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构建

2013-05-26MeiYan任敬安RenJingan葛贵武GeGuiwu

住宅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服务设施居家养老

■ 梅 岩 Mei Yan 任敬安 Ren Jingan葛贵武 Ge Guiwu

0 引言

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为子女赡养父母的家庭养老方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而家庭代际关系渐成“4-2-1”的典型格局情况下,规模渐小的家庭对老年人的养老支持难免不足。人口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78亿,占13.26%,65岁以上的为1.19亿,占8.87%[1]。我国加速步入老年社会,需要社会化服务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1 居家养老成主流选择,社区服务是养老基础

1.1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居民住房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居住面增加的同时,居民住房自有化率较高,2010年全国家庭住房自有化率达到84.4%,其中城镇76.7%,农村91.3%[2]。当前,城区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养老服务价格上涨,在老城区内寻求服务价格适中的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已不容易。在城市新区建成的养老机构却常因位置较偏,生活环境相对陌生,社会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老年人觉得与自己居家生活条件相差甚远,不愿入住养老机构养老。随着房价上升,住房成为不少家庭的重要资产,拥有私人住宅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住宅里居家养老。

另一方面,多年的社会生活也对居家养老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大多数市民居住的城市社区相对固定,形成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融洽关系。若因养老目的入住养老机构,放弃原有生活圈子,绝大部分老年人难以改变。

1.2 社区居家养老是现实选择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养老,在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也可获得社区提供的照顾、帮助以及各种公众服务。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就是应对家庭规模变小,养老功能弱化的措施,特别是“空巢化”老年人养老更需要依靠社区服务解决家政困难。

相对于单纯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会给老人的家属子女以“搭把手”的帮扶作用,尤其是社区能提供应急救助服务,有助于利用地缘优势缓解家属子女急需。当社区服务能够便利地覆盖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社区居家养老就具有家庭、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故而,社区居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1.3 山地城市社区需要完善养老基础服务设施

受自然条件制约,山地城市地表起伏多变,社区依山就势,道路坡度变化大,不利于步行,老年人通行不便。山地城市多为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城市财力有限,社区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潜力较大。

老年人养老有其选择思路,不是简单地选取养老住所,而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得到一个相对适宜的养老方式。若山地城市社区能够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实用的公共服务,会更加坚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信心。

2 老年人养老行为特点与养老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老年阶段后,老年人在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均发生变化,具有自身的行为特点。

2.1 身体机能逐步下降,保健意识显著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感官功能老化。逐渐出现弯腰弓背现象,身体尺寸变小;运动机能下降,骨骼变脆弱,脚力、握力等肢体力量下降明显;个人机敏反应能力变弱,持久力降低。感觉功能灵敏性缺乏,导致感觉中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反应迟钝,使老年人对光线、色彩、声音、气味的感知能力比普通成年人弱。老年人对环境信息的反应较慢,对刺激性的应变较为迟钝。

老年人对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状态有所了解,尊重其变化的自然规律,看重对身体的保健和对疾病的治疗,养生意识较为强烈。对晒太阳、遛弯等社区范围内的适度体力活动比较热衷,常主动到户外锻炼、快走、呼吸新鲜空气。相应地,老年人住房附近应有足够的外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开展户外运动性活动和静止性智力活动的养生需求。

2.2 心理需求增多,期望社会认可与关爱

在心理特性上,老年人普遍留恋过去,希望得到社会的持续认可。在养老方面,老年人希望继续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居家养老,保持与老友故知的经常联系,与其他社区老年人共乐,继续稳定的生活。退休不久的老年人,处于低龄老年人的阶段,往往还保持着工作节奏的惯性,需要一定时期来适应工作与退休状态的差别。这时若能获得社区居民的积极肯定,会使老年人加速融入社区居家养老生活节奏,获得乐观心理。对于高龄老年人而言,心理的关照作用显著,具有养老舒缓剂的作用。2011年有公益组织得知成都一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需要持续养老照料,便给老人女儿资金帮助,用于雇请保姆等照顾服务。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照,心情较为舒适,对人文精神关怀表示特别感谢。

此外,老年人思维逻辑性和辨别性减弱,面对信息社会的快速变化,需要时间来适应新兴事物,其兴趣点通常只集中于身边的事物。正好适宜于社区居家养老,对周围的社区环境倾注热情,提高自身参与感。

2.3 行为特性突出,养老需求多样

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承载力比较差,对自己周边的小环境品质比较注重。如老年人尽管听闻能力下降,但对噪声环境敏感,休息时需要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故老年人居家卧房应设在比较安静的区域,尽量避免噪音干扰,不宜直接邻近学校、儿童游乐场或主干道周边。

老年人对社区的社交生活较为积极,需要经常与其他人群交流,户外活动亦动亦静,需求多样。老年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应让其感觉到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耄耋。老年人常帮助子女带孩子、照顾家庭,带给社区热闹的人气,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也增强了成就感和存在感。通过组织参与社区活动,使用社区各类设施,成为社区的有声有色的一份子。

据笔者调查发现,相比其他年龄层,老年人对社区设施和场地的需求更大。清早多为晨练的人群,包括早起遛弯的老年人;上午多为带孩子的老年人使用,有时老年人坐着看小孩子东奔西跑;下午常为老年人自己活动时间,如打门球、下棋等;晚上则为各年龄层次社区居民轮流使用,老年人多跳坝坝舞;周末时,上班族也加入到社区活动人群中。在公共使用时,各项活动参与者呈现出较强的领域性,大致划定彼此的活动区域,各尽其乐。

老年人还具有独立自主的行为特性,对自己的居家生活有主见有信心,并需要别人的尊重。许多老年人自己买菜购物、储蓄缴费、种花养草等,对社区的基础设施需求多。因此,应该配套完善市场、邮局、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3 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套,主要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衣食住行对基础设施需求。社区养老基础服务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医疗保健设施、文化活动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完善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社区养老生活的前提,老年人藉此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种生活需求。

3.1 生活服务设施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在社区中健全生活服务设施,为家庭养老提供可以依托利用的公共服务。生活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方便、适宜的保障,确保自身能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的作用。生活服务设施主要有:①日常服务设施,包括社区菜市场、副食店、食品店、小超市和饮食店等;②市场服务设施,包括社区银行、水电气服务站、邮局快递服务等;③家政服务中心,可以开展上门服务,从事家庭保洁、送餐、购物、看护等日常服务;④托老服务点,可以结合老年文体活动场所,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包括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等服务,也可提供餐饮服务,增加老年人选择。

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老人进行自己购物等日常活动。服务设施应具有适当的服务覆盖面,便于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共同利用,提高设施使用率。生活服务设施应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在设计上要以无障碍通行、人性化家居生活措施,来实现老年人日常需求和心理关爱。通过使用服务设施,也从积极生活的角度鼓励老年人作为社会一分子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

3.2 医疗保健设施

不同于社区其他居民,由于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病患增多,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护理等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较大。社区医疗保健设施可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提供诊疗、康复、预防和保健等服务。

针对老年人日常保健和医疗的需求,在社区内建立医疗健康服务所。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所承担着大量日常卫生服务工作,应成为“毛细末梢”型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细致周到地应急救助保障。

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所可利用社区内的公共建筑或物业底层开设,具备基本的卫生服务器械设施,主要解决老年人就近诊疗、打针、理疗等大量日常性和重复性医疗需求。突出服务所功能主题,主要包括全科医生诊室、注射室、小药房、理疗室、急诊室、病案室和垃圾间等,房间不用太多,可不设住院病房。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所应重点掌握、推广和普及心肺复苏等相关现场急救技术,使老年人、社区物业服务人员和广大居民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或互救,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遇到重急病人,紧急预处置后,即刻转诊到高等级医院。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所的医疗垃圾也应设立专门的运送回收路线,避免与生活垃圾混堆,减少二次传染可能。

据调查,通常老年人所患疾病以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为主,不管愿意与否老年人都将与疾病长期共存,保健预防和理疗康复是较为有效方法。因此,应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自我健康鉴别能力,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这正是社区健康医疗所的服务意义所在。

3.3 文化活动设施

3.3.1 社区文体设施

日常锻炼,康乐健身已成为老年人自我保健的重要途径。社区应设置专门的锻炼场所,布置健身器材。如结合社区道路规划,人车分流,设置健身步道,便于老年人日常运动。健身步道可串联起社区内的各个小区,或连接花园绿地与活动场地,便于老年人运动;也应有意识地设置部分相对幽静区域,供老年人独处和休息。社区内的小块活动场地,应保持平整清洁,色彩明快,增强老年人参与运动的吸引力。在活动场地周边、步道端头和街道转角等不同地方,布置休息椅、休息台,既可以让运动的老年人休息缓解疲劳,也可以增加其他老年人围坐交流,聊天观看。从使用者的角度而言,社区锻炼场所是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密切互动的场所,相互间的接触可以带来差异化的行为场景,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对于偏好下棋打牌的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建立棋牌室、茶室等室内服务设施,便于老年人室内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应按干扰程度划分动区和静区。户外运动主要为动区,老年人健身运动,对居家生活干扰较大,应与住宅楼保持适当距离。体能运动量不大的聊天、下棋、弹唱等活动为静区,应位于相对宁静的区域,常为沿住宅楼附近布置花池、林荫道、活动室等形式。动区和静区应通过合理的规定进行约束,避免产生相互干扰,保持社区中住宅区域的安静。

3.3.2 社区公共卫生间

在社区公共区域应设置公共卫生间,如步道的交叉点、动静过渡区域等节点位置,便于老年人在户外活动时如厕。公共卫生间可采取多种形式设置,包括独立厕所、活动厕所,也可结合车库、社区医疗保健所、物业办公区等附属设置。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卫生间标志、导向指示应清晰明显,便于识别,解除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后顾之忧。卫浴设备开关控制应采用便于操作的杠杆式或感应式,采用防滑地面以确保安全。卫生间内也应设安装救助警报装置,报警器按钮位置显著、易于识别,报警拉绳与报警器相连,末端距离地面100mm,用于老年人倒地后拽拉呼救。

3.4 安全保障设施

安全性是山地社区建设的重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应依靠安全保障设施提供可靠的通行保障,并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4.1 步行通行设施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在道路系统设计中,社区内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保证居民活动安全,减少尾气污染,保持社区环境安静。针对老年人行走特点,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社区内道路通道应满足两个轮椅并行的要求,宽度可以适当增加,净宽≥1 800mm。道路可结合健身步道进行设计,坡度平缓,适用于老年人通行,满足对散步的偏好,达到老年人健身、锻炼的目的。在通道或坡道处于高差较为陡峭的地点时,应设实体防护栏杆并加扶手。栏杆高度应防止老年人意外跌落,高度为1 200mm较为适宜。在高差变化的地方和坡道两侧设辅助扶手,扶手高度为850mm,扶手握面为热惰性软质表面,便于老年人一年四季使用。

表1 电梯轿箱无障碍通行要求

3.4.2 视看安全措施

山地城市社区居住人口较多,社区容积率和覆盖率均比较高,对养老的老年人而言环境空间相对局促,因此应对社区内的视觉安全、易识别性和通达性一并考虑。我国社会已进入汽车时代,社区道路两侧常停满了车,加之山地坡度高低变化,影响老年人视看与通行便利。社区主要路口应增加识别特点,用标志性路标、门头和建筑小品来增加可识别性,便于老年人寻找。社区街道的两侧均应保证适当的视线距离,使老年人具有良好的视看效果,也方便外界看清老年人,以确保视力弱、行动慢的老人安全过街。在易于发生事故的地方,如户外道路、出入口、楼梯等位置增强照度,防止老年人因看不清而滑倒。

相对而言,老年人视力衰减较多,对物体细部的辨识能力较弱,需要在走道、转角等光线昏暗处设置长亮照明灯,以增强行走辨识性和安全性。现代建筑环境常采用光面硬质铺装,但却不利于视看的均匀性,易带来安全隐患。为减少表面眩光,在老年人常使用的公共区域地板面层应采用亚光面层。

3.4.3 安全疏散设施

⑴室外坡道是连接高差变化的垂直交通设施,可连接室内外空间、道路和活动场地,能够方便使用轮椅、拐杖的老年人自行独立使用。山地城市中,社区内部高差变化明显,室外坡道应成为老年人养老活动的主要安全通行设施,也可作为应急疏散和救助的便捷通道。

⑵室外台阶应适合老年人行走,台阶高度和宽度适宜,减少老年人体力消耗。据观察统计,台阶的高度以130mm为宜,踏面宽度以300mm为宜。室外台阶也可作为休息石凳使用。

⑶山地城市中,为便于老年人日常通行和应急疏散,应对多层建筑加设电梯。选择合适的电梯类型,立足现有建筑基础架设井道,加装电梯。通常,电梯间新建入户平台,从阳台平层入户,实现无障碍通行。加设的电梯也应具备无障碍通行能力(表1)。

⑷在新建住宅中,也可增加担架电梯。在经济条件允许、面积指标宽裕的情况下,可设置担架电梯,用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不能坐立时通过担架完成垂直方向的交通要求。梯轿厢面积应满足担架车停放要求,适宜居住在高层的老年人使用。担架电梯应按消防电梯标准设置,方便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4 结语

养老既是家庭的义务,也是社会的服务,亦是政府的职责。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形下,应通过在社区构建养老基础设施来实现社会养老。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特点与养老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社区服务,从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实现山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1]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2]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抽查中心.中国报告?民生?20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路丹丹,黄海波.基于老龄化的老年社区医疗服务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35-37.

猜你喜欢

服务设施居家养老
河南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养老生活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淄博: 2020年养老床位数将达5.5万张
养老更无忧了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