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SLC26A4基因诊断

2013-06-05梁爽王树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颞骨前庭水管

梁爽 王树峰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SLC26A4基因诊断

梁爽1王树峰1

目的分析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两个育有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家庭中的各3位成员(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及影像学检查。采集受检者外周血并提取DNA,采用芯片试剂盒检测SLC26A4基因IVS7-2位点的A>G和2168位点的A>G突变情况,并以序列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2例耳聋患者均行颞骨CT检查。结果 ①家庭1患儿(男,8个月)和家庭2患儿(女,3岁10个月)均表现为波动性听力下降,颞骨CT检查均显示双侧前庭水管扩大。②家庭1患儿为SLC26A4基因2168A>G和1229 C>T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携带SLC26A4基因2168位点的A>G杂合突变,其母亲携带SLC26 A4 1229位点的C>T杂合突变;家庭2患儿为IVS7-2 A>G纯合突变,其父母均携带IVS7-2 A>G杂合突变。结论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SLC26 A4基因检测结果与颞骨影像学检查结果相吻合;SLC26A4基因诊断能够对具有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SLC26A4(PDS)基因; 影像学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为SLC26 A4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及有效预防和阻断该病患儿的出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遗传性聋基因诊断实验室对两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及其父母的SLC26A4基因进行了检测,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家庭1:患儿男,8个月,因发现双耳听力差2月余就诊。家长于患儿5个多月时发现其对大声无反应,有头部磕碰史,足月顺产,出生时无窒息、缺氧,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史,无耳毒性药物应用史。专科检查:双侧耳廓无畸形,外耳道及鼓膜正常。主客观听力检测提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父母听力正常,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内均无其他耳聋患者。

家庭2:患儿女,3岁10个月,家长于患儿3岁半时发现其说话口齿不清就诊,1岁7个月时有头部外伤史,足月剖腹产,出生时无缺氧窒息、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史,否认手术史,耳毒性药物应用史不详。专科检查:双侧耳廓无畸形,外耳道及鼓膜正常。主客观听力检测提示双耳分别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父母听力正常,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内均无其他耳聋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DNA提取方法 分别采集两个家庭中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3 ml,应用试剂盒提取DNA(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步骤参照试剂盒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取2μl DNA用核酸定量仪进行浓度和纯度检测,其余于-20℃保存备用。

1.2.2 SLC26A4基因检测方法 应用遗传性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博奥生物有限公司)进行SLC26A4基因IVS7-2位点的A>G和外显子19上2168位点的A>G突变的检测。该试剂盒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带有Tag标签序列的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对相关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荧光标记,然后与能够识别相应标签序列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最后通过软件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到所检测的9个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基因芯片采用微量点样技术,将检测突变位点的通用探针与各种对照探针固定在经过化学修饰的基片上,检测探针各重复5个点,对照探针各重复5、10或15个点,形成11行×15列的微阵列,每张芯片上有4个同样的微阵列,每个微阵列可以检测一份样品[1]。

1.2.3 SLC26A4基因序列分析 由于家庭2受检者中有一个突变位点不在芯片检测范围内,因此对家庭2受检者的SLC26A4基因外显子7+8进行全序列分析,同时对其更进一步分析了外显子10的序列。

1.3 颞骨CT检查 使用16排螺旋CT对两个家庭中的2例患儿进行颞骨扫描。CT扫描条件:层厚/层距(mm):0.6/0.6,窗宽4 000 HU,窗位700 HU,扫描范围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向上连续扫描。前庭水管扩大判断标准:前庭水管或内淋巴管(内淋巴囊)外口与总脚连线的中点直径大于1.5 mm[2~4]。

2 结果

2.1 家庭1成员的DNA样本基因芯片试剂盒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 患儿及其父亲存在2168位点的A>G杂合突变,母亲SLC26A4 IVS7-2 A>G及2168 A>G 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患儿为SLC26A4 2168A>G(位于外显子19上)与SLC26A4 1229 C>T复合突变(位于外显子10上)(图1、2),其父亲为SLC26 A4 2168 A>G杂合突变携带者(图3),母亲为1229 C>T杂合突变携带者(图4)。患儿行颞骨CT检查,结果为双侧前庭水管明显扩大,其外口和总脚间中点直径>1.8 mm,前庭水管与半规管总脚相通(图5)。

2.2 家庭2成员的DNA样本基因芯片试剂盒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 患儿具有IVS7-2 A>G纯合突变(图6),其父母都携带IVS7-2 A>G杂合突变(图7、8)。患儿行颞骨CT检查,结果为双侧前庭水管均明显扩大,其外口和总脚间中点直径>2.0 mm,前庭水管与半规管总脚相通(图9),证明患者为遗传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图1 家庭1患儿SLC26A4 1229 C>T突变

图2 家庭1患儿SLC26A4 2168A>G突变

图3 家庭1患儿父亲SLC26A4 2168A>G突变

图4 家庭1患儿母亲SLC26A4 1229 C>T突变

图5 家庭1患儿颞骨CT显示双侧前庭水管扩大

图6 家庭2患儿SLC26A4 IVS7-2 A>G纯合突变

图7 家庭2患儿父亲SLC26A4 IVS7-2 A>G突变

图8 家庭2患儿母亲SLC26A4 IVS7-2 A>G突变

图9 家庭2患儿颞骨CT显示双侧前庭水管扩大

3 讨论

由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前庭水管扩大,导致颅腔内的压力很容易传导到前庭,轻微的外伤或颅内压力的增高就会导致前庭环境剧烈的变化,最终导致耳聋。因此,此类患者出生时多为正常听力或轻中度听力损失,生长过程中在头部外伤、剧烈运动、倒立、感冒、甚至用力咳嗽或擤鼻等诱因下,其听力呈进行性或波动性下降,一般可以发展至极重度听力损失,累及所有频率。如果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早期预防,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活动限制措施来保存患者较好的残余听力,并通过听力康复和语言训练,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交流能力,融入正常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文中报告的家庭2中的患儿,出生时听力正常或仅为轻度听力损失,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由于其早期存在较好的残余听力,家长没能及时发现,直到3岁半时家长发现其发音口齿不清才就诊,错过了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因此,针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并可以进行挽救性治疗的特点,有必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以便早期发现此病。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可以通过高分辨颞骨CT诊断,检测结果直观,准确,可以作为诊断该病的标准。但是应用CT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需要具有高分辨的CT设备和检查时设置正确的条件、参数,国内仍有部分医院并不具备诊断大前庭水管的影像学条件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次,由于该病患儿的早期轻度听力损失有可能被家长忽略,从而失去了早期接受颞骨CT检查以明确诊断的机会。

多项研究表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发病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直接的因果关系[5~7],是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SLC26A4基因位于人类常染色体7q31,含21个外显子,编码含有780个氨基酸的pendrin蛋白,该蛋白为包括12个跨膜区的疏水性跨膜蛋白,属于离子转运体家族,参与调节耳蜗内淋巴液的离子平衡。在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 A4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8],95.4%的大前庭水管患者存在该基因的突变,表现为纯合突变、复合突变或杂合突变。提示该类患者存在SLC26A4的高频突变及热点突变。从文中结果看,2例患儿颞骨CT均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其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和复合突变,可见基因检测与影像学诊断结果一致。与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基因检测仅需采集患者2 ml外周静脉血即可进行检测,不需使用麻醉药物催眠,患儿不接触射线。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中包括基因检测,可以使该病患儿被早期发现,从而得到较早的干预和治疗。但是,基因检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与耗材成本昂贵;SLC26 A4基因很长(含21个外显子),特别是对于突变位点不在热点突变区域的患者,检测周期很长,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

基因检测与颞骨CT均能够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做出诊断,两种方法结果能够吻合,但两种方法在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中各有利弊,应相互结合,相互验证。可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同时进行SLC26 A4的高发突变位点筛查,以降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假阴性率;对于已经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从分子水平上寻找病因,从而为避免遗传性聋发生提供依据。

1 Li CX,Pan Q,Guo YG,et al.Construction of a multiplex allele-specific PCR-based universal array(ASPUA)and its application to hearing loss screening[J].Human Mutation,2008,29:306.

2 Ma X,Yang Y,Xia M,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in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J].Acta Otolaryngol,2009,129:700.

3 张迪,路虹,徐鸥,等.磁共振内耳水成像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3.

4 刘中林,李志欣.前庭导水管扩大的CT表现(附72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77.

5 万良财,郭梦和,谢南屏,等.76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594.

6 Coucke PJ,Van Hauwe P,Everett LA,et al.Identification of two different mutations in the PD S gene in an inbred family with Pendred syndrome[J].J Med G enet,1999,36:475.

7 Coyle B,Reardon W,Herbrick JA,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PDS gene in Pendred syndrome(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goitre)[J].Human Molecular Genetics,1998,7:1 105.

(2012-10-11收稿)

(本文编辑 周涛)

10.3969/j.issn.1006-7299.2013.04.025

时间:2013-3-11 10:03

R764.5

A

1006-7299(2013)04-0409-03

1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王树峰(Emai:drwang@china.co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30311.1003.011.html

猜你喜欢

颞骨前庭水管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64排容积CT重建技术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