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技能竞赛的长效机制

2013-05-03刘志宇

文教资料 2013年34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大赛技能

刘志宇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发展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截止到2011年年底,高职院校共有944所,民办院校差不多有近400所。在高职院校发展相对较好的广东,其正在经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80所高职院校在2013年秋季招生中,其中有5所公办学校没有完成计划招生数,民办学校没有完成计划招生数达到8所。公办学校报到率最高为93.93%,最低为62.55%。民办学校报到率最高为83.18%,最低为36.84%。面对生源高峰的逝去,各高职院校除了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建设外,创建办学特色和走内涵发展被摆在了首位。

各校各系各专业均开设了英语课程,由于覆盖面广,并有一定量的学时做保证,其教学成果常常会作为权衡各校特色乃至比较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成果的捷径显现往往就是类似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大型赛事,为此其被认为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学校声誉的有效途径而得到大力青睐。然而,纵观高职院校对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1.现状分析

语言演讲比赛其实就是人才语言技能展示的过程,人们对它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长时间,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和成效。但是,通过文献资料搜集与检索了解到,曾经从事过这方面工作的往往是母语语言技能展示的研究,研究者是站在本民族语的角度研究的,也就是说,研究者、研究对象、成果评判者均为以某一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研究成果一般也运用于这一母语的人身上。这种研究成果在全球化的今天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跨文化的环境中不假思索地运用,其结果毫无疑问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甚至会令对方困惑不解。

对英语语言演讲的研究在更高层次上有了一些成果,如:以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作为研究平台,许多本科院校从选拔选手,选择指导老师,确定指导内容,制定指导形式,甚至测试指导效果和形成最终的文字影像等。比赛经过多年的运作日臻成熟,围绕比赛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也得到了如火如荼的推广。

但是,大家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技能比赛的研究却涉猎较少,成果发表不多。在现有的文字资料中,只是对比赛模式和过程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探索,或者对备赛中的研究仅仅涉及一些,成果很孤立,缺少整体性和连贯性。有的研究更具学术性特点,在实践中成果的操作性不高。

从广东省内的调查中发现,三A和三B的高职院校备战高职高专的各类英语赛事时,在实践中也没有成熟的方案,没有实证的培养模式,更谈不上有理论成果。各校每当面对大的有关赛事,千篇一律,基本上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在学生中找合适的选手。有的是由任课教师推荐,有的是通过学院临时的比赛决定人选。二是找专人辅导。有的是由任课教师指导,有的是固定教师指导,甚至有的是根据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或者所有教师的时间确定,随意性很大。这样的结果是在语言技能大赛的成绩时好时坏,没有可持续的进步。

各校对语言技能展示的大赛都没有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均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这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2.理论依据

2.1 素质模块

在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中,参赛者应该拥有全方位的素质,重点是展示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2.1.1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参赛者必须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根据情景要求描述某一件事。在内容上,具体丰富,有条理有层次。包含要求描述的所有内容要点,能围绕内容适当发挥,有创意。在准确性上,语音语调清晰而准确自然,语言结构正确,语言得体,合乎语法规范。在流利性上,词汇丰富,句子通顺,文意连贯,表达清楚,语音和语流基本上没有错误,语音语调正确,语流通畅、富有节奏感,充满感情色彩。

2.1.2英语思辨能力。思维能力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核心技能[1],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和综合、抽象、概括、多角度分析为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2]P12。在大赛中必须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选手具有分析、综合、评判、推理和评价等能力。

2.1.3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英语技能竞赛的选手必须具有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因为这是一种思想交流,这种交流来源于个人的丰富文化知识素养[3]。选手还应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选手对文化差异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对异国文化能自觉地体现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应对中英文化差异时体现灵活性,依据对方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交际取得预期效果的能力,并能机智地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交际冲突的能力。

2.2 知识模块

参赛者朗读一篇100~150个英语词的应用性文字,要求语音语调正确,表情恰当。材料为欢迎、答谢、欢送、讲话、告别、日程安排、景点介绍等。

参赛者根据情景的画图、图表、广告等,能就给出的说明或图示进行口头陈述,内容可能涉及进出口份额、市场变化、人口变动、公司生产、销售状况、景点情况等,时间为3分钟。

参赛者参与一对一的即席交谈。话题内容涵盖迎送、日程安排、住宿安排、宴请、陪同购物、旅行、寻医、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合作意向、议价、折扣、佣金、订购、付款方式、交货、投诉、索赔、保险、合同签订、面试、晋升培训、福利待遇等。

2.3 教育思想

2.2.1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人类至少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些智能,但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使得个体的差异在发展的方向、程度和方式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每个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领域,Every Child is a genius。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基础程度比较低,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门课程,都有一项强于他人的技能潜质。他们的英语语言技能也不例外,在听说读写的方面总是有一项能力可待发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优势,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核心专长和独特优势。

2.3.2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B.S.Bloom)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个领域设有目标分类[4]。在理论上克服了认为课程教育的目标就是 “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内容”之类的模糊不清的教学要求。在高职高专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中,要确定学生的点和技能培养,而不是面的学习和掌握,这样使测量更具科学性。

2.3.3“因材施教”理论(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不回避矛盾与讲求实际的真知灼见。高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的前提是承认个性的差异,摸清学生英语技能的水平,了解个体学习的特点,整合优势,采用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通过竞赛发扬其优点。

3.培养模式

高职英语口语技能是如何锻造的呢?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而且该模式必须包括搭建平台、选取内容、建立活动形式和技能评价与考核。

3.1 组建英语技能助学班

该班是由外语系组织,面向全院热爱学习英语的同学的学习小组。助学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并希望他们能够带动更多的同学学英语、用英语,同时也为每一年的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技能比赛培养和选拔选手。

助学班的同学来自全院的各个年级,通过两个步骤选拔:第一步是由各个班级的英语老师推荐本班对英语感兴趣且有一定英语基础和表达能力的同学进行面试,第二步是这些同学在一个集中的时段进行面试,通过英文自我介绍的方式展示自己,由老师初步筛选形成(选拔标准为发音、词汇量、表达能力,舞台表现等)。

3.2 技能提升路径

助学班组成之后的主要活动方式分为集中授课,课外练习、成果展示三种方式。

集中授课持续一个学期,平均两周一次,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巩固,能力拓展,兴趣提升。基础巩固包括纠音、构词法,能力拓展包括行业英语学习方法、商务英语专题、基础会展口译,兴趣提升包括电影配音、英语话剧。集中授课主要由三位老师负责,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同,通过讨论法、展示法、小组活动法、任务教学法,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氛围中提高英语能力。

课外培养的层次由低到高,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在一年级阶段,从广播台念稿或写稿,作为助教班成员分配到各班帮助早读,参与外语角活动,做英语节目主持。第二,在二年级阶段,从课堂带读,担任教师助教、组织和主持活动,参与赛事。

成果展示是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育方式[5],主要有两个部分:汇报演出和学院口语比赛。汇报演出由助学班同学参加,通过话剧和电影配音的形式展示培训的成果,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助学班的同学合作用英语展示自己。相对汇报演出来说,英语口语技能比赛就是一次个人能力的展示,每年两次的学院英语口语技能比赛,既是为技能助学班更新血液,又是为每年参加各级英语口语技能大赛选拔选手,所以比赛的形式和赛制参考省级大赛的标准设置。分为英语专业组和公共组,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比赛内容主要有英语演讲、回答问题、辩论、口译等。

3.3 选用内容

培训材料分为语言基础和专业两部分:基础语言材料主要运用报纸、美文等,内容贴近生活话题。专业知识材料主要运用职业、商务资料等,可以是CD、图片和影像,内容贴近工作话题。

3.4 训练考评

学生参加这个英语口语技能助学班的学习纳入学院平时的课程开设。本课程命名为大学英语口语课,每周两个学时,每学期共三十二学时。课程性质为院公选课,两个学分。授课工作算入教师的学期工作量,一般由两名经过选拔的教师担任。评价渗透真实自然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6]。课程的考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每一个教学内容就是全学期测试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期末考试占有一定比例,采用教考分离,由资深职业背景人士担任考官,考题随机而定。考试采用非试卷考试方式。

4.成绩展示

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和全院各专业的公共英语在过去三年中,通过建立英语语言技能竞赛的长效机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时时在备赛,随时能参赛,参赛必胜,在省级赛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时间 赛事 奖项 人次2011年 第七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广东赛区)英语专业三等奖非英语专业组一等奖各一人2012年 第八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广东赛区)英语专业三等奖非英语专业组三等奖各一人2013年 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广东赛区)英语专业三等奖非英语专业组三等奖各一人

5.结语

英语口语技能竞赛长效机制的建立基于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培养模式,它可以解决在一个群体中实施全面教学时的同时兼顾不同需求的问题,不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在教学上造成抑制一部分学生的渴望或拔高另一部分学生。从初级到参加大赛,这样的梯队建设不仅可以为各级别英语演讲比赛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7],而且该机制的成果在高职院校英语语言大赛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由于学生来自全院各系各专业班级,在时间安排上较难找到一个共同的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由于设备资源有限,学生在平时的展现时没有设备支持,会影响到在真实的语言展示大赛的成绩和效果;由于条件所限,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展示表现没有全部录像录音,资料对比不全,对下一步的效应性研究会有影响;由于学制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一般在一学年内结束,学生在这个模式中培养的效果不能得到最佳的实证。若是上述制约得到解决,则该机制的效应性将会增强。

[1] National educational goals panel National educational goals report Building a nation of learners Volume One the nation report [R].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3.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颜静兰,贾卉.学生演讲和综合能力培养教育探析.语言研究[J],2006(1).

[4]Bloom B.S Engehart M D.Furst E J[et a]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M] New York Longman,1956.

[5]黄娟.目标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6]张惠君.浅谈多元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素教教师[J],2011(8).

[7]嵇志梅.英语演讲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J].疯狂英语(教师版) [J],2011(1).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大赛技能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秣马厉兵强技能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拼技能,享丰收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