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13-05-09韦晓菡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制度

[摘 要] 文章对如何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作概述,接着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障碍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制度

[作者简介] 韦晓菡,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1-0006-0003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传统产业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工业中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造成了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在中国科学院《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专家对59个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而中国位于资源绩效差的国家之列,中国对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这五种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这说明中国没有摆脱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为特点的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弄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有哪些障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决定经济增长的各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提示可以把经济增长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特征:一是其目标是追求高速度,效益是依附于速度的;二是从增长源泉来讲,粗放型经济增长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和扩大规模来支撑其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三是从增长形态来讲,粗放型经济增长往往表现为水平扩张为主的形态,各产业部门均扩大其生产规模,造成严重的结构扭曲问题;四是从增长结果来讲,粗放型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不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五是从增长的轨迹来讲,粗放型经济增长不连续、波动大;六是从增长的代价来讲,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 坏[1](P63~64)。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特征:一是其目标是经济的高效益,速度蕴涵于效益之中;二是从增长源泉来讲,集约型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来实现的;三是从增长形态来讲,集约型经济增长往往表现为重点扩张为主的形态,产业部门之间呈现非均衡发展,一些高增长部门的扩张是以另一些低增长部门的收缩为前提的;四是从增长结果来讲,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低投入、低消耗来实现的,经济效益反映了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关系;五是从增长的轨迹来讲,集约型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稳定性和协调性;六从经济增长的代价来讲,集约型经济增长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存在的障碍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关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马克思是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出发来分析的。马克思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从事生产资料的生产,第Ⅱ部类从事消费资料的生产。这种划分产业结构的方法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特别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是两大部类内部的均衡,包括Ⅰ(c+△c)+Ⅰ(v+△v)+Ⅰm/x=gⅠ, Ⅱ(c+△c)+Ⅱ(v+△v)+Ⅱm/x=gⅡ;二是两大部类之间的均衡Ⅰ(v+△v+m/x)= Ⅱ(c+△c)。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表现在社会中出现低消费水平下的地区性过剩,同时生产过程中存在低配置下的高成本和低效益;其次是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过低,第二产业比重高但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虽然发展快,但由于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发展滞后,因此其发展水平和内部结构难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是在各类产业内部,企业组织规模“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问题突出,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并且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档产品多,多数行业中一般产品相对过剩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的现象并存[2];最后,各地区产业结构间雷同情况较多,从而造成了行业布点失控、重复生产与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降低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与结构效益。

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均衡问题,并且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因此虽然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但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均衡和供求总量内部构成比例的均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和基础。

(二)当前机制中存在着诸多体制障碍

马克思认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会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此,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制度可能是正影响因素,也可能是负影响因素。

而我国当前的机制中存在着以下障碍:

首先是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不合理。政府对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控制,是我国非再生资源的开采和消费偏离最优路线的重要原因,这也直接造成了很多生产要素市场根本没有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存在,而有些生产要素市场虽然存在,但价格不合理[3]。比如自然资源的价格偏低就造成利用资源的“外部性”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必然导致资源型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缺乏压力和动力。另外,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还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最后,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造成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体现,使资源开采者普遍过度开采和破坏性开采,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了环境污染。

其次是现行的财税体制不合理。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再加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另外,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传统重工业。

再次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一些能源、资源实行政策性补贴,但对能源、资源的税费却偏低,比如我国矿产资源现行补偿费平均税率为1.18%,而国外的该项费率一般为2%到8%。另外,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税率为1%,更是远远低于国外水平,我国资源税税额长期偏低和税负持续下降的状况,已无法有效发挥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功能,也难以促进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了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政府职能越位,政府手中仍掌握着重要资源配置的权力,但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才是最有效率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往往会使资源无法落到能有效使用它的微观经济主体手上,而且容易引起腐败寻租行为,结果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使用的浪费;另一方面是政府职能缺位,我国的教育与医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制也不够完善,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4]。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大力发展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第一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因为它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方面应对该建设予以支持,并通过税收优惠和建立“政策引导、企业自主、金融支持、各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制为该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运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系统,并且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精细化工、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应用软件产品、石油化工产品、石油深加工产品、生物制药及系列产品,通过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推进传统工业现代化[5]。

其次,把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一是在制定宏观政策和结构政策时,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地位;二是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性服务业的改革,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三是加快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四是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将促使国内服务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五是加强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的建设和完善,重点要扩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另外我国第三产业一直以来侧重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必须加强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

总而言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快第二产业的转型,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和发展质量,在总体上推动产业纵向发展与升级,形成以高度社会化、商品现代化为主,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加快促进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进行全方位的体制改革

首先,改革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让市场决定资源价格,使资源价格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五大资源领域的价格改革:一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二是要积极推进电价改革;三是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四是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五是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其次,改革财税制度。第一要设立和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制度,包括:一是调整和完善资源税,普遍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矿产资源税率或补偿费率;二是实施燃油税,这样可以提高对汽油等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取消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四是稳步推进物业税,这样可以控制对房产的过度需求,防止房地产业泡沫的出现;五是对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节能和节材产品生产和使用、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行为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6]。第二要促使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向以所得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转变。因为,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具有征收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高的特点,更适合经济增长的需要。最后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

最后要转变政府职能。第一要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制政府转变,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第二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直接干预,切实保障市场主体的产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第三是政府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及时提供公共物品,大力完善医疗、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谢琦.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

[3]权超.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与对策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4]李炳炎,唐思航.进一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问题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刘云.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6]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05,(11).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制度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夏朝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某些单位的制度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