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例并文献回顾

2013-05-28陈丽华皇幼明钟彬赵瑾陈力朱红梅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念珠菌性念珠菌外阴

陈丽华 皇幼明 钟彬 赵瑾 陈力 朱红梅 温海

(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全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2岁,学生。因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1个月余,加重2周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1周前曾在外院查见“念珠菌”(未鉴定至种),尿常规示白细胞(+++),接受“头孢类”抗生素静滴治疗3 d后效欠佳。患儿,身高150 cm,体重60 kg,平素体健,活动后多汗。平时在校寄宿,周末与家长同住。否认性接触史,否认糖尿病史及其他遗传病史。其母亲既往有类似外阴阴道炎病史,目前无自觉症状。

专科查体 外阴、阴阜可见对称性片状红斑,境界清楚,边缘可见散在红色丘疹。外阴分泌物多,呈白色略黏稠状 (见图1a)。

实验室检查 取外阴阴道口分泌物,经10%KOH压片直接镜检,可查见假菌丝及孢子 (见图1b)。在沙堡弱培养基上可见乳白色酵母样菌落生长 (见图2a);玉米吐温80琼脂基30℃培养48 h,光镜下可见假菌丝、厚壁孢子 (见图2b);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呈蓝绿色。根据直接涂片镜检、培养菌落特点和镜下观察菌丝孢子特点及科玛嘉显色,鉴定为白念珠菌。

治疗 给予伊曲康唑胶囊100 mg口服2次/d,局部每日联苯苄唑乳膏适量外涂,止痒扑粉涂撒。嘱患儿尽量着宽松透气衣物,局部保持清洁、干燥。治疗2周后电话随访,其母亲诉患儿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均已消失,皮疹已消退。第3周 (停药1周后)门诊复诊,症状未再现,皮疹已愈。

2 讨 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由念珠菌引起,累及外阴、阴道,表现为外阴瘙痒和阴道分泌物异常。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高雌激素水平、糖尿病、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等是其发病的主要易感因素。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常见于成年女性,以青春期及绝经前妇女多见,儿童中发病率较低[1-3]。白念珠菌是VVC的主要病原真菌 (约占80% ~90%),作为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皮肤、黏膜 (如口腔和阴道)、消化道及其他脏器中,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VVC多见于育龄妇女,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相关。有研究证实,阴道上皮细胞具有天然抑制白念珠菌生长的作用,而雌激素能够抑制上皮细胞的抗念珠菌作用[4]。高雌激素水平可导致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多,为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碳源,并促使假菌丝萌发,增强其侵袭力。而本例患儿12岁,已临近青春期,卵巢功能逐步发育,体内雌激素水平较儿童时期有所升高,但阴道上皮的相关防御能力与成人比较尚显薄弱,可能是此次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健康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以乳酸杆菌等优势菌为主。乳酸杆菌可通过竞争黏附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5],并产生乳酸、H2O2、细菌素等抑制白念珠菌等条件致病真菌生长[6]。滥用抗生素可抑制阴道内原有优势细菌的生长繁殖,改变阴道内环境,引发VVC,也增加RVVC 的发生风险[7]。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内PH值降低,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Mustafa Kendirci[2]等的某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患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I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量明显高于未感染VVC的糖尿病患儿。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除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还能使机体血糖水平升高,增加了VVC发生的可能性。

本例患儿无糖尿病史,而之前的3 d系统性抗菌素使用史在其VVC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目前也无法评价。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患儿的某些生活习惯对其VVC的感染及发展可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患儿体胖,所着校服裤装呈紧绷状,自述活动后易多汗。这些不利因素与长期着紧身不透气裤袜、长期使用卫生护垫及尿不湿等作用相似,均可引起腹股沟、会阴部温、湿度升高,使局部形成利于念珠菌生长的理想环境[8]。另外,患儿平常在学校寄宿,毛巾使用及内裤洗涤后常挂于卫生间处于阴干状态,也不利于念珠菌的清除。

患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儿童除上述自身相关的易感因素外,尚需考虑来自成人的高危因素。例如患儿母亲有类似VVC的既往感染史,如患儿有与母亲共用浴池、浴盆、毛巾、内裤,混放混洗内衣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因此获感染。另外,父母的卫生知识护理方法不当,如某些家长频繁用香皂、沐浴液或成人用洗液给儿童清洗外阴,破坏局部水脂膜等天然屏障保护作用;而另有些卫生习惯欠佳的家长疏于儿童外阴的清洗。调查发现,常用保健洗液者VVC的感染率为56.47%,而不常清洗者感染率为31.25%[9]。而在国外,有关儿童受性侵犯而患VVC的病例也有相关报道[3],值得引起一定警惕。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可给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很大困扰。因此,采取积极合适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念珠菌除黏附生长于黏膜浅层外,也能侵犯至黏膜或上皮层深部,因此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如用药剂量或疗程不足易复发[10-11],儿童有相关不适症状时应及时专科就诊。在本例患儿,采用针对性口服联合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消失。除了规范治疗,还需尽可能去除易感因素。对于有糖尿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易感因素存在的患儿,要积极控制血糖,合理用药。而患儿及家长及时接受健康宣教,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也可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

[1] 杨冬梓,石一复.小儿和青春期妇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102.

[2] Mustafa Kendirci,A.NedretΚο ,Selim Kurtoglu ,et al.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4,17:1545-1549.

[3] K.Banerjee,E.Curtis,C.de San Lazaro,et al.Low prevalence of genital candidiasis in children[J].Eur J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4,23:696-698.

[4] 牛战琴,石一复,吕时铭,等.雌激素对阴道上皮细胞抗念珠菌作用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1):124-127.

[5] 廖秦平.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2):81-83.

[6] 陈雯莉,骆志成,魏玉平.阴道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9):821-822.

[7] 祁文瑾,李红宾,刘静媛,等.抗生素使用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性研究[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1):4-5.

[8] 王艳芳,张宇杰.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原因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2):109-110.

[9] 燕利峰.浅谈生活习惯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关系[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86-1087.

[10] 孙瑜.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病因及治疗[J].医学信息,2011,24(6):2556.

[11] 杨慧霞,樊尚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6:430-431.

猜你喜欢

念珠菌性念珠菌外阴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五个外阴小常识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门诊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健康教育+个性化护理的应用
如何根治外阴白斑病?
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分析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