用。1989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陆续出版。1996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定期发布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统计公报,为我国海洋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孙斌、徐志斌在《海洋经济学》(2000)一书中认为,“海洋经济学是研究海洋开发和保护中各种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海洋开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表现,即以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为主线,研究海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揭示经济关系、经济形式、经济运动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服务”,海洋保护也应纳入海洋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陈万灵在《海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讨》(2001)中指出,海洋经济学是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与管理、改造与培育过程中特殊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不仅是应用经济学,还要隶属于资源经济学。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2003)一书中认为,海洋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不仅是关于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资源环境等个别海洋经济领域的理论,而且是以整个海洋经济活动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合理控制、科学协调和维护国家海洋经济整体为目标的经济理论。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学研究领域都根据海洋经济的新发展、新状况,发布了诸多的前沿研究成果,且海洋经济学理论日趋完善。

二 经济学的生态缺憾及其对海洋经济学的启示

通过梳理海洋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海洋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架构的基础是来源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如进一步追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有很浓厚的工程学传统。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学科因其遵循工程学传统的原因,对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服力随着新经济问题的凸显而被大幅削弱。目前,主流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修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生态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优化。这样的问题在海洋经济学中也同样存在并日渐凸显。

通过对当前主流西方经济学文本的研读,结合当前人类经济活动的严峻危机,对其生态缺憾进行梳理。这些缺憾主要包括:

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忽视了人的生态需求。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最重要的前提假设之一。理性经济人只肯定人的片面的物质追求,漠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或精神追求。这一假设导致传统经济学只注重资源配置,力争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谋求可货币化的最大利润或可货币化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福利的经济目标,因而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技术的代价,造成了指数形式增长的“生态赤字”。因此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人的经济效益需求,还要考虑经济人的生态效益需求;

第二,环境假定并未将生态系统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把生态系统视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外生变量,不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系统的供给能力是无限的,总是能满足经济过程的需要;同时,环境对废物的吸纳能力也是无限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都可以免费倾倒到环境中去。在这种条件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就简化为不考虑生态系统,主要研究如何使经济系统在既定成本下产出达到最大化,或如何在既定产量水平下投入成本最小化的问题。例如,哈罗德—多马模式、以索罗、斯旺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都是分析经济增长原因的理论模型,都是基于环境资源具有无限供给这一前提条件;

第三,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一切要素都可以替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最基本的假定,主张对经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资源稀缺”只是“特定资源的稀缺”,经济增长的不同“特定资源”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其他资源替代。事实上,自然界中不仅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出其再生能力,也会转化成不可再生资源。由于环境计量和估价的困难,有形的环境效益被低估了,无形的环境效益在经济分析中体现得更少。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应用已严重掩盖和低估了全球普遍发生的生态恶化问题;

第四,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分追求财富增长。西方经济学倡导的以物为本的财富观,认为财富就是物质收入,经济发展必须以物质收入的增长为核心,人力只是资本和增加收入的手段,因此,追求物质收入的无限增加是至高无上的目标。于是,这种财富增长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危及社会为代价。因为海洋经济学理论框架中,过分依赖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其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中借用了诸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前提和假设,西方经济学当前面临的生态学困顿在海洋经济学中一样存在。目前海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具有实证检验色彩的研究成果多数忽略了海洋经济学的诸多前提和假设。目前人类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财富的溢价,而忽略了海洋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及不可替代性,把人类对于海洋资源及其产品的消费仅仅看成是单纯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生态需求。这样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必然造成有效资源利用的准则还没有明确制定,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已经告急。这不得不说是海洋经济学现有理论对现实指导和解释力度的削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海洋经济学的理论架构过程中对生态维度的忽略。

三 海洋经济学中生态缺憾的解决构想

将生态维度深入到海洋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之中,才会使得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理性,生态建设的投入才会长久、持续和自觉。这必将在宏观层面上逐步影响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渐引导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所以拟通过在理论层面加入生态考核指数嵌入来完善海洋经济学分析体系,在实践层面通过改变观念、政策和制度配合等方面完善海洋经济学的评价体系。

第一,生态指标在海洋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嵌入。

针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遵循着综合性、针对性、操作性、可比性、可得性等原则,通过协方差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的选取。主要包括以下指标:海水质量检测指标、人均海水资源总量、入海污水处理率、主要污染物人均排放量、休渔期占全年捕捞时间比例、海洋保护区占整体海域的面积、环保设施投资等。

计算方法如下:

①指标的测量。按照构建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数据收集,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并利用极值法对数据做无量纲化处理。极值法的公式为

②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统计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的和积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公式为:

然后利用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③海洋生态指数的合成。利用线性加权和法合成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y表示海洋生态指数,yi为指标标准值,wi为指标权重。

继而,将具有鲜明海洋特征的生态指数嵌入到海洋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提供更为准确、理性和全面的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二,生态维度的重视应源于人类的意识层面,应在人的生态意识方面施加影响,以利于海洋经济学的生态思想和做法被人们接受。例如海洋类高校可提出“绿色海洋大学”计划,把生态建设的内容和生态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和考核的内容。采取必要的理论宣传与媒体宣传。同时也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与杂志等立体化媒体平台对海洋的生态保护进行全面宣传,将生态理念深入到从儿童到成人的各个年龄段,使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切实提到一种自觉的高度上来。

第三,生态问题投资制度的改变。在海洋类商品与服务的市场环境中,对公共物品的资源生产、环境建设、生态恢复投资,主要依靠政府;对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准公共物品,要加强政府监管,并不断完善公共物品的价格制度;对可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产品,要注重在经营过程中生态环境价值的保值、增值。

第四,重视海洋资源环境的产权制度。从总体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要重点解决当前各地对海洋公共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而造成的海域污染、海洋生态保护区域异化、海洋生物种类锐减等问题。

四 结论

海洋经济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假设,导致了经济学生态危机同样发生在其理论框架中,存在严重缺憾。构想的方法就是通过生态学的视角,对现有海洋经济学的理论架构进行修正。通过剖析海洋经济资源的特性,唤醒人们在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过程中生态意识的缺失。为了建立起更加合理、全面和客观的海洋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欲将海洋生态指数嵌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之中,使得海洋经济学的理论根据更趋完善。在这一更符合人类福祉的海洋经济理论框架下,可通过海洋生态意识强化、开发政策转变、海洋产权制度明晰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促进我国的海洋经济高速、稳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政策制定参考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1]戈峰.现代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黄良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M].科学出版社,2007.

[3]戴波.生态资产与可持续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7.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邓伟根,王贵明.产业生态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加]詹姆斯·D·盖斯福德,[加]吉尔·E·霍布斯,等.生物技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王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8]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朱成全.经济学的科学困境及人文转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经济学海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简明经济学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