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较——以广西为例

2013-05-04严启英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学分办学

严启英

(贺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中国正式创办的时间始于1999年。而在广西,创办该专业始于2004年的省府院校——广西师范学院。随后,其它区域性院校陆续开办该专业。目前,广西区内已有6所院校成功开办了此专业。正值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发之际,笔者以广西为例拟对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宜性与灵活性,为地方培养特色的小学师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1]118。由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与水平均有待提高。为使办学过程更体现科学性与规范性,笔者选取了广西区内开办该专业较早的五所院校,其中,一所是省府院校,另外四所均是区域性院校,分布在广西区内四个独立行政区。选取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中文方向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探寻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与内在规律,以实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一、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性

从所收集到的材料看,虽然各院校开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时间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等也不同,但在制定其培养方案时却体现出了以下的共同性。

(一)培养方案的组成元素相同

五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体现出高层次、高规格、高学术与高素质等特点,且培养方案中所涉及的要素包括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学历与修业年限、隶属学科、相近专业、专业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学分要求及条件、学位授予条件、课程结构和课程计划表、主要课程简介等。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个面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突出专业的自身优势,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培养的先进理念,其培养模式基本属于综合分科式,学制均实行弹性制,均把课程设置作为方案中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办学主体对专业办学具有高屋建瓴的共同风范,预示专业发展的健康性质。

(二)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似

培养目标反映专业办学的预期结果,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通过比对发现,虽然在五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只有三个院校的目标表述完全一致,即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其它两个院校的表述各有侧重,如河池学院的表述为“培养合格、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能从事写作、编辑、文秘、宣传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玉林师范学院的则表述为“培养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能从事小学语文及其它学科双语教学和小学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两学院都不约而同地在培养要求中把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列为首要内容。事实上,五所院校均提出“培养能主动适应地方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小学高素质师资”的共性要求,只是表述时存在表达繁简不同而已。

(三)办学的目标定位相同

五所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或明或暗,但都体现出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小学师资的专业期待,都将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要求毕业生在知识广度、深度与能力强度上都必须达到本科生的要求。既体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又彰显小学教育的“综合性、情意性、全面性”等特色,着眼于培养目前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所需要的全科式或“多面手”的高素质高学历小学师资,均体现了高校办学与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小学教师教育需求的适切性。

(四)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结构相似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目标的达成度。五所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德性方面均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知性方面则有公共知识与专业知识之别,以培养公共素养与专业学养;在专业性上则有必学与选学规定,主要通过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体现,突显了专业素养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在行性方面,都把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保证实践教学课时,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等环节;在科研能力要求上,五所院校均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列为重要内容,迎合了培养“研究型”小学师资的发展趋势。在具体的课程构成中,大体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等五大板块组成,都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统一”课程设置理念,体现出了办学主体对办学运行规律的认识的一致性,为专业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异性

由于区域性院校间存在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价值取向、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制定人才培养根本方向的培养方案也存在着差异。

(一)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不同

五所院校在表述培养目标的内涵时相差不大,但最后的落脚点是存在差异的。如广西师范学院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则有两个,一是培养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二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和优秀管理人才。这一落脚点体现出培养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性。梧州学院与广西师院的相似,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玉林师院的落脚点则定在于“能从事小学主科(语文或数学)及其它学科双语教学和小学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其目标的高要求与强能力分明呈现。但河池学院与贺州学院的表述显然显得宽容多了,其更多的是倾向于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去表述的,即“培养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是从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与素质的角度思考的,没有过多的学科、角色、强度、难度等方面的限制。由此可见,办学主体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规格各执已见。

(二)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不同,学分与课时的关系不等

五所院校虽然都已实行学分制,体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但学生在课程领域的成长记录和履历反映上却存在不同,即在最低学分的毕业要求上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学生在修业年限内至少修满学分数最高的是梧州学院,最低的是广西师院。仅从学分数角度比对,差距在5~21.5之间。但由于各校的学分与课时的标准不同,导致学生实际上的学习履历也不一样。如果换算为具体的学习课时,则差距变为约80~365节。假如以一门课程的学分平均约为2.5个学分,那么课程的门数之差则约为2~8门。差别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表明各院校学生在修业年限实际学习的课程历程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可能导致学生毕业时在知识、能力、学养等方面存在差异。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的不同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组成部分,标志着专业性质与特色,是支撑一个专业的主导框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五院校的主干学科的确定除梧州学院没有单列,即把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合二为一外,其它四所院校均单列,但却仁智各见。由表1可见,在确定主干学科时,主要是在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两个维度上的抉择,广西师院与河池学院稍偏向学科专业角度,与传统的“一专多能”、“学术性”培养要求相吻合,玉林师院与贺州学院则稍偏向教育专业角度,与“多面手”、“师范性”的培养规格较一致。

主要课程是在明确主干学科后才得以确定的,是围绕主干学科开设出来的核心课程。五所院校开设的主要课程,门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表2所示),相差值为2~13门。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汉语等四门是五所院校共同确认的主要课程,其它的课程,出现的概率不等,如河池学院、贺州学院、玉林师院等三所院校都把儿童文学列入主干课程,而教育科研方法、音乐、美术等课程则又被玉林师院、广西师院、梧州学院纳入之。事实上,确定主要课程较多的院校,是把专业课与主要课程等同,是从主要课程相对于通识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程的角度理解而得出的。门数较少的院校,主要是从支撑专业发展的主导课程――基础课程的角度考虑,是从专业课间的地位、作用角度得出的,这是由办学主体对主干课程与主要学科的理解的角度、宽度等不同导致的。

(四)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规格不同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观察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五院校的实践教学虽然都涵盖了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或调查、集体(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五大方面(除玉林师院不开设集体劳动、河池学院不开设社会实践外)的传统课程,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上却存在较多差异。如表3所示,就所开设的课程门数上就存在1—5门之间的差别,学分之差则更显著,差额为3-27学分。这些差异的存在,主要根源在于办学主体对实践教育教学含义的广狭理解、赋予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处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等方面的不同,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之间的差异。

三、制定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建议

无庸讳言,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地方培养合格小学师资的专业,显然既要彰显小学教育具有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等基本特征[2]35,也应体现地方现实需要,符合地方小学教育对师资的现实需求,才能符合人才培养与招聘的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地方性。但随着人才招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跨区域、跨行业招聘的现象已较为普遍。为确保行业的专业性与职前素质培养的公平性,避免同一省份因毕业学校不同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性差异,地方院校在制定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至少应着力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人才方案的指导思想,找准专业办学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应遵循的基本路线,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的确定,应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下,体现“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的共性理念的基础上,还应突显其地方特性。笔者以为,为显示办学的地方特性,其指导思想至少应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服务周边、面向小学、突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小学师资”等内涵。这一构想,清晰地表明“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于为地方小学培养综合素质达到本科学历的合格教师”的办学思路。在正确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正常运转。

(二)确定培养目标,选准目标的落脚点

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层次、质量规格要求与使用方向和使用规范,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笔者以为,作为同属于地方性院校尤其是区域性院校的同一专业,在表述培养目标的内涵时允许各显神通,但应在人才培养的期待上趋于相同或相似,任何过高的期待都与现实小学教育的需求相去甚远。考虑培养目标与小学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受教育者接受能力之间的适切性,权宜的做法应是,就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把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构想为“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复合型小学师资”。这样的定位,已基本反映了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要求,表明未来的小学教师是既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能对小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还能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者与反思者。

(三)准确定位专业主干学科,规范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是开设专业所属的学科学术分类,是开设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关系到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性质。主要课程则是主干学科的具体体现,关系到专业的办学水平与质量,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笔者以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无论采用综合培养还是分科培养,其专业主干学科适宜确定为教育学或小学教育学。其理据正如学者认为的,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3]51。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比中学、大学教师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其首先充任的是教育者的身份,其次才是学科专家、学者的角色。为此,在明确主干学科为教育学或小学教育学的前提条件下,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按照“整体优化的思想,强干削支、整合集约”的原则,应以教育学与心理学为主干,辅以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而组成。具体课程门数应有一定限定,一般确定为8-11门为宜,教育理论类与学科专业类约各半分配。就中文方向而言,可确定为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儿童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等。这种主要课程结构,已基本解决了“如何教”与“教什么”的根本问题。至于其它的学科专业课程、艺体类课程与综合类课程,则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或适当设置为限选课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的有机形成,为未来成为“一专多能”或“多面手”打下厚实基础。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能力,也是培育师范生专业智慧与情意等专业品性的核心环节。作为地方院校开设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应只体现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的共性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本专业的特殊性:基础之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知识系统性、认知渐进性与专业特殊性的理念,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等设计思路。笔者以为,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少应涵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实践三个板块的内容。其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包括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全程性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创新教育实践包括创新性实验、学术成果以及所取得各类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此外,还应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增加其教学课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机会,为缄默知识的获得与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机会与场所。

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接受基本相同的专业培养,建议在最低学分要求上也做较一致的规定。就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而言,一般应保证最低修满170个学分。而学分与学时的关系应保持在17学时/学分为宜。这就避免了各院校在最低学分要求或办学质量上的随意性,体现出地方办学的规范性,对接受专业培养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体现专业学习与就业公平性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地方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就是为当地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师资的基地、摇篮。但其培养方案制订得是否科学、合理,则最终影响师资的质量与规格,也影响专业的办学水平。而广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年轻的发展历程,意味着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才能促使其向健康、规范、高效的轨道持续发展,为地方小学源源不断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师资,发挥师范院校为地方教育服务的正常功能。

[1]李子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严启英.地方区域性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1(8).

[3]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学分办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分美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