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

2013-05-14姜微

卷宗 2013年1期
关键词:资助创新心理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力度不断增强,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由于高校目前的资助工作不尽合理,资助工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创新思维,探索出一种科学的资助模式,更好地发挥资助政策体系的保障、公平、激励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资助;心理;结构;创新

高校学生资助问题已成为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政府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保障体系。目前,高校中已逐步建立起了包括奖、勤、贷、助、补、免为主体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本文将在对现行高校资助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探索新形式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资助工作研现状

对学生的资助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远远早于我国,理论和实践上也更为系统和完善。在资助模式的研究上,主要有体现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美国混合资助模式,国家免收学生学费并权申请获得贷款保证生活的瑞士模式,国家支付学费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的英国等模式。。国外的研究的目的侧重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帮困体系,即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种资助制度,而较少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问题。

我国学者对于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免费加助学金”资助模式,对高校贫困生主体的研究。研究主要关注贫困大学生产生背景、原因以及这些现象的影响等方面。。主要探讨和分析国家学生贷款的内容、运行方式、呈现出的特点及在助学贷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对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和政策体系的研究。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二、当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正发挥着保障、公平、激励等积极作用。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和资助面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具体操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高校资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难度

在高校的各项奖助学金中, 只有国家奖学金是面向品学兼优的学生, 其他各项资助主要是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所以, 具备贫困生资格就成了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等资助的必备前提之一。在实际认定过程中, 由于利益驱动, 一部分实际上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也申请到了各类奖助学金, 使真正有需要的同学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目前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各高校都有自己界定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实施标准,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家庭收入和消费情况无法准确统计、贫困证明出具相对容易,从而造成学校资助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家庭收入和生活费用支出,更无法掌握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因此很难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也申请资助,最终造成有限的助学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

(二)当前高校资助结构存在的问题

1、以无偿资助为主,资助负面效应明显。当前高校的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无偿资助的数额较多,在资助总额中的比重偏大,不符合资助工作中“助人自助”的导向。

2、限于扶贫性资助,资助效果不容乐观。高校现行资助工作仅限于扶贫性资助,主要目标是解决学生的基本生活困难,对贫困生学习资料和技能培训等发展性的资助需要重视不够,不能有效缩短他们因贫困造成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3、奖励力度偏低,不利于自信心的激发。高校奖学金的评选一般要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贫困生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处于弱势,,不利于贫困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

(三)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都有较大的压力,往往表现为焦虑、敏感、自卑、封闭等特点,他们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也远远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大学所处的大城市相差甚远,与一些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也有较大差距,这会在入学初期使他们感到极度不适,特别是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经济拮据,兴趣爱好狭窄,极易导致贫困学生自卑,以及各种形式的自我意识的偏离。而且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从小成绩优异,成绩优秀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动力,进入大学以后,教育体系开始往综合方向发展,原有的优越感突然消失,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发展,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这些都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都把经济援助作为第一要务,而忽略了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目前看来,这一问题有可能成为后续进行贫困学生帮扶工作的重点问题。

(四)受助群体的诚信意识缺失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目前大部分高校以贫困证明为主要依据,按照资助能力主观设定一定的资助比例,仅对受助学生的总量和资助额度加以限定。许多家庭条件并不贫困甚至是富裕家庭的学生通过开具虚假贫困证明、贿赂、欺骗周围同学等方式来获得各项资助。

2. 助学贷款中的恶意逃贷。助学贷款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手段。在申请助学贷款时,学生往往非常配合,态度积极。但到毕业后进入贷款偿还期时,却经常出现另一种局面:离开学校后不按时偿还利息和本金,甚至有人试图逃避还款。表面上看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收入不稳定、流动性大、与银行和学校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造成的。但追根究底,主要原因还是学生主观还款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缺乏以及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

三、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思考

(一)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现有的单一认定方式已不适合目前发展的形势,因此在认定工作中要创新方法,实行动态的认定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贫困证明的管理力度,对提交贫困证明的学生的家庭和个人经济情况要进行严格审查,杜绝出现类似“人情贫困证明”、“假贫困证明”的现象。其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状况进行区别对待,分级管理,通过制定家庭经济情况综合量化标准来确定贫困生的困难等级。

(二)优化资助结构,做好高校资助工作

1、减少无偿资助,扩大延迟支付型资助。助学贷款为贫困生提供了稳定的学费来源,能够把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从求学期间转移到工作以后,也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学生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

2、积极探索推广“准有偿”资助模式除助学贷款外,贷学金也是延迟支付型资助的有效形式。

3、加强社会资助力度和勤工助学。社会企业或团体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 是对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经济上奖励的一种资助方式。学校院系应多与社会团体建立联系, 争取他们对大学生的资助。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让贫困生树立自力更生的理念,在锻炼能力的同时,获得劳动报酬,补贴学习生活费用开支。

(三)重视心理问题

首先要采取一种多渠道扶贫的方式,在经济援助的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渠道,提供就业信息,让贫困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经济上的负担,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减轻由于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必须做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心态,许多贫困生往往受家庭的影响,养成了不善沟通,独来独往的性格,这就要求在资助过程中多注意了解学生的心态,引导贫困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来。再次要注意发挥贫困学生的心理优势,出身寒门的学子往往意志坚定,不怕吃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品质,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种优势,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一些贫困生的意志品质优良的特点,在一些相关学生工作的安排上向这类学生倾斜,给他们提供一些在学校除学习以外证明自己的机会。

(四)诚信教育、立志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在保障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诚信教育、立志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如国家助学贷款,其实就是一种无担保的低息贷款,但是近年频频出现大学生毕业以后长期欠贷不还的情况,极大的伤害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所以在学生受助过程中,要加强诚信教育,这不单单对于我们的资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培养,社会进步也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戴芸. 优化资助结构,促进高校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2]吴治勇.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研究现状与改革途径[J].,职业时空2011,12

[3]李砚卓.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性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4]李艳艳.高校资助体系分析及改进研究[J]. 当代经济.2011,10

[5]毕鹤霞,沈红.贫困生判定的难点与认定方法探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姜微(1981--),女,,本科,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创新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心理感受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