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2013-04-19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华南地质 2013年4期
关键词:苏门答腊裂谷火山岩

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GAO Xiao-Wei,WU Xiu-Rong,YANG Zhen-Qiang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 430205)

(Wuha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Wuhan 430205,Hubei,China)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

GAO Xiao-Wei,WU Xiu-Rong,YANG Zhen-Qiang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 430205)

(Wuha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Wuhan 430205,Hubei,China)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

岩浆-构造旋回;板块构造背景;苏门答腊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火山岛弧,自古生代以来岩浆活动频繁。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西部,构造上被划分为东苏门答腊地块和西苏门答腊地块。侵入—火山岩岩浆是苏门答腊斑岩型铜、金和热液型锡、铅锌矿床的含矿母岩。因此,研究苏门答腊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本文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目的在于应用岩浆-构造多旋回观点,对本区的板块构造背景作进一步探讨,建立比较完整的岩浆-构造演化史,以便对成矿规律进行总结。

1 苏门答腊地体岩浆演化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1.1 地体划分依据和展布

苏门答腊岛的构造格架是由一系列的微板块组成的构造体系。根据板块构造观点,苏门答腊的微板块演化与马来半岛息息相关。在综合众多的板块构造模式的基础上,Barber等(2005)提出一个古近纪前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地体构造模式(图1)[1]。从图1上可以看出,苏门答腊岛自北东向南西,被划分为东苏门答腊地体、西苏门答腊地体以及沃伊拉推覆体等三个长条状陆块。根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区系、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规律,东苏门答腊地体是属于冈瓦纳体系的暹缅马苏(Sibumasu)地体的南东端延伸部分,而西苏门答腊地体则属于华夏体系,它们的分界线为梅迪亚(中央)苏门答腊构造带(图1)。

图1 苏门答腊的构造陆块图[1]Fig.1 Tectonic terrenes map of Sumatra

1.2 古生代古地理演化和岩浆活动

东苏门答腊地体的石炭纪至二叠纪地层与西苏门答腊地体截然不同,其地层层序是以发育着石炭纪维宪期温带动物和植物群落的阿拉斯(Alas)组灰岩、博霍洛克(Bohorok)组、门图卢(Mentulu)组泥质冰积砾岩和以含早二叠世邦古鲁兰(Pangururan)苔藓虫层为特征的地层,其生物群落面貌可与暹缅马苏地体(西马来半岛和泰国)相联系。

西苏门答腊地体的石炭系关丹组灰岩中则以盛产维宪期的热带动物和植物群落、发育有火山岩和缺少泥质冰积砾岩为特征。其二叠系中含有华夏系动物群。这表明自泥盆纪从冈瓦纳分离出来以后,该地体便成为华夏区系的一部分。由于西苏门答腊地体的二叠系门卡兰组含有华夏区系早二叠世植物群(占碑植物群),Barker(2005)认为,二叠纪时该地体是从华夏体系的印支地块南部的加里曼丹(婆罗洲)运移而来,而在中二叠世时与东苏门答腊发生碰撞、拼合,形成一条NW-SE向分布的长条状陆块(图2)[1]。

图2 暹缅马苏地体在晚二叠世时与印度支那碰撞的古地理图[1]Fig.2 Palaeogeographic map showing collision of Sibumasu block with Indochina in the Late Permian[1]

梅迪亚(中央)苏门答腊构造带是一条NW-SE向的走滑大断裂,出露以透闪石片岩及其共生的关丹组高级变形岩石组成为标志,是东、西苏门答腊地体拼合连接的构造带。在北苏门答腊,该构造带包含有穈棱岩等动力变质岩。

总的来说,西苏门答腊地体的岩浆侵入-火山活动特征与东马来半岛相似,具有强烈的石炭-二叠纪酸性岩浆侵入和基性火山活动,属于华夏体系,而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岩浆侵入-火山活动特征与冈瓦纳体系暹缅马苏地体相似。

1.3 苏门答腊地体中、新生代的古地理演化和岩浆活动

中生代印支期是东、西苏门答腊地体走滑、拼合、碰撞时期,侵入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不发育。

苏门答腊岛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完全受印度洋板块俯冲的控制,侵入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多产于东、西苏门答腊地体交界线附近。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体为小规模的花岗岩体。

喜山期古新世岩浆活动集中在西苏门答腊地体的穆西断裂两侧分布。从地层层序来看,渐新世晚期地层与其下的渐新世早期地层之间有较大的沉积间断和角度不整合,表明始新世晚期苏门答腊大断裂对巴里山脉强烈隆起、火山喷发、沉积作用和古地理演化,都起着巨大影响。

2 岩浆—构造旋回的划分

2.1 划分依据

东、西苏门答腊地体具有截然不同的岩浆-构造活动规律。其岩浆侵入岩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同位素年龄,而火山岩时代主要依据火山岩地层的古生物及共相应的同位素年龄。古生代侵入岩同位素测年主要采用Rb-Sr法,个别为U-Pb同位素年龄,中、新生代侵入岩和火山岩以K-Ar法和40Ar/39Ar同位素年龄法为依据。

2.2 各岩浆-构造旋回的同位素年龄

根据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火山岩地层年代学,苏门答腊岩浆-构造旋回可划分为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表1)。

(1)海西期深成岩—火山岩

东苏门答腊海西期的深成岩同位素年龄的数据来自钻井资料。据基里、伊德里斯和塞提提等地钻井资料,获得了花岗岩的长石Rb-Sr法同位素年龄为335~276 Ma。基里钻井中个别花岗岩的年龄值为427 Ma,可能为中志留世的产物,证明东苏门答腊地体的结晶基底为前海西期古老大陆的一部分。

西苏门答腊地体深成岩-火山岩带的辛卡拉克(翁比林)花岗岩、实武牙花岗岩和锡朱琼花岗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和白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为246~287 Ma,显示为二叠纪至早三叠世侵入体。除泗纶康地区火山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外,其它火山岩地层(如帕菜帕特组、门卡兰组和塔比尔组)没有获得与地层年代一致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但其所产的地层年代(二叠纪),证明西苏门答腊强烈的基性火山活动时间为海西期。

(2)印支期深成岩—火山岩

印支期东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同位素年龄数据比较贫乏,属于含锡S-型花岗岩,其资料主要来自伊德里钻井下的花岗岩的钠长石和白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和贝鲁克钻井下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电气石微粒花岗岩的K-Ar法同位素年龄,与西马来半岛上中央山脉花岗岩省(暹缅马苏地体)的后碰撞S-型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变化范围(247~143 Ma)基本一致。卡尤马邦花岗岩体黑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198Ma和位于双溪伊萨汉以东20km的双溪伊萨汉花岗-片麻岩的白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为193~197 Ma,证明它们皆为印支期侵入岩。

西苏门答腊印支期侵入岩较多,主要岩体有:实武牙花岗岩、苏普(Sumpur)花岗岩、苏利特河闪长岩和花岗岩,锡朱琼花岗岩、麻拉西邦基花岗岩和罗干(Rokan)花岗岩等(图3)。这些侵入岩的时代多数以黑云母K-Ar法和Rb-Sr法、长石Rb-Sr法,少数为角闪石40Ar/39Ar法、角闪石K-Ar法和Rb-Sr法和长石K-Ar法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为依据,其变化范围为183~219Ma。其中,实武牙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与东马来半岛岛弧花岗岩带的性质相似,而锡朱琼花岗岩(247~206 Ma)为碰撞后S-型和含锡花岗岩,与西马来半岛中央山脉花岗岩带的特征相似。泗纶康地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的K-Ar法同位素年龄为248 Ma,为海西-印支期火山岩。

图3 苏门答腊陆块-侵入体图[2]Fig.3 Terrene-intrusion map of Sumatra.

印度尼西亚的印支期板块碰撞后岩浆活动带以含锡S-型花岗岩侵入为特色,发生在廖内群岛、班加岛和勿里洞(锡岛)一带。该带大多数Rb-Sr法等时线和黑云母Rb-Sr法同位素年龄以及白云母、黑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集中于193~226 Ma,属于印支期(T3-J1)。

(3)燕山期深成岩-火山岩

燕山早期(J2-K1)苏门答腊岛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加剧,侵入岩全岩和黑云母K-Ar法同位素年龄为120~180 Ma。东苏门答腊地体的火山岩在燕山早期只见有勿里洞的丹绒锡安图变质玄武岩,其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为181 Ma。

西苏门答腊地体燕山早期侵入体大多数以小规模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酸性岩为主,以及少数辉长岩体(例如瓦伊苏兰,151 Ma);火山岩则以中基性岩(安山岩)为主,见于梅迪亚构造带附近(例如,帕兰基安山岩、泗纶康安山岩、古迈山基性火山岩和伦巴克安山岩等),其K-Ar法同位素年龄为121~143 Ma。该期岩浆活动在构造上与大洋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安第斯型火山弧有关,形成中侏罗-早白垩世(J2-K1)I-型侵入体(例如邦科花岗闪长岩,木阿拉花岗岩等)。沃伊拉火山岩群是该期大陆边缘初始裂谷火山活动的产物。

燕山晚期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比较强,主要集中于中苏门答腊地体的丹绒加当、拉西花岗岩岩基、帕丁岩基等岩体(二长花岗岩、闪长岩和花岗岩)、南苏门答腊的加巴岩体(二长闪长岩,二长辉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苏兰英安闪长岩等,其黑云母、白云母的K-Ar同位素年龄为120~75 Ma。古迈地区和帕莱帕克地区的安山岩也很普遍,全岩K-Ar同位素年龄为101~75 Ma,形成一条NW-SE走向的燕山晚期岩浆-火山弧。

(4)喜山期深成岩-火山岩

喜山期岩浆活动集中在穆西断裂两侧分布,主要的古新世岩体自北西—南东分布有:格莱塞鸟肯(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岩体,米拉务-米科花岗闪长岩岩体、萨马杜阿花岗岩体、锡布本花岗岩体、拉西(石英闪长岩体、黑云母英安岩、辉长岩、花岗岩)岩体、乌菜(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纳岗花岗闪长岩、邦科石英闪长岩体、武吉拉加岩体、贾蒂巴卢微粒花岗岩体等(图4)[3]。在巴里散山,喜山期火山弧的两侧伴生有强烈的中-基性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辉长岩墙和岩流),古新世早期形成了基里姆火山岩地层和中基性岩脉、岩墙。

图4 苏门答腊古新世的火山岩和侵入体分布图[3]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Palaeocene volcanics and plutons in Sumatra[3].1-火山岩;2-侵入体.

中始新世晚期侵入岩只见小规模图波(Tuboh)石英二长岩岩体和锡默卢岛上蛇绿岩套的辉长岩,其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为35.4~40.1 Ma。

晚始新世至渐新世侵入岩仅见有亚逸邦义斯花岗岩(28.2~29.7Ma)。始新统至渐新统兰萨特组中喷出岩(皆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以及丹绒加当橄榄玄粗岩脉的K-Ar法同位素年龄为41.1~45.8 Ma.,表明喜山期火山岩以中-基性岩为主(表1)。

3 各岩浆旋回岩石类型和岩石化学特征

苏门答腊岛岩浆侵入岩以酸性-中性岩为主。酸性岩可划分为I-型和S-型花岗岩,个别为A-型花岗岩。中基性岩见有辉长岩、闪长岩。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了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少数流纹岩,以及含钾的碱性火山岩(橄榄玄粗岩-橄榄安粗岩-富钠粗面玄武岩-橄榄粗安岩-粗面安山岩)等,局部见有变质的蛇绿岩套和细碧岩(据卢布西卡平1:25万区测图幅,0716)[4]。火山岩岩石化学的SiO2值变化于44.73%~84.79%之间,具有双峰式的特征。

古生代岩浆活动以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和基性火山喷发为特征。东、西苏门答腊地体皆有海西期花岗岩侵入,表明苏门答腊岛皆具有前古生代结晶基底。印支期以前苏门答腊的岩浆侵入可明显地划分为I-型和S-型两类花岗岩。

西苏门答腊地体的实武牙花岗岩为海西期以后多期活动的I-型花岗岩复合岩体。麻拉西邦基花岗岩位于苏门答腊大断裂以东,岩石类型为小型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其SiO2值变化于58.00%~77.08%之间,含钾量较高(K2O为1.38%~4.79%)(表2)。西苏门答腊的火山岩皆为玄武岩和安山岩,其SiO2含量变化于47%~62%之间,显示从拉斑玄武岩系列变为钙碱性系列的趋势。在微量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珠网图上表现为正常和富集MORB模式。

表2 印支期旋回的侵入岩化学分析表[4]Table 2 Chemical analyses of intrusion within Indochina cycles

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主要来源于南苏门答腊,但北苏门答腊的麻拉西邦基岩基SiO2含量为62%~68%,其Rb-Sr等时年龄为158 Ma,属于燕山早期的侵入体。I-型花岗岩在Nb/Y-Rb/(Y+Nb)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上均落在火山弧花岗岩的范围内(图5)。

印支期侵入岩分别分布于廖内岛-勿里洞岛含锡花岗岩带和西苏门答腊地体实武牙-苏利特河一带的花岗岩带。前者为S-型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共生带,以富含经济价值极高的锡花岗岩为标志,显示为陆一陆碰撞带花岗岩的特征;后者为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带,没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的痕迹,以板内活动走滑和拼合为特征。

S-型花岗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范围内,相当于马来半岛主要山脉和锡岛(印尼)花岗岩带。其中,双溪伊萨汉的片麻岩和含钾长石、白云母粗晶花岗岩及南苏门答腊的Tiga Pulu,其SiO2值为71.7%~71.47%,与主要山脉和泰国的花岗岩成分相呼应。双溪以东20 km处的武吉卡尤马斑状花岗岩亦属比类。该侵入体位于巴厘散山脉东侧的西朱琼岩是一个很大的岩体(K-Ar法同位素年龄为206~247 Ma),其SiO2值为72.71%,与主要山脉和锡岛的S-型花岗岩成份相似。

东苏门答腊地体哈塔邦花岗岩体为燕山晚期侵入体(Rb-Sr等时代年龄为80 Ma),位于多巴湖之南侧,其(87Sr/86Sr)i比值为0.715。经过与华南不同成因花岗岩的(87Sr/86Sr)i比值[5]对比,笔者认为该花岗岩(87Sr/86Sr)i值较高(0.715),属于S-型花岗岩的(87Sr/86Sr)i值(0.706~0.719)的范围,显示为S-型亲缘关系,可能属于泰国-缅甸边界的白垩-三叠纪“西花岗岩省”的一部分。该岩体具有某些碱性亲缘关系,因为其地球化学判别图上表现为“板内花岗岩”模式,与暹缅马苏地体的“西花岗岩省”完全可以对比。说明其岩浆来源是壳源的,受到幔源物质的混染,具有同熔型花岗岩特征。

燕山早期一些岩体如麻拉西邦基、实武牙等为多期次的酸性复合体,另一些则为超基性至中性侵入岩,此期侵入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SiO2值变化很大,为50.83%~76.71%,岩石类型包括辉长石至二长花岗岩。这种岩石特征与火山弧花岗岩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此期古迈山的萨林组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出现高钛(Ti>1%)的洋壳岩石特征,表明这时大陆边缘裂谷十分发育,其成因与中特提洋壳俯冲有关。

燕山晚期岩浆弧以本塔洛-锡库莱(Sikuleh)-纳塔尔-古迈-加尔巴-塞卡拉姆邦(Sekampang)一线为代表的花岗岩,是向东仰冲于暹缅马苏地体之上的加积地体(沃伊拉地体)受到酸性岩浆强烈侵入的结果。这些岩体皆为I-型花岗岩,侵入于大陆边缘地壳。燕山晚期火山岩以安山岩为主,伴随少量的火山凝灰岩。

喜山早期是强烈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时期,以拉西花岗岩(52~57 Ma)和邦科花岗岩(54 Ma)侵入为代表,属于I-型花岗岩,并以大量玄武岩-安山岩喷发和辉长岩墙为特征(古新统基金姆火山岩组)。该期火山岩出现高钾的(K2O值为2.53%~4.9%)橄榄玄粗岩系列(表3),并以Sr正异常和负Nb异常为特征。其中,喜山期50~46 Ma之间为无火山喷发的间隔时期。

喜山晚期(30~1.6 Ma)侵入岩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和高钾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的岛弧型岩浆类型。

4 岩浆-构造环境探讨

本区侵入岩有酸性岩和基性岩。火山岩包括了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少数为高钾的橄榄玄粗岩系列。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本区岩浆-构造环境及成因作简要的概括。

海西期西苏门答腊地体的花岗岩为黑云母和黑云母—角闪石二长花岗岩,属碰撞后I-型花岗岩带。火山岩为主动大陆边缘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与其它东南亚及古特提构造域中的火山活动环境相似。

见于纳塔尔地区的劳劳多洛克堆晶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46.9%~48.2%,时代为三叠纪,可能属于印支期,在图6中落在弧火山岩的范围内。

根据微量元素的特征判断,印支期麻拉西邦基I-型花岗侵入岩(T3-J1)在FeOt-MgO-Al2O3图解上落在弧火山岩范围内(图6)。印支期基性侵入岩和细碧岩在图6上,也落在火山弧、大陆溢流和扩张中心岛的范围内,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的特点。

燕山早期纳塔尔地区别洛克加当组(J2~K1)细碧岩的SiO2含量为49.92%~56.9%,具有高K2O/Na2O比值,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细碧岩的化学成分完全可以对比(表3),其岩石类型可能为变质的玄武岩,属于大陆边缘裂谷中蛇绿岩套(别洛克加当组)的组成部分[4]。根据该细碧岩在图6中的位置处于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弧火山岩之间判断,其构造环境为大陆火山弧后裂谷盆地。据此,可以肯定纳塔尔地区所见的蛇绿岩套不具备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成因标志,应视为大陆边缘裂谷中的洋壳。

表3 燕山早期-喜山晚期旋回火山岩化学分析结果与已知的细碧岩、橄榄安粗岩对比Table 3 Chemical analyses of volcanics for the Early Yanshan Xishan Cycles comparable to the well-know spilites and absarokites

微量元素Th-Nb-Zr比值是区别大洋和大陆构造环境有效的判别指标。一般来说,Nb/Zr比值低是大洋板块边缘的特征。大洋板块汇聚带以Nb/Zr比值小于0.04和Th/Nb比值大于0.11为标志;而大陆板内则以Nb/Zr比值大于0.04和Th/Nb比值大于0.11为标志[6-9]。本区火山岩的Nb和Th含量很低,绝大多数样品Th/Nb比值>0.11,落在大陆板内和大洋板块汇聚带附近。

根据表3所列的数据所作的构造判别图,可以看出,燕山期沃伊拉群的绝大多数火山岩样品在Th/Zr-Nb/Zr判别图解上(图7),落在大陆板内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板块汇聚边缘火山岛弧的范围内,仅个别样品为大陆板内裂谷。该群少数火山岩样品Th/Zr比值为零,落在大洋板内玄武岩范围内。因此,认为该群多数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以初始裂谷及火山弧为主,而且出现大洋板块N-MORB的构造环境特征。

图7 燕山早期-喜山期旋回火山岩的Th/Zr-Nb/Zr图解[8]Fig.7 Th/Zr-Nb/Zr diagram of volcanics for early Yanshanian-Himalayan cyclesⅠ-大洋板块离散边界MORB(图外),Ⅱ-板块汇聚边缘(Ⅱ1-大洋岛弧,Ⅱ2-陆缘岛弧及陆缘火山弧),Ⅲ-大洋板内,Ⅳ-大陆板内[Ⅳ1-板内裂谷及陆缘裂谷;Ⅳ2-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玄武岩区],Ⅴ-地幔热柱.□:喜山期火山岩;×:燕山早期沃伊拉群(J2-K1)火山岩.

大多数喜山期火山岩样品落在Th/Zr-Nb/Zr图上的板块汇聚边缘的陆缘火山岛弧区范围内,少数样品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玄武岩,还有个别火山岩落在大陆板内裂谷及陆缘裂谷玄武岩区范围内,而缺乏大洋板块N-MORB的构造环境特征,与上述燕山期沃伊拉群构造环境略有不同。由此可见,喜山期火山岩皆为大陆板块汇聚边缘的特征。

喜山期橄榄玄粗岩样品在FeOt-MgO-Al2O3三角图解上都落在洋岛玄武岩与MORB交界线附近、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弧火山岩之间范围内,与美国俄怀明州和西部黄石公园的橄榄玄粗岩在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上所处的位置比较接近(图6),表明喜山期橄榄玄粗岩可能兼有陆缘裂谷和洋岛成因性质。

图6 印支-喜山期旋回深成岩-火山岩FeOt-MgO-Al2O3三角图解Fig.6 FeOt-MgO-Al2O3diagram of pluton-volcano rocks within Indosinian-Himelayan cycles

5 结论

(1)本区侵入岩有酸性岩和中、基性岩。印支期以前的酸性岩可划分为I-型、S-型花岗岩类型。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花岗岩属碰撞后火山岛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主动大陆边缘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

(2)印支期I-型花岗侵入岩属于火山弧型。该期基性侵入岩和细碧岩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的特点。

(3)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由于受印度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其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陆板内裂谷及其相邻的陆缘火山弧的控制,少数火山岩样品具有大洋板内玄武岩的特征。

(4)喜山期火山岩属于大陆边缘裂谷和陆缘火山弧的产物。

[1]Barber A J,Crow M J and De Smet M E M.Tectonic evolution[M].//Barber A J,Crow M J and Milsom J S(eds). Sumatra:Geology,ResourcesandTectonicEvolution.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2005,31:234-259.

[2]Cobbing E J.Grannite[M].//Barker A J,Crow M J and Milson J S(eds).Sumatra:Geology,Resources and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2005,31:54-62.

[3]Crow M J.Tertiary volcanicity[M].//Barker A J,Crow M J and Milson J S(eds).Sumatra:Geology,Resources and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2005,31:98-119.

[4]Rock N M S,Aldiss D T,Aspden J A,Clarke M C G, Djunuddin A,Kartawa W,Miswar S J,Thompson R,dan Whandoyo R.The Geology of the Lubuk Sikaping Quadrangle (0716)Sumatra,scale 1:250 000[R].Ge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Bandung,1983.

[5]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叶俊,华南两个成因系列花岗岩及其成矿特征[J].矿床地质,1982,1(1):1-14.

[6]孙书勤,张成江,黄润秋.板块汇聚边缘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的Th、Nb、Zr判别[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6):593-598.

[7]孙书勤,汪云亮,张成江.玄武岩类岩石大地构造环境的Th、Nb、Zr判别[J].地质论评,2003,49(1):40-47

[8]朱章显,杨振强.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构造环境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7,23(2):1-6.

[9]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火山岩的地层时代及其中、新生代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2,28(2):107-113.

A primary discuss on magma-tectonic cycles and their plate-tectonic setting in Sumatra.

Gao X W,Wu X R and Yang Z Q.

This paper aims mainly to try to subdivide the igneous rocks into 4 magma-tectonic cycles or magma active episodes(Hercynian,Indochina,Yanshanian and Himalayan)since the Late Palaeozoic in Sumatra island,and then to discuss their plate tectonic setting.The result of our research show that,the Hercynian acidic intrusive rock located in Western Sumatra terrene may belong to I-type granite zone of volcanic arc within the post-collision crust and its volcanic rocks belong to andesite-basalt series within continental extend zone(initial rift valley).However,the acidic intrusive rocks located mostly at East Sumatra terrene in the Hercynian are of S-type granites.The intrusive rock types of the Indochina Episode in West Sumatra terrene belonging to I-type granite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volcanic arc granit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ochina post-collision zone within plate(Riau Archipelago-Bangka-Billiton)is showing a strong tin-associated S-type granite zone.The features of rock typ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of pluton-volcano activity since the Yanshanian are controlled by continental extend zone(initial rift valley)and its adjacent volcanic island.The spilites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are formed in continental rift environment.The Himalayan volcanism belongs to continental volcanic arc,in which the absarokites are located at the near boundary between the ocean island basalt and the MORB.

magma-tectonic cycles;plate tectonic setting;Sumatra

P542+.4

:A

1007-3701(20>13)04-259-12

10.3969/j.issn.1007-3701.2013.04.001

2012-12-31;

2013-08-19.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印尼中苏门答腊岛铜金等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科〔2011〕01-71-14).

高小卫(1968—),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E-mail:574006680@qq.com.

猜你喜欢

苏门答腊裂谷火山岩
关于2012年Mw 7.2苏门答腊地震近场动态触发的讨论
接财接福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与肯尼亚裂谷连接导致埃塞俄比亚裂谷停止扩张
中非裂谷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与构造动力学机制
裂谷盆地复杂地温场精细表征方法
寻找“苏门答腊小矮人”
牛东火山岩油藏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苏门答腊海域海啸地震及地壳深部结构
东构造节的伸展和折返:泰国北部裂谷的重力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