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瑶女性腰带制作工艺调查及文化思考

2013-05-08杨小明

纺织科技进展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纱经线腰带

徐 昕,吕 洁,杨小明

(1.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2.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8;3.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红瑶是瑶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一支,自称尤伦(ju lian)或尤诺(ju nuo)[1],意为瑶人。红瑶因女性着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泅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迄今已有1 900多年的历史[2],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红瑶服饰采用蜡染、挑花、织锦等工艺手法来装饰美化,在构筑了瑶族传统文化一个绚丽表征的同时也体现了瑶族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红瑶女性的腰带长3m,宽6.6cm左右,朴实平纹,腰带两端有彩色吊穗。它采用简单腰织机织作,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1 腰带的生活实效

在红瑶女性服饰中,腰带适应着装的需要,同时又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见图1、图2)。

1.1 着装需要

因红瑶女上衣为交领左衽无扣,且上衣的布料厚实,单靠围裙系带的张力无法束紧,腰带应运而生。为了增加舒适性,带宽约6.6cm。腰带的固定束紧,方便人们行动。

1.2 装饰美化

腰带主要为大红或玫红色,既与上衣的红色相对应,又是视觉过渡的桥梁。把艳丽的上装和朴素的黑色围裙连接了起来,起到色彩中和的作用。

腰带无花纹只是平直纹路,与图案丰富的上衣相比,不会喧宾夺主,形成视觉上的层次感,使人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上装。同时,女性服饰都是直身,通过腰带的使用,勾勒出女性的曲线,女性在行走时腰带的花须会随裙飘动,袅婷飘逸,有动态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图1 穿织衣扎腰带的少女

图2 穿绣衣扎腰带的阿妈

2 腰带的手工制作工艺

红瑶女性腰带以色线为经,黑线为纬。过去红瑶服饰的主要原料为桑蚕丝。当时的红瑶几乎家家采桑养蚕,蚕茧抽丝成了他们自制花衣、饰衫、织带的生产原料[3]。从汉代至今,红瑶所居住的桑江沿岸种满桑树,桑江也因此得名。

图3 大众的款式

图4 年长者的腰带

2007年和2012年,在龙胜和平乡进行多次红瑶服饰田野考察,发现现在的经纬线均是妇女们在市场上购买的蚕丝线。如今的价格一匝40元左右。腰带为朴实的平纹组织,织得好的经密为70根/cm,纬密19根/cm。若要织得紧密,吊穗精致,还是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和熟练的技术(见图3、图4)。制作过程如下。

2.1 腰带主体织作

2.1.1布经

经线在相距4.5m的木棍上绕成环形。首先是布红色主线,先将它在始端木棍上打死结,结前留一个环以作后续固定用(见图5)。一般腰带宽约6.6cm,织者根据线的粗细来决定根数,一般为240根左右。将其分成4组,在每组中间配色(见图6)。

其次是配色线,最常见的为绿白两色(见图7)。绿线接上红线的末端,穿插于红线6个空档处,规律为1,6,1,6,1。然后配白线为1,2,1(见图8)。织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配线的选择及宽窄,一般年长的女性配色喜用蓝和黄,色块也更明显(图3,图4)。

图5 始端布红线

图6 数线分组

图7 配绿线和白线

图8 配线分布

2.1.2 穿综分经

纱线布好后,要进行穿综分经。这样织造完成一次时,经纱进行沉浮交替,可以再次开口,引纬方能继续。红瑶就地取材,用U型竹架和白棉线作为线综。

(1)用白棉线(综线)缠在U型架的A端,留出一段长度的棉线,方便撤出U型架并与尾端打结。

(2)环形经纱中的木棍把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将综线从上层经纱的下方穿过,回到A端逆时针绕到B端,从下层经纱的下方穿过回到B端,顺时针绕到A端,如此反复。就这样一圈一圈缠线于U型架上,每一个圈系一根经线,直到全部经线都已穿入线综(见图9)。

(3)撤去U形架。将白棉线的尾端与初始端在中间打结,多绕几圈后能更好地固定于中间位置。结头处即为“综杆”,它的作用在于可把全部面经或底经提起或放下(见图10),这比用手指一根根提起来要快得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穿综结束后,看到经线自然而然地交叉分层,为引纬做好准备。

图9 穿综图

图10 穿综效果图

2.1.3 固定及绷紧经面

(1)一端系缚在竹棍上,固定于房梁上的绳带(见图11)。另一端直接穿过卷布轴(见图12),然后用上背带(见图13),固定于人腰。卷布轴用竹子所做,中间是空的,两端叉头型,用来捆住背带,绑在织者的腰部。

图11 固定好两端

图12 卷布轴

图13 背带

(2)绷紧经面。靠近身体的这端,引纬插进4根竹棍。同时借助卷布轴,起到绷紧经纱的作用,保证织造顺利完成。另一端缠上导纱棍,它起紧张作用,使经纱平整。织者将经线垂直于导纱棍下,上半截顺时针绕到木棍上(见图14、图15)。

图14~15 穿导纱棍(示意图及操作图)

2.1.4 引纬

(1)用力提起线综的B端。B端下方会形成织口。放入打纬刀,立起固定梭口,梭子引纬,为使织口平整,放平打纬刀,握紧打纬。

在实际操作中,织者会将手提综杆略松开,用打纬刀将B端下方的织口下压,新的织口会在A端清晰呈现方便引纬(见图16)。

(2)用力提起线综A端,经线沉浮交替。A端下方形成新的织口。穿梭引纬。

整个操作过程概括如下:织者正面坐织,面对经纱,腰缠背带,腹前有卷经轴,用力绷紧经纱幅面。通过手提综杆分经循环形成开口(梭口),用梭引纬穿过,纬刀打纬……完成一段以后,织者站立起来,进行送经卷布(见图17)。

图16 提起线综B端,打纬刀将织口下压

图17 织作示意图

2.1.5 剪尾下架

上述过程反复织制达到一定长度后,就可剪开尾端从固定端拿下,余下作为流苏,红瑶腰带的主体已经完成。

2.2 手编腰带花须

腰带的花须,是用经线相互编织而成的带状编织物。它的特色在于通过表里换层的方式而呈现出斑斓色彩。

编作方法为包夹法,主要有90°包夹和45°包夹。90°包夹适用于3根线的连续包夹,最右端的1根与左端连续两根成90°编织。45°跨越包夹适用于4根线,2根同色线为1组。每两组经线都是一沉一浮,浮在表层显色的经线上下分开,以45°角从下沉的经线中穿过,形成两面相同的组织(见图18、图19)。

图18 90°包夹

图19 45°包夹分解图

红瑶腰带花须具体的编作过程如下。

2.2.1引线

用穿着线的针将所需的色线穿过腰带。若直接引针穿线,因为花须的色线比编织腰带的线粗,不容易穿过腰带。由于显色的需要,每4根线中,2组颜色,其一必为黑色。

2.2.2 引线色线固定链接

为了将色线连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的颜色单元,依次将色线90°包夹。在显色(包括彩色和黑色)之前编织(见图20)。

2.2.3 引线显色

采用45°包夹。首先显示的是彩色,上浮的经线为色线,接着要显示的为黑色,浮沉交替,黑色上浮(见图21)。

图20 色线的相互连接

图21 显示彩色和黑色

如此反复,剩余的作为流苏,腰带花须就这样编织成功。

2.3 腰带制作的文化思考

腰带作为一种民族符号在文化旅游背景中,已成为一种经济资源。织做腰带,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当地人愿意织,同时定价不高,一条腰带售价在80~150元之间,与衣裙相比,更能为大众接受。很多游客亲眼见到它的织做工艺,更觉拙朴、悦目。因此,浓郁民族特色的腰带市场需求颇大,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大激发了当地妇女对传统服饰工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从红瑶女性腰带简约的制作工艺中,我们看到将传统工艺简化不失为工艺保护的新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一种经由特定群体的技艺知识发挥和观念信仰主导而创造出的、具有某种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主体手艺知识和观念信仰的积淀传承和手艺行为的实践操作是此类遗产得以可持续性存在的核心要素[4]。在传统工艺中,其技艺是基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灵魂。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织绣是基础,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纹样图案这些来体现,但是没有技艺的基础,一切终归无法实现。

现在的传统工艺保护,都是强调在政策上宣传教育,经费上资助扶持。集中于对传统工艺本身,如保护其传人,强化其民族集体记忆,数字化记录和开拓商品市场,但是忽略了工艺保护的大众基础。在传媒发达的时代,我们看得多见得多,但是体验的机会少,工艺简化才可为大众接受。简化是指“在洞察本质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5]简化的工艺是通向大众的桥梁。

首先,它培养了大众的兴趣。繁琐复杂高深的工艺,人们心理上畏惧,即使尝试也很难有所成果,久而久之,人们会逐渐疏离淡忘。通过前面的腰带织作分析,可以看出腰带织作的技术步骤很简单,即上下开启织口、左右穿引纬纱、前后打紧纬纱3项主要运动。景区里很多游客对此很都感兴趣,并且乐意自己动手尝试。对于一般游客来说,通过这种方便易学的过程,既了解了编织的基本原理,同时亲身体验了这种古老技艺带来的乐趣。

其次,普及了工艺基础知识。虽然腰带制作步骤简约,但那3项主要运动展示了织造的基本原理。独特的花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编织的特色。对于群众来说,了解了基本原理,才能理解变化和实现创新。正如从未接触过传统纺织的人,可以通过腰带的织作从而理解织锦的繁复变化。

因此借助简化的工艺传播,提升大众兴趣和普及基础知识,在整个社会中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传统工艺的信息符号也通过这些个体广为流传。在传统工艺的推广上,要抛却空和玄,简约或繁复应分对象而言。工艺的弘扬不是要求都能成为工艺大师,而是期望民众有机会了解这种工艺,从而珍视它。对于曾经赋予了少数民族工艺首要生存权的本土世界来说,在继承人方面,不应该局限于血缘的代际传承,而应该扩大视野。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发掘出更多的继承传统工艺的人才。

工艺简化的同时,文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可以深入透彻多途径全方位开展,让大众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要结合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忘文化本源,同时继承创新,体现文化的发展。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发展必将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而生,构成现代新的传统要素,才能凸显民族文化的自我创造精神及其蓬勃的生命力。

3 结论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构成了本民族稳定延续的存在。红瑶服饰在历史变幻中代表了其生生不息的文化身份,既对内部标识,又向外人昭示。服饰工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们能够传达过去生活经验的精髓,而且还在于通过这些有关过去时代的象征符号,把我们带回到它们所属的那个世界——构成普通民众生活的劳作、制造和消费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工艺的良好保护是各界孜孜以求的方向。

通过红瑶女性腰带的制作过程,了解了织做传统,看到少数民族女性利用简单的工具、简洁的过程同样可以制成完美的作品。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传统工艺的保护不能贪大求全,可以将工艺简化,将内涵普及,这不失为保护传统工艺可尝试的一条新路径。

[1] 范宏贵,陈维刚.红瑶历史、语言及其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1):58—61.

[2] 龙胜县民族局编.龙胜红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 王熙兰.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11.

[4] 黄静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应用开发[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3):25.

[5] 卢继芳.简约深美见精神[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8):36.

[6] 美·白馥兰.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8.

猜你喜欢

经纱经线腰带
腰带:你没有注意到的“军中神器”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Crealet:宽幅织物的织造前准备
正则角联锁组织的矩阵模型及其生成算法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
浅谈在喷气织机织造过程中出现勒纱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多彩腰带
一种多层织机经纱张力补偿装置的设计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