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福利绩效:概念、内涵及G20实证

2013-05-21臧漫丹诸大建刘国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5期
关键词:十国集团足迹消耗

臧漫丹 诸大建 刘国平

(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

里约+20会议上通过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强调绿色经济对传统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增加了两个重要维度:第1,绿色经济试图将空气、水、土壤、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计入国家财富预算,强调经济增长要控制在关键自然资本的边界之内;第2,绿色经济试图将“公平”或包容性变成与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率”同等重要的基本理念[1-2]。体现了绿色经济对传统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模式的突破,这意味着需要采用绿色经济新视角度量一个经济体的发达程度,而这个度量工具应该能够包容绿色经济所强调的自然资本边界和具有生态“公平”意义的社会福利两个重要指标。生态福利绩效是包容以上两个重要维度的评价工具。生态福利绩效是福利的价值量和生态资源消耗的实物量比值,一方面,该指标可以反映单位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福利提高程度,另一方面该指标通过社会福利指标体现包含生态意义的“公平”,通过生态足迹指标体现包含规模意义上的自然资本边界,从而该指标体现了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实质。由于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鲜有这方面的探讨,更没有基于生态福利绩效的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的比较研究,本文将做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通过选取表征福利指标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标和表征生态资源消耗指标的人均生态足迹指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公式,开展针对二十国集团(G20)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二十国集团国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历史趋势比较;二是二十国集团国家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脱钩关系分析;三是通过构建二维框架,聚合出二十国集团国家类型,并为不同类型国家指出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战略选择。

1 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和内涵

1.1 研究视角的转换:从生态经济研究框架到生态福利研究框架

绿色经济是对强调生态经济效率传统思维的突破。生态经济效率阶段发生在1980-1990年代,也被称为第二次绿色浪潮,其理论成果是从末端治理进入生产过程,提出了经济增长的绿色化改进,重点是提高资源环境的生产效率。其分析框架是从生态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出发,建立经济(GDP)/生态资源消耗(EF)评价模型,其实质是基于生态资源消耗的经济绩效,即以最小量的生态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的思路,这将思考模式转向如何用一定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经济增长,其提高生态效率观点对比之前的环境主义具有一定进步,但仍然会导致行动上单纯追求GDP增长。

里约+20会议所提出的绿色经济新理念强调经济增长的规模是有限制的,强调经济增长需要关注公平,以强可持续理论代替了弱可持续理论。从绿色经济视角出发,本文重点探讨生态资源消耗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并认为具有绿色经济意义的转型发展其本质是用最小量的生态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实现生态资源消耗与社会福利的脱钩式发展,由此构建了基于生态福利绩效的转型发展分析框架(图1)。

图1 从生态经济分析框架到生态福利分析框架Fig.1 Analysis framework transformed from ecological economy to ecological wellbeing

绿色经济思维强调经济是作为社会发展和福利水平提高的载体,因此只需要适度增长,经济质量高低可以通过生态投入转化为社会福利的效率来判断,或者说,转型发展的经济质量可以通过生态投入与社会福利的脱钩程度来反映,这正是生态福利绩效的本质。

1.2 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

依照绿色经济理论,生态福利绩效是福利的价值量和生态资源消耗的实物量比值,反映单位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福利提高程度。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生态福利绩效能够反映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的相对变化趋势,携带了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大量信息,是考虑社会和生态因素的经济增长相对健康程度的量化指标。生态福利绩效所涉及到的几类指标具备可得性、可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既可以通过总量数据描述相关指标的规模和水平,又可以通过效率类指标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相对健康程度。

生态福利绩效研究目前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Thomas Dietz等[3]利用58个国家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人均GDP与生态福利绩效的关系是U形曲线,其中生态福利绩效被定义为出生时预期寿命与人均生态足迹的比值。国内学者何林等[4]用生态福利指标衡量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利用生态资源的始端输入与社会福利终端输出的关系,发现1990-2009年间陕西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生态福利指数呈现先波动变化再平稳上升后下降的变化。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历了可持续性减弱到可持续性增强再到可持续性减弱的转变,总体趋势仍是可持续性减弱。

1.3 生态福利绩效的内涵

生态福利绩效是建立福利的价值量和生态资源消耗的实物量的比值关系,通过对其进行时序分析可以反映社会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进而反映绿色转型发展的经济质量和能级。这突破了传统追求生态经济效率的弱可持续理论的束缚,构建出基于强可持续理论的生态福利绩效测度工具。

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路径,一方面,在福利不减少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少生态投入来实现,这就带来减物质化转型的思考和行动,另一方面,将社会福利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投入和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摒弃现在单纯GDP主义,通过追求福利最大化带来目标转型的思考和行动。

未来通过构建提高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战略,将绿色转型发展引导到减物质化转型和福利发展转型两个方向,产生用最小量的生态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化社会福利的绿色经济效果,实现生态资源消耗与社会福利的脱钩式发展,提升经济质量和能级,进而使其在更高水平和质量上,推动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实现。

2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2.1 指标构建方法

2.1.1 福利指标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福利指标主要有两大类:主观福利和客观福利。主观福利除了主观性太强之外,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较差。客观福利在目前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测度福利水平的客观福利指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GDP及在其基础上改进的指标ISEW、GPI、GS、SNBI等;第二类为综合福利指数,如人类发展指数HDI;第三类为出生时预期寿命。对于第一类指标,阿瑟·庇古在其所著的《福利经济学》就已经非常全面地阐释了将国民所得用于测量福利的不足,而GDP的一系列改进指标ISEW、GPI、GS、SNBI等也只是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增加和删减一些影响福利的项目,其实质仍然是市场性福利指标。对于第二类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较有代表性。HDI是一个综合指数,通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状况以及收入水平集成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基本内涵,既包括基于国民所得的经济福利,又包括了基于社会选择的非经济福利。这种有限的变量的做法便于计算和分析;此外,从1990年开始,各国历年的HDI都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但不同综合福利指数因想要囊括的影响福利的因素不同,使其因素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出生时预期寿命是单一指标,具有很强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可得性强,各国历年的出生时预期寿命都由世界银行公布,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相比较而言,采用第三类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来测度福利水平较为适宜。出生时预期寿命,即假定出生时的死亡率模式在一生中保持不变,一名新生儿可能生存的年数。影响出生时预期寿命受的因素有遗传和体质因素、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5]。以上四方面的因素最终都要受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态环境影响和改变着遗传基因和体质,同时人类生活、医疗卫生和人口受教育所需的空间资源和产品原材料都要生态资源的投入。因此,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可能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最好的总体指标,常被引用于测算人口福利或生活质量。另外出生时预期寿命较易获得,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布了各国按年序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数据,指标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人类出生时预期寿命越高说明福利水平越高。

2.1.2 生态资源消耗指标

生态资源消耗指标可以采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应用研究的开创者是 Wackernagel和 Rees。1997年Wackernagel等发表了《各国生态足迹》,此项研究包括世界人口80%,涵盖52个国家。此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生态足迹的研究扩展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2000-2010年连续6次发布《生命星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引起了人们强烈反响。

生态足迹指在一个给定年份,人口和活动在使用该年普遍技术和资源管理方法的条件下对生物圈的需求。它以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海域面积来度量人类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占用。与生态足迹概念紧密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生态承载力(biological capacity,biocapacity),它指能够服务于某种特定用途的土地和海域面积,表示用于满足人类对物质消费和废物处置的生物圈能力。在给定年份,生态足迹可以与生态承载力比较[6]。某个地区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生态足迹)超过可得的总供给(生态承载力)的情形称为生态赤字(overshoot)。在全球层次,生态赤字意味着生态资本的存量正在被消耗或废物的库存正在累积[7]。

根据以上分析,最终的生态福利绩效公式可表示为:

EWP代表生态福利绩效(Ecological Wellbeing Performance),LEB代表出生时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ef代表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2.2 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到出生时预期寿命(表征人类发展状况的指标)和人均生态足迹数据。出生时预期寿命可以从世界银行数据库获得。人均生态足迹数据可以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每两年发布一次的《地球生态报告》(2000-2010)中获取。目前从《地球生态报告》可获得的人均生态足迹数据有 1996,1999,2001,2003,2005,2007 共 6个年份数据。

3 计算结果及讨论分析

3.1 二十国集团(G20)简介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联邦、欧盟、澳大利亚、中国、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韩国和土耳其。二十国集团国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包含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

二十国集团在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中所占的权重很大,在政治层面中国、法国、俄罗斯联邦、英国以及美国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经济层面,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总量的90%,贸易额占世界的80%。如果再加上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60%以及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3这两个硬性指标,二十国集团的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可见一斑[8]。

二十国集团中欧盟的成员国一直处在变化中,生态足迹和出生时预期寿命数据按年序没有可比性,且欧盟中的主要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包含在19国中,所以本文研究范围是二十国集团中除欧盟以外的19国。

3.2 二十国集团的生态福利绩效比较

由于《Living Planet Report》的生态足迹数据不是连续的,目前仅有1996,1999,2001,2003,2005,2007 年数据,因此这里只计算出对应年份的生态福利绩效数据[5]。根据生态福利绩效公式(2),二十国集团生态福利绩效如表1所示。

二十国集团平均生态福利绩效2003-2005年呈上升趋势,在2005年后才有所下降。二十国集团中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生态福利绩效处在二十国集团平均值以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福利绩效大多数处在平均值以上。发达国家生态福利绩效较低的原因是过度发展所致的人均生态足迹过大造成的;而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表现出来的后发优势,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不足所致,这些国家目前仍可以用较小的人均生态足迹换得较大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所表征的社会福利的增加。

3.3 二十国集团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分析

二十国集团生态福利绩效增长率、出生时预期寿命增长率、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率如表2所示。从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来看,1996-2007年间19个国家中只有中国、巴西、墨西哥3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福利绩效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中国的下降速度最快,1996-2007年间这3个国家出生时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小于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其余16个国家生态福利绩效均成上升趋势,按照生态福利绩效增长率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是美国(56.77%)、南非 (51.83%)、法国 (50.99%)、阿根廷(49.76%)、英国(31.70%);另外,2000年就进入循环型社会元年的日本(31.12%)排名第6,早在1996年就正式实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的德国(28.55%)排名第9。这16个国家中,除南非外的其余15个国家生态福利绩效上升的原因是出生时预期寿命增加的同时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减少。尽管南非生态福利绩效获得了很大增长,但1996-2007年间南非出生时预期寿命从59岁减少到51岁,其增长的取得是由于出生时预期寿命减少的同时生态足迹减少的速度更快,这种伴随社会福利严重减损的绩效增长并无可取之处。

表1 G20国家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1996-2007)Tab.1 Ecological wellbeing performance trend of G20(1996-2007)

表2 二十国集团绩效增长及其排名Tab.2 Ecological wellbeing performance growth rate and ranking of G20

3.4 二十国集团国家的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

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分为3种状态:其一,如果两者的增长速度都为正,但福利增长率高于生态资源消耗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其二,如果福利稳定增长而生态资源消耗不断减少则为“绝对脱钩”;其三,如果相对于福利增长,生态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更快则为“没有脱钩”。以1996年出生时预期寿命为100计算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以199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0计算人均生态足迹指数,二十国集团中各国的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脱钩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二十国集团国家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Tab.3 Decoupling degree of wellbeing from ecological pressure in G20

分析表明,二十国集团国家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可分为3类:

第1类,绝对脱钩状态的国家有15个,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韩国、土耳其。这些国家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生态资源消耗不断降低,经济质量正在变好。

第2类,相对脱钩状态只有1个国家,南非。南非的福利和生态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都为负,但福利降低速度低于生态资源消耗降低速度,可以纳入广义的“相对脱钩”类型。

第3类,没有脱钩的国家有3个,分别是中国、巴西、墨西哥。数据表明,相对于福利增长,生态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更快。这3个国家的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呈正相关关系,没有出现脱钩特征。也就是说,这3个国家福利增加是以更多的生态资源消耗为代价,经济质量没有明显改善。

4 国家分类聚合及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战略选择

4.1 基于LEB与EWP的国家聚合及分析

二十国集团国家按出生时预期寿命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二维聚合,可以看到19个国家呈现出有规律的3组。第1组低绩效高福利国家有10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德国、英国、韩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除沙特阿拉伯外,这10个国家均为传统发达国家,需要将政策重点放在减物质化上;第2组中绩效中福利国家有6个,分别是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中国、巴西和俄罗斯,这些国家未来政策重点需要同时放在提高福利水平和减物质化上;第3组高绩效低福利的国家有2个,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这一类国家而言,需要把政策重点放在提高福利上,以实现向理想国家转型。但南非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组,在1996-2007年间南非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从59岁减小到51岁,高艾滋病感染率是南非出生时预期寿命偏低的主要原因。未来加强艾滋病的防治提高出生时预期寿命是政策的重点(图2)。

图2 基于出生时预期寿命(LEB)和生态福利绩效(EWP)的二维聚合(2007)Fig.2 Two-dimensional country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b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and ecological wellbeing performance(2007)

4.2 基于ef与EWP的国家聚合及分析

二十国集团国家按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二维聚合,可以看到19个国家仍然呈现有规律的3组。以目前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11]为标准,可以将二十国集团中的19个国家分为3组(图3),远大于1.8全球公顷的国家,接近1.8全球公顷的国家和小于1.8全球公顷的国家。以2007年数据为例。

远大于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的国家有11个,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沙特阿拉伯、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均是发达国家。这11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低生态福利绩效区域。

图3 基于人均生态足迹(ef)和生态福利绩效(EWP)的二维聚合(2007)Fig.3 Two-dimensional country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by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and ecological wellbeing performance

接近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墨西哥、巴西、土耳其、阿根廷、南非、中国,以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主。这6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中生态福利绩效区域。

小于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的国家只有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是发展中国家。这2个国家集中分布在高生态福利绩效区域。

4.3 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战略选择

不同国家实施绿色经济战略的基本原则应该相同,即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源,但人类整体又生活在地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这个原则,未来二十国集团不同国家提高生态福利绩效战略选择应该有所不同。

(1)“高福利-低绩效-高足迹”的发达国家,应保持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减少物质消耗的增长,实行地球承载力范围内的生态足够战略。其绿色经济的要旨是通过存量资本的折旧而不是增量的物质增长,来保持和适当提高其福利水平,以此方式将资源消耗逐渐减少并趋近到1.8全球公顷的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内。

(2)“中福利-中绩效-中足迹”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维持现在较接近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和发达国家人均生态足迹之间水平,实施地球承载力边界内的生态效率战略。不要走发达国家用无限的地球物质消耗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

(3)“低福利-高绩效-低足迹”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2个国家应在可接受的地球自然资本消耗情况下,实现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具有绿色增长优越性,表现为人均生态足迹小于地球人均生态承载力1.8全球公顷,为未来预留了巨大发展空间,使其在发展模式选择和经济结构选择上具有更大自由。

俄罗斯和南非的情况在二十国集团中属于特例。俄罗斯是“低福利-中绩效-高足迹”国家,这与其长期依赖高耗能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俄罗斯的CO2生态足迹占全部生态足迹的61.6%(2007)。未来的重点是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南非是“低福利-中绩效-中足迹”国家,在1996-2007年间南非出生时预期寿命减少了13.56%,同期人均生态足迹减少了43.07%,生态福利绩效增速在二十国集团国家排名第2。尽管如此,但分析表明其绩效增长是在社会福利严重减损情况下取得的,因此这种绩效增长也就失去了应有意义。提高生态福利绩效应以增加社会福利为目的,未来的政策重点应该放在尽快提高福利水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艾滋病感染率等方面。

5 结论

提高生态福利绩效是绿色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认为通过测度生态福利绩效,体现了包含规模、效率和公平意义的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实质。在比较分析各种福利和生态资源消耗度量指标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出生时预期寿命和生态足迹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并对二十国集团1996-2007年间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生态福利绩效处在二十国集团平均值以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平均值以上。1996-2007年间二十国集团的19个国家中生态福利绩效呈下降趋势的只有中国、巴西、墨西哥,其中中国的下降速度最快。通过分析二十国集团国家福利与生态资源消耗脱钩关系,发现其中15个国家属于绝对脱钩状态,1个国家属于相对脱钩状态,3个国家属于没有脱钩状态。

通过构造出二维框架出生时预期寿命与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二维框架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福利绩效,并按“福利-绩效-足迹”特征进行分类,发现二十国集团国家的绝大多数属于三种主要类型,即“高福利-低绩效-高足迹”、“低福利-高绩效-低足迹”和“低福利-高绩效-低足迹”。本文最后指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战略选择。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实证分析过程只选择了二十国集团的数据,未能反映世界各国绩效的全貌,这些都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References)

[1]诸大建.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趋势[EB/OL].文汇报,2012-07-30[2012-11-21].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7/30/content_81.htm.[Zhu Dajian.New Trend of the Green Economy from the Rio+20[EB/OL].Wenhui Daily,2012-07-30[2012-11-21].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7/30/content_81.htm.]

[2]全球三次绿色浪潮[EB/OL].文汇报,2012-07-30[2012-11-21].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7/30/content_81.htm.[The Three Global Green Wave[EB/OL].Wenhui Daily,2012-07-30[2012-11-21].http://whb.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7/30/content_81.htm.]

[3]Dietz T,Rosa E A ,York R .Environmentally Efficient Wellbeing:Is There A Kuznets Curve?[J].Applied Geography,doi:10.1016/j.apgeog.2010.10.011.

[4]何林,陈欣.基于生态福利的陕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6):24-28.[He Lin,Chen Xin.Research on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xi based on Ecological Wellbeing[J].Research on Development.2011,(6):24-28.]

[5]马磊,余振华.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61- 162.[Ma Lei,Yu Zhenhua.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09,(1):161-162.]

[6]Wackernagel M,Rees W 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9,61-79.

[7]Borucke M,Moore D,Cranston G,et al.Accounting for Demand and Supply for the Biosphere's Regenerative Capacity:the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 underlying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EB/OL].Oakland:Globle Footprint Network,2012[2012-11-21].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images/article_uploads/NFA_Method_Paper_2011.pdf

[8]二十国集团举行第六次峰会.胡锦涛“五个坚持”谋共赢[EB/OL].中国新闻网.2011-11-04[2012-11-2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 04/3436556.shtml.[G20 Holding the Sixth Summit Meeting.Hu Jitao‘Five adherence’to Seek A Win-win Situation[EB/OL].www.chinanews.com.2011-11-04[2012-11-2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04/3436556.shtml.]

猜你喜欢

十国集团足迹消耗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成长足迹
红色足迹
图志
足迹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行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医疗保障的实践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