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磨交响乐

2013-05-14吴垠康

知识窗 2013年5期
关键词:家家石磨弄堂

吴垠康

“酸不溜唧,酸不溜唧……”循环的节律像博林的口技“萝卜剁吧剁吧切”,又像五月杨梅树下怀春少女灿烂无拘的娇嗔,如果不是耳听为实,你一定想不到这是石磨喊出的开工号子。

作为鲁班的杰作之一,石磨在烟火之上转动了两千多年。在我孤陋寡闻的记忆里,北方石磨笨拙厚朴,像剽悍壮实的山东大汉;南方石磨灵秀巧小,如玲珑羸弱的江南女子。蒙着双眼的公驴,在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征途上,昏天黑地地为抵达而前进,这是在影视里偶尔可见的场景。只是,我不生活在北方,更熟悉而亲切的是不便使用畜力的南方石磨。

上下两片扁柱形石块组成的家乡石磨,下片用木闩固定在比板凳更厚实的磨架上,上片伸出的一只不足尺长的木把末端凿一小孔,再将系在梁上的“上”字形推杆插入小孔内,人按顺时针方向推拉推杆,动力经木把传到上片磨石上,石磨就哼着小调上路了。家乡石磨的主要作用是对细粮进行碾粉、打浆等,我很小的时候就会推磨,这并不是因为家里有多少细粮,而是全屋场最灵巧的石磨就架在我家门口的弄堂里。那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弄堂,开磨时,从弄堂进出的人得闪身而过,但越是开磨了,弄堂里人气越旺。推磨的大都是女人,待她添料之际,我就会见缝插针抢过推把。别看大人推磨身子扭动自如,轻松似燕,其实,这磨一开始并不听使唤,如转弯时不可用力往前推,要顺势挪动推把将上片磨石牵过来;又如推反了,磨不吞料子,再怎么使劲都是“瞎子点灯白费油”;还有下料多少要适度,如果料多了,磨会跑得快,出来的既不是粉也不是浆,料子倒像从炼丹炉走了一遭的齐天大圣,毫发无损地又跳出来了;倘下料少,磨空磨容易伤磨齿。所以,大人一般不轻易让小孩推磨,只是磨在我家门口,她们多少要给几分面子。久而久之,我的磨技就有点与年龄不相称了。

因为家乡习俗的缘故,石磨总要挨到端午节前才开始忙碌。端午是传统节日,家家要裹像外婆脚一样尖的粽子,巧赶了麦收时节,岂能不趁机尝个新鲜,所以家乡比别的地方多一样叫“小麦粑”的节日食品。我想,屈原若知道这一折,估计会在皖江多逗留几天吧。香甜的小麦粑作为节日主要馈赠礼品之一,除了亲戚家送些,邻居走得近的都要借此做友谊使者,沟通一下感情。这样节日之后,各家灶台上就堆满了或大或小、或黑或白的麦粑。那做得白的,因麦磨得细,吃起来筋道,黑的则因麸皮多,口感粗糙。

磨了小麦,磨荞麦、磨米粉、磨辣酱,随着农作物的相继收获,要上磨的食物一茬接一茬,等到磨黄豆浆时,就进入了瑞雪飘舞的腊月。这个时候,一年的农活忙到了头,一年的收成都入了仓,哪怕这一年不一定顺,但过了年关,就有了新的盼头,穷也好,富也好,磨豆腐都是家家必做的年事,压豆干、烂腐乳、炸豆条、炒豆渣,人像石磨一样忙得团团转。我家往往是母亲在灶下煮豆浆,父亲在升斗里研冲浆用的熟石膏粉,哥嫂在弄间磨泡涨的黄豆,母亲喊停一下磨时,我几个蹦子跳到灶台,端起热气腾腾的嫩豆腐,三下两下便见底了。母亲说,读书有这么麻利就好了!我做个鬼脸,母亲就又给我盛了一碗,还网开一面添了半勺红糖。由于家家要长时间开磨,屋场里另几架不怎么好使的石磨也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酸不溜唧”、“唧里忽悠”、“狗啼鸭喵”等石磨的个性独唱合成一曲安详的交响乐,为乡村的年味平添了一层喜庆。到了晚上,母亲将石磨的上片取下,压在包裹豆浆的包袱上,方正结实的豆腐干让邻居赞个不停。

现在,我偶尔回乡下转悠,石磨及它的个性独唱已难觅影踪,乡下老人推不动磨,年轻人外出打工推不上磨,再说磨粉、磨浆有现代机械代劳,这石磨真的得下岗休息了。于是,磨架被劈成了柴火,磨石屈就为粪桶的垫脚石,那“酸不溜唧”的鸣唱只能苏醒在甜蜜的梦乡。偌大的乡村,容不下一架石磨,文明在更文明的阳光下,像一块渐融渐消的冰。令人振奋的是,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因石磨既方便家庭食品小加工,又能健身,已成为都市工薪阶层的新宠,一位打工的江西老表发现这一商机后,几年下来,摇身一变为家财万贯的石磨王。世事沧桑,估计这是鲁班始料未及的吧。

猜你喜欢

家家石磨弄堂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弄堂里
弄堂里
家家都有难忘的梗
QK空间上的叠加算子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推磨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