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赭红色的迤沙拉

2013-05-08于坪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彝人建筑风格

□ 文/图 于坪

赭红色的迤沙拉

□ 文/图 于坪

岁末年初,挎着摄影器材,我来到了川滇交界的迤沙拉。

啊!湛蓝湛蓝的天幕下,好大一片赭红!位于川滇边的迤沙拉彝人民居的色彩,对我视觉的刺激很直接,对我心灵的刺激也很直接。

急切进村,看个究竟。层层叠叠的赭红墙裙令人仿佛闻到这里土壤的芳香,然这里的青瓦民居的屋顶翘檐,却让我有些不解。

“这岂不是典型的江南乡土民居建筑风格吗,何以称彝人民居?”

爱拍照且健谈的区文联主席打开话匣:“迤沙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

一所百年老宅,居然是体现着“合和聚财”的四合院。其四合五进、高瓴飞檐突出表现了“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徽派建筑风格。可就在这里,我实实在在地看到它是彝人居住的地方。在二楼的回廊,我举目张望,一直拍到手指发酸。

2008年“攀枝花8・30”地震灾害中,迤沙拉村近500余户古民居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村内公共设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灾后重建的迤沙拉既保留了纯朴、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和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也将有效抗震、清洁能源、生态环保、信息科学等现代元素融入其中。

赭红色的迤沙拉,所有的文化客体都传达着中华民族文明历史进程的意义,所有的文化实践都依赖着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意义。两千年来,作为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迤沙拉阅尽古道沧桑,迎送历朝历代名人雅士——司马迁经略云南,诸葛亮五月经此渡泸深入不毛,杨升庵数度往还,石达开经此入川血溅大渡河……这些家喻户晓的传说,与当今俚濮彝人所展现的民族融合、和谐幸福的现代符号一起,正在转化为当地吸引游客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资源。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彝人建筑风格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张美寅摄影作品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美丽的彝人古镇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