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心电图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2013-04-20冯青俐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26期
关键词:病死率心电图血流

冯青俐,朱 平,岳 磊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首选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国际治疗指南推荐要求冠状动脉开通时间在发病90 min内,但目前研究发现要达到这一目标很困难,国内大多数医院(包括3级甲等医院)患者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治疗,其中影响因素很多。过去主要关注院内因素,但最新研究发现院前急救措施也同样重要;但院前心电图(PH-ECG)是否能缩短冠状动脉开通时间,国内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9例急性STEMI患者PH-ECG应用情况及对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持续胸痛>30 min、心电图示≥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1 mV、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明显出血倾向不适合行PCI的患者;伴有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严重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过细无法行PCI及其他原因不能第一时间行PCI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按入选及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行PCI的患者239例,其中男133例,女106例;年龄45~85岁,平均(65.1±6.1)岁。因胸痛求助“120”入院113例,自行来院或他院转来126例,均通过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STEMI,其中下壁梗死97例、前壁梗死76例、广泛前壁梗死41例、正后壁梗死25例。根据是否行PH-ECG检查分为PH-ECG组(116例)和无PH-ECG组(NPH-ECG组,123例)。

1.3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再灌注时间(首次症状发作至冠状动脉开通时间);评估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定义:(1)高血压;(2)高脂血症;(3)2型糖尿病;(4)超重,体质指数>25 kg/m2;(5)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的现象称为危险因素聚集。本研究将危险因素异常≥2项者定义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计算术前和术后即刻罪犯血管(CV)的TIMI血流分级;随访观察两组患者30 d病死率,评估期相关因素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再次发作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1.4TIMI血流分级0级:无灌流,即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前向血流(造影剂)充盈。1级:微灌流,即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但在任一时刻都无通过闭塞段远端血管的前向血流。2级:部分灌流,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3级:完全灌流,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

1.5Killip分级1级:尚无明显心力衰竭;2级: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3级:有急性肺水肿;4级: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 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PH-ECG组患者再灌注时间短于NPH-E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ECG组术后TIMI血流 0~2级、30 d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均低于NPH-E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ECG组替罗非班使用率高于NPH-E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Killip分级分析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以30 d病死率为因变量,以年龄、危险因素聚集、PH-ECG、多支病变、术前TIMI血流 0级及术后TIMI血流0~2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llip 1~4级患者的危险因素聚集、多支病变、术前TIMI血流 0级和术后TIMI血流0~2级;Killip 2~4级患者的危险因素聚集、多支病变、术前TIMI血流 0级和术后TIMI血流 0~2级;Killip 2~3级患者的PH-ECG和术后TIMI血流 0~2级均进入回归方程(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为t值;MACE=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表2 急性STEMI患者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尽管国际治疗指南推荐,对怀疑急性STEMI患者院前检查心电图,但许多资料表明院前12-导联心电图应用严重不足,实际院前检查心电图的比例还是很低[1]。本研究共调查239例患者,其中有48%(116例)的患者进行了PH-ECG检查,这一数据虽明显高于国外报道(约15%)[2],然而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几乎一半的患者是通过急诊“120”接诊,故院前检查心电图的比例较高。

目前一致认为早期血运重建是急性STEMI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有条件的医院最常用的方法是PCI,尽早开通冠状动脉灌注,以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其中PH-ECG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急性STEMI患者从发病开始至急诊室(door-to-balloon)时间可分为4个阶段:(1)症状发作至救护车到达;(2)救护车至医院;(3)到达急诊室做心电图;(4)心电图诊断到再灌注治疗。如行PH-ECG可取消第3阶段时间、缩短第4阶段时间,而且PH-ECG患者一开始不会被送到无PCI的医院,从而不会在转运途中耽误时间。国外研究报道,患者通过急诊室入院,PH-ECG能够缩短door-to-balloon时间约15.4 min,并明显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还发现,PH-ECG能够减少心肌再灌注时间,使术后TIMI血流 0~2级比例明显下降并降低30 d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这是因为如果患者一旦经心电图被确诊急性STEMI,医生可据此立即给予PCI术前准备工作,并通知导管室做好接诊患者准备工作;由于心肌得到及时灌注,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明显下降。另外由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替罗非班的及时应用,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发现PH-ECG组替罗非班使用率高于NPH-ECG组,且患者30 d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Curtis等[5]报道,PH-ECG患者与NPH-ECG患者比较,30 d病死率降低,尤其对于心脏病高危因素患者获益更多,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有研究显示,对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Killp 2~4级),PH-ECG与30 d病死率明显相关;而对于Killp 1级和4级患者PH-ECG与30 d病死率无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无论是否行PH-ECG检查,Killp 1级患者由于症状较轻,所以30 d病死率较低;Killp 4级患者病情严重,所以30 d病死率较高,而统计学则不一定有明显差别[5]。

综上所述,PH-ECG检查能缩短发病至冠状动脉再通时间,降低30 d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对于合并心力衰竭(Killp 2~3级)患者,益处更明显。本次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并未检测PH-ECG检查对于急性STEMI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尚需更多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1Martinoni A,De Servi S,Boschetti E,et al.Importance and limits of pre-hospital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J].Eur J Card Preve Reha,2011,18(3):526-532.

2Diercks DB,Kontos MC,Chen AY,et al.Utilization and impact of prehospital electrocardiogram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data from the NCD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ACTION(Acute Coronary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utcomes Network)Registry[J].J Am Coll Cardiol,2009,53(2):161-166.

3Bradley EH,Nallamothu BK,Herrin J,et al.National efforts to improve door-to-balloon time:results from the Door-to-Balloon Alliance[J].J Am Coll Cardiol,2009,54(25):2423-2429.

4ten Berg JM,van′t Hof AW,Dill T,et al.Effect of early,pre-hospital initiation of high bolus dose tirofiban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hort-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J].J Am Coll Cardiol,2010,55(22):2446-2455.

5Curtis JP,Portnay EL,Wang Y,et al.The pre-hospital electrocardiogram and time to re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2000—2002[J].J Am Coll Cardiol,2006,47(8):1544-1552.

猜你喜欢

病死率心电图血流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4》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