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悦读演兵场

2013-04-29文娶

关键词:抒情克隆外婆

文娶

中年级站

“记情”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

记叙文除了记叙、表现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记情。作者在记叙客观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旨在记情的文章。

“记情”通常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基本形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两种情形予以关注,读懂这类文章就不成问题了。下面分别来简单介绍一下:

1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单独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毫不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对所记叙的客观事物的感情。构成直接抒情成分的段落或句子,在记叙文中具有明示写作目的的作用,即使脱离开文章中的记叙成分,读者阅读以后仍然可以完全理解或基本理解它的意思。比如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句子就是文章中的直接抒情成分。作者在记叙林海的壮美之前,先把自己在林海的感受写在开篇之处。读者尽管还没有接触到文章中的记叙成分,却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文字里传达的赞美之情。这就是直接抒情成分的功用所在。

当然,记叙文中的直接抒情成分,并不一定非要出现在文章开篇,也不一定要占用很多的篇幅。比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只是在记叙了老班长的事迹之后,在全文结尾时,才写下了如下的直接抒情的文字:

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永远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一段直接抒情成分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很有分量。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老班长的敬仰与怀念。

2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渗透在记叙或描写的对象之中。

请看《桂林山水》一文中的一段话: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涧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这段间接抒情段落中的点睛之笔。作者借用诗句把对桂林奇景的描绘与赞美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眼前浮现出如诗如画的桂林风光的同时,似乎也听到作者荡舟漓江时,深情地吟诵。

同学们,只要你能在阅读的同时,迅速从文章中捕捉到这样的抒情语句,读懂“旨在记情”的文章,便将成为你的拿手好戏。

能力提升训练

假如我能克隆个妈妈该多好

我的妈妈是个小学教师,我非常爱她,可是她平时的工作太累了,假如我能克隆个妈妈就好了。

克隆的妈妈首先得有一副金嗓子,那样就可以尽情地给学生们讲故事、讲课文、和学生们一起唱歌、背古诗,做游戏,而不必担心嗓子嘶哑了。那妈妈该多么高兴啊!我也高兴,我就不用看妈妈大把大把地吃金嗓子喉宝了,也可以不听妈妈的咳嗽声了。我的妈妈就可以恢复她那柔柔的嗓音了,柔柔地跟我说话,给我唱催眠曲。

克隆的妈妈还应该满腹经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批改作文一蹴而就。黑板报头的艺术字、板报的设计、插图的绘制,克隆的妈妈都能信手拈来。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更是轻松自如。每逢学校有文艺汇演,我的克隆妈妈都能带领她的学生大显身手:弹琴、唱歌、翩翩起舞。那可太棒了!我的妈妈就不用整天忙得团团转了。

克隆的妈妈一定要是个计算机“大虾”,制作个课件要什么效果就能出什么效果,建个网站也是小菜一碟。这样,妈妈就不用整天对着计算机和那些计算机教材,冥思苦想,几个月下来,皱纹添了不少,遇事还总得跟在那个计算机教师的屁股后面请教再请教。

在学校的克隆妈妈、在公共场所的克隆妈妈都是那么温柔可亲,惹人喜爱。克隆的妈妈最好还要有几双隐形的手,一回到家就把那隐形手露出来:有的去洗衣服,有的做饭,有的拖地,有的打水,还有的去整理花木……这样我的妈妈就可以有时间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健康起来了;可以有时间学习英语让自己不再苦恼了;有时间辅导我学数学,我就能在数学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了;有时间辅导我写文章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了。我的妈妈就可以享受自己的爱好:弹弹琴、听听歌、看看书、打打乒乓球、上上网……每天我放学回家,一敲门就可以听到妈妈温柔地回答:是妞儿吗?妈妈来了。(妈妈能分辨出我走路的脚步声和我敲门的声音。)哇,太幸福了!

假如我能克隆个妈妈该有多好啊!我一定要克隆个妈妈!

1 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满腹经纶:A.很有学问 B.很有办法 C.很有主意 D.很有耐心

一蹴而就:A.很容易办成 B.不容易办成 C.不太容易办 D.太不容易办成

2 “我”要克隆妈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我”对克隆妈妈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的克隆妈妈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在文中二、三、四段找出能表明“我”疼爱妈妈的语句(用“——”画出来)。

5 每个孩子都爱幻想,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把你幻想的美好生活也写一写。注意写清产生幻想的原因、想象的细节以及种种好处。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她的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色的小伞。雨珠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发紧,那小伞也左右摇摆不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你在伞里吗?”“在!”

②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________(A感激 B感染 C感化)着我的心。是的,女儿今天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得了两个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的。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每当车子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就与我的脊背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传来——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________(A维持 B维护 C保持)着向往与好奇。记得去年她九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

⑤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省着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以及女儿不菲的学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一些小小的愿望有时都难以实现。记得那一次,她看见街边摆卖切好的西瓜,贴着保鲜膜,就问我:“爸爸,这瓜为什么要贴塑料纸啊?”“保鲜啊。”“那它是不是很鲜啊?”我不接话。“鲜是不是就是好吃的意思啊?”我转过头去,连忙把话题岔开了——我清楚地记得,就因为连嚷了两遍“我想吃西瓜”,女儿曾挨了我一巴掌……

⑥雨没有停,风没有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女儿的小手夹得更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爸,我不累,别夹太紧,会痒痒的。”“你在伞里吗?”“在!”我与女儿的声音都有些异样……

⑦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 但她微笑着 把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说 它没湿 还热着呢

⑧泪水和雨水,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晦)暗( ) (脊)背( ) (刹)那( )

2 请为文中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3 文中第⑧自然段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改为________ 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

4 为文章第⑦自然段中填上缺少的标点,正确的是( )。

A ,,,:“,!”

B——,,:“,?”

C——,,:“,!”

D,,,:“,。”

4 请从文中找出“我”请女儿吃肯德基的原因。(用文中语句回答)

5 文章中“我”回忆了女儿“受我所累”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在伞里吗?”在全文中出现了________次,表现了父亲________,也表现了女儿________。

高年级站

“说理”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

有些文章“旨在记理”,与通常的“记人”文章有着许多关联,但细加分辨,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记人为主的文章,可以用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也可以用几件事来表现。记理为主的文章则往往通过一件事,反映出事件中所包含的道理或哲理。如果说读“旨在记人”的文章,主要是“读”人物的言行表现;那么,读“旨在记理”的文章,则主要是品味这件事的含义。一个事件的含义常常是多方面的,抓住哪一点去品评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作者的角度,进入文章的时间情境中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达成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与作者“共鸣”、“一致”呢?我们可以按照以下五个问题去思考,当你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后,文章也就读懂了。

1 作者为什么给这件事起这样一个题目?

主要是把文章“读懂”。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读懂文章题目,因为题目是作者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紧紧抓住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可以很快掌握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可以迅速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很快进入作者的“头脑”。

2 作者是怎样写这件事的?

主要是把文章“读精”。也就是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像作者作文之初那样,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这篇文章的一个“提纲”。

3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主要是把文章“读深”。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很快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此时我们就要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进而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主要是把文章“读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能力提升训练

留住今天的太阳

小时候,我最爱看太阳落山。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门口,一边做作业,一边望着太阳一步步往山坳里走。心里又着急,又惋惜。

我禁不住向外婆求教:“要是能把太阳留在山尖上,那该多好呀!可我怎样才能留住太阳呢?”

“你每天做完作业时,太阳都下山了。”外婆温和地说,“你今天试试,看能不能赶在太阳下山前做完,要是能的话,我就告诉你留住太阳的办法。”

“做得完,一定做得完!您得说话算话!”我连忙答应。

“好,一言为定。”

我乐极了,回屋便埋头认真做起作业来。当我完成作业抬起头,看见太阳居然离山峰还有一米多远,不禁高兴得跳起来。我忙从屋里把外婆拉出来,指着太阳欢呼着:“快教我,快教我!”

外婆仍是那一脸慈祥的微笑,也指了指那高悬的太阳说:“你这不已经留住太阳了吗?”

听了外婆的话,我眨着眼睛看了她许久,才明白她的话——珍惜时间就是留住太阳的好办法。

1 用“——”画出具体写我做完作业后非常高兴的内容。

2 文章第( )自然段写的是外婆给我提出的要求。

文章第( )自然段写的是我给外婆提出的要求。

我对外婆的要求是( )。

3 在正确答案后面画“√”。

外婆说我已经留住了太阳是因为:

A 太阳还离山峰一米多远。( )

B 我写完作业了。( )

C 我作业写得快了。( )

D 我珍惜时间了。( )

4 明白了外婆的话以后,我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对外婆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成通顺、具体的一段话。

一条腿站立

一个农村家庭,一共有五个孩子,虽然生活清苦,可兄弟五个都考上了大学并顺利毕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们家是以梯队精神来实现目标的:当老大考上大学的时候,老二主动休学一年。当老二考上大学,老大又用做两份家教的报酬供弟弟……就这样,他们兄弟间相互支持,一一完成了学业。

这兄弟五个不只是团结向上、学业优秀。大学毕业后,他们无论在哪个行业、部门工作,个人能力、人品素养都出类拔萃。

记者采访到他们的大哥,如今是当地中学的校长,问道:“你们的父亲施行了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

大哥回忆说:“父亲与大多数农民一样,没受过什么教育,一生老实巴交。唯一不一样的是,我们犯错或打架时,父亲从来不打不骂我们,而用一种简单的惩罚方式——罚我们一条腿站立。”

无论冬夏,只要他们犯错或打架,父亲便会将他们那只悬空的脚脱掉鞋,在脚底涂上白灰,谁想有丝毫取巧,都会在地上留下痕迹。父亲要他们诚恳地反思自己,直到他满意才可以将脚放下来。

起初,他们放下那条酸痛的腿后感觉到,两条腿才可以长久承担重量。尤其是在路障面前,哪怕只需要你一条腿走十步,都比两条腿行万步困难,即使是找一根拐杖做依靠,也永远不可能重获两条腿时的力量。父亲是要他们明白,亲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有多么重要。

他们一条腿站立无数次后,又有了意外的发现:拥有健全的双腿是最好的,但如果自己不幸只有一条腿,只要意志坚强,善于借助拐杖和别人的帮助,仍然可以像有两条腿那样自如生活。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出类拔萃——

报酬——

2 请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他们家”的家庭情况。(提示:可从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家庭精神、家庭教育等方面一一陈述,也可以列表格。)

3 “父亲”认为“一条腿站立”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在“一条腿站立”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对父亲的做法做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当你在兄弟的支持下终于完成了学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一段当时的心理活动。)

目标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作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厨房里,作家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

“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学者说。

作家点点头说:“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进化论》;奥本海默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却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打猎、钓鱼,把时间浪费了,却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说她为了孩子和家务,浪费了时间。然而她不但发现了镭,而且还把孩子教养成了科学家。”

作家大喊:“这些人都是天才!我只是个平凡的人,愚蠢的平凡人!”

“你有权评定你自己是愚蠢的平凡人。但我说,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于思考和研究。他们自以为浪费了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

“但是,我年纪大了。”

“我70岁那年,拟完成一个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研究计划。当时,我向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朋友谈到这个计划,他笑了笑。我知道他为什么笑。在他看来,70岁的老人,时日已不多,还能做些什么?十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如期完成,仍然在实验室里忙着。”学者挺了挺胸,笑了。

“你那位年轻的朋友呢?”作家问。

“不再年轻,已经中年啦!”

“对他来说,这十年,本应是黄金年龄。”( )“相信有很不错的纪录。”

“没有,他也承认过去的十年是空白,真正的空白。”

“为什么?”( )( )“依旧熙熙攘攘,庸庸碌碌地生活。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这一番话,如当头一棒,作家呆了。

心中是否有确定的目标,是伟大与平庸的天壤之别,是聪明与愚蠢的重要分水岭。

1 你对“他们自以为浪费了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大部分内容是作者与学者的对话,这些对话内容没有提示语的居多,请结合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在文中括号里加上恰当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要体现人物的神态或心理。

3 用“——”画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4 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少写50字)

猜你喜欢

抒情克隆外婆
克隆狼
外婆
给外婆的一封信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春 日
外婆
会抒情的灰绿
外婆回来了
简论抒情体
抗BP5-KLH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