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不同区域病毒性肝炎发病危险性综合评价及原因分析

2013-04-20谭连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26期
关键词:甲肝丙肝乙肝

谭连云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病毒有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丁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5种[1]。基于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目前有大量的学者从发病原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多个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2-6],这些研究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提供了有益信息。

然而,病毒性肝炎区域性分布规律的研究偏少[7],对于各区域发病危险性的综合评价更是缺失。因此,本文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各省、市、自治区的4种病毒性肝炎(甲、乙、丙和戊型)的发病率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对各地区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取各地区病毒性肝炎发病危险性。同时,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对各地区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该研究能有助于为国内病毒性肝炎区域防控提供参考信息。

1 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8],包括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收集主要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发病率。同时,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区域性特点,同时收集了各区域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数据。

1.2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分析方法,分别为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前者主要用于查明各区域病毒性肝炎的分布特点,后者主要用于危险性综合评价及原因分析。

1.2.1对应分析对应分析是用于寻求列联表的行和列之间联系的一种低维图形表示法,其可以从直觉上揭示出同一分类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分类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9]。在对应分析中,列联表的每一行对应(通常是二维)图中的一点,每一列也对应同一图中的一点。本质上,这些点都是列联表的各行各列向一个二维欧式空间的投影,这种投影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各行(或各列)之间的关系。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水质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等[10-12]多个学科领域。

1.2.2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寻找众多变量的公共因素来简化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的一种方法[13]。其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问题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为了更好的解释获得的因子信息,本研究采用的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并结合正交旋转和特征值>1为因子选取标准[14]。因子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污染调查、绩效分析及水质评价等[15-16]领域。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危险性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完成,首先利用因子分析获取因子信息并计算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值,进而根据权重(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因子分析均采用正交旋转并取特征值大于1保留因子。在求取因子的过程中,同时计算了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进而计算出各个样本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因子1得分×42.6+因子2得分×26.5+因子3得分×25.3)/94.4。

2 结果

2.1中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区域分布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肝的发病率最高,为15.6~413.0人/10万人,平均97.7人/10万人;次为丙、甲和戊肝,发病率为11.1、4.50和1.35人/10万人。在区域分布上,甲、乙和丙肝最高发病率均出现在西北地区,其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5、212和22.8人/10万人。其中甲肝发病率以宁夏、西藏、甘肃和青海居前4位,乙肝发病率以青海、甘肃和新疆居前3位,丙肝发病率以新疆和青海为最高。戊肝与前3种病毒性肝炎不同,集中于华东地区,其平均发病率为2.4人/10万人,典型代表地区为江苏(4.22人/10万人)和浙江(3.73人/10万人),详见表1、图1。对各省、市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布数据进行对应分析,共提取了2个维度,总的方差解释率达到77%。对各省、市、自治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现出3个明显趋势:(1)以西藏为代表的甲肝高发趋势;(2)以青海为代表的乙肝高发趋势;(3)以江苏、北京和吉林为代表的丙肝和戊肝高发趋势,详见图2。

2.2病毒性肝炎发病危险性综合评价与原因分析

2.2.1危险性综合评价本次研究共提取了3个公因子,总的方差解释率达到了94.4%。其中因子1的解释率为42.6%,以乙肝和丙肝为代表;因子2和因子3的解释率分别为26.5%和25.3%,分别以甲肝和戊肝为代表,结果表明,在区域分布特征上,乙肝和丙肝具有相似的原因,而与甲肝及戊肝存在很大的区别,详见表2。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在病毒性肝炎的综合发病率方面,位于中国西北的青海、新疆和甘肃位列高发病率前3位,而山东、天津和湖南位于低发病率前3位,详见表1、图3。

2.2.2原因分析本研究涉及的4种病毒性肝炎,其在传播途径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便和口进行传播,乙肝和丙肝则主要通过输血和母婴传播[1]。为查明各省、市、自治区在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上的不同,下文进行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进行讨论:

2.2.2.1相关性分析结果区域卫生技术人总数和医疗支出与甲、乙和丙肝的发病率为负相关,但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仅出现在卫生技术人总数和医疗支出与甲肝之间,可能说明医疗水平的发达程度对于甲肝防控存在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其他三种病毒性肝炎没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乙肝和丙肝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因子分析结果相一致,即乙肝和丙肝可能在发病原因、机制及传播途径上存在一致性,这种推测进一步得到了R型聚类分析(见图4)的支持。与以往认识[1]不同的是,虽然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相同,但在发病率方面,两者没有体现出一致性,说明两者在发病原因和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见表3)。

2.2.2.2聚类分析结果结合病毒性肝炎在中国各省、市的分布特点,同时结合各种病毒性肝炎主要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1]可以发现,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可能是引起西北地区(如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病毒性肝炎(甲、乙和丙肝)高发、高危的主要原因。而相比之下,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好,但依然成为了戊肝的高发区。对于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戊肝与甲、乙和丙肝在发病原因、机制及传播途径上存在明显的不同,这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2)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高密度人口促进了戊肝的传播,因为戊肝发病率最低出现在西藏,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为0.05的可信度,△为0.01的可信度

表1 各省、市、自治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及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和人均医疗支出情况

注:1、2和3为病毒性肝炎高发病率前3位,Ⅰ、Ⅱ和Ⅲ为病毒性肝炎低发病率前3位

图1 中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区域分布

图2 对应分析结果

图3 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

图4 R型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4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的发病率最高,次为丙肝、甲肝和戊肝;4种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区域分布不均一,甲、乙和丙肝地域最高发病率均出现在西北地区,而戊肝则集中于华东的江浙地区;位于西北的青海、新疆和甘肃位列病毒性肝炎高发病率前3位,而山东、天津和湖南位于低发病率前3位;乙肝和丙肝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因子分析结果相一致,即乙肝和丙肝可能在发病原因、机制及传播途径上存在一致性;医疗发达程度可能对甲肝防控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其他3种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效果不明显。

1周伯平,崇雨田.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

2成建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J].西藏医药杂志,2004,25(3):22-24.

3朱翔.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J].苏州医学杂志,1999,22(2):98-100.

4陈晶芙.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治疗[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0):40.

5黄晓华.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疗指南,2012,10(4):104-105.

6汤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2,8(5):47-49.

7兰小琴.中国病毒性肝炎区域分布特征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0):2467-246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423.

9Hirschfeld H.A connection between correlation and contingency[J].Procceding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1935,31(4):520-524.

10王菊,侯洁,杨萌尧,等.对应分析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41-46.

11高东燕,孟婧莹,吴春勇.鄂尔多斯北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对应分析研究[J].人民黄河,2012,34(3):57-59.

12罗盛,马峻岭,陈景武.分组对应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80-282.

13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484.

14Aiuppa A,Bellomo S,Brusca L,et al.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affecting groundwater quality of an active volcano(Mt.Etna,Italy)[J].Applied Geochemistry,2003,18(6):863-882.

15李钦钦,胡维平,邓建才.基于因子分析的太湖湖湾污染物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5.

16伊燕平,卢文喜,辛欣,等.因子分析法在金泉工业园区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1):10-12.

猜你喜欢

甲肝丙肝乙肝
灌云县2001—2018 年出生儿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春季甲肝高发需谨慎
东港市2013—2017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疫苗与丙球 冤家莫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