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特大城市概念的再解析

2013-04-18祝辉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特大城市人口概念

祝辉

一、问题的提出

房价、堵车、污染,中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多财富和机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生活在中国城市的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作为中国城镇发展标杆的特大城市,在给人们带来更多繁荣与梦想的同时,也引起了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普通百姓的担忧和思考。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发展的底线,开始思考特大城市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一方面,2013年“两会”提出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100万人、500万人、800万人、1000万人、1900万人……大量涌入特大城市的新都市人群正在一次次的突破这些特大城市承载的底线。到底一个城市的容忍度有多大?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跨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规划,而城市的规划又依托于城市概念和功能的界定。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特大城市的概念进行再决定,以便为未来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标杆。

二、特大城市概念的一般解析

1.“特大城市”的字面解析

所谓特大城市的概念在英美等国家并无类似“gigantic city”、“huge city”、“Super city”等完全相对应的专有词汇的表述,只有megacities、metropolis等与特大规模城市相关联的词汇。根据剑桥在线词典 Megacities-averylargecitythathas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0 million people and that is often made of two or more urban areas that have grown so much that they are connected:(一个人口超千万的非常大的城市,并且该类城市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城区组成,城区间因扩展过大而被囊括其中。)根据剑桥在线词典:metropolis-a very large city,often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in a large area or country(一个特别大的城市,该类城市常是一个庞大的区域或国家中最重要的城市。但metropolis同样含有都市带的意思)。通过剑桥字典,我们可以得出:国外主要以人口规模和城市的重要程度来界定特大城市。国内方面,没有专门对应的特大城市的字面解析。往往在城市一词前面加上小、中、大、巨大、特大、超大等较为模糊的限定性的定语,以将城市的规模区别开来。

2.我国学者早期对特大城市概念的解析

在我国学者的早期研究中,并未对特大城市进行明确的界定。王大悟等(1985)曾表示:“特大城市应该是一个有一定边界的人口高度集中的聚集地,该城市应代表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该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金凤德(1985)认为:特大城市是全国或区域的经济中心,工业生产过于集中于特大城市;贾秀嵩(1987)将特大城市排在超级大城市之后,并对我国特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城市病”进行了早期的探讨;郭鸿懋(1988)是这一时期研究中较早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范围进行量化界定的学者,其明确界定:“所研究的特大城市是中国特大城市(人口一百万以上)中人口在五百万以上的三个城市,即上海、北京、天津;”并指出了特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地位和水准方面的重要性。方毓昌(1992)、杨金星(1994)、朱斌认为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李若建认为特大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刘彦随(1995)开始从CBD的角度描述特大城市的特征。阎蓓,曹金喜(1995)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角度描述特大城市的特征,并强调加强特大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陈质枫认为特大城市是现代工业的载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产物,同时特大城市应该位于所在地域或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发达的人才、商业、金融业聚集地,能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发展。

三、新形势下特大城市概念的再解析

上文,我们介绍了特大城市概念的字面解析和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可以看出,无论字面意义,还是一般意义,人口规模对于特大城市特征的初步判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超过70亿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人口城镇化率2011年达到51.27%的新形势下,仅以人口作为特大城市判断依据显然不够。无法令城市研究者从城市的内部把握特大城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无法令城市发展的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上与其他概念的城市区分开来。

基于当今经济、社会、产业、城市结构发展的新形势,本文认为:特大城市应该是在其发展历史中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相比其他城市,无论从人口规模(包括城市常住非农业人口规模、人口增速、人口密度等在内的人口理论概念集合)、经济规模(包括城市经济总量、经济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等在内的经济理论概念集合)和地理空间规模(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开发、资源禀赋等在内的城市地理与规划理论概念集合),还是从区域发展和创新带动力方面都处于其所在国家或区域的前列,在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和规划方面起着重要标杆作用的行政规划城市。

1.新形势下的特大城市基本判断标准

第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标准——新形势下,仅以人口超过100万作为衡量标准显然无法体现特大城市的特征,因此当前形势下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即,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规模应该在1000万人。

图1 2009年全球城市人口排名前二十位的城市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人口大市的人口都已超过1000万人口;最高的东京,其人口已超过3600万人。但是,在世界城市人口大幅增长,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层出不穷的今天,仅以人口总规模作为衡量标准显然不够。因为地域广阔地区的城市(如哈尔滨)和地域狭小地区的城市(如北京),人口超千万无论从城市结构,还是从城市管理难度来看,都不是在一个概念层次上的。而城市人口密度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可对比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对城市结构特征进一步细化,有利于区分不同统计口径下的城市规模,有利于区分知名城市与特大城市,单中心城市与多极城市,聚集型城市与扩散型城市,发展型城市与问题型城市,工业城市与旅游城市等城市概念和种类。

第二是特大城市的城市首位度高。首位度主要是用经济规模指标将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相区分的评判标准。根据杰斐逊(M.Jefferson,1939)的首位度概念,首位城市要比次位城市异乎寻常的大。而这个“大”主要就体现在经济增长力,产业带动力,区域辐射力等经济规模衡量要素上。马歇尔将杰斐逊的首位度指标量化后,认为首位度指数应该大于2.00。

第三是特大城市的“吞吐能力”强。城市的吞吐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对产业和科技的吞吐能力。即城市能够适时的衔接国际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吸纳的完备功能,并能将较为落后的产业及时淘汰,或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完备功能。在特大城市,一、二产业已不是主导功能产业,围绕其的应该是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功能布局。另一方面是城市对人口或人才的吞吐能力。即城市能够根据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趋势,能够及时的培养、吸纳、安置新兴产业链各个端口人才的完备能力,并能将成熟人才向周边辐射的能力。基于此,本文认为特大城市应该是区域发展、产业衔接、科技转化的中转站。因此,特大城市不宜发展房地产等不动产产业。

第四是特大城市的功能完善度。一个城市应该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国际交流等最基本的城市功能,特大城市同样如此。但相比一般城市,特大城市的功能完善度应该更高。特大城市应该是一个完备的 8C(CFD、CRD、CBD、CAD、CC&E、CL&D、CU&T、CC&E)城市中心功能(如下图2):

图2 8C功能辐射模型

▲基于区位分布、功能辐射范围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一座特大城市必须具备一个金融中心(The Central Financial District,简称CFD),以提供整座城市的金融支持。

▲一座特大城市还应有至少两个中央政务区(Centr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简称CAD)CAD1和CAD2。每个政务区按照主、副中心功能不同,所行使的职能不同。

▲并且每个政务区都有一个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一个中央休闲文化区(Central Culture Recreation District,简称 CRD),一个物流配送中心(The Center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简称CL&D),一个大学与技术发展中心(The Center of Universit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简称 CU&T)与 CAD相配套。

▲CBD1、CBD2对主、副中心起到商务支持作用;CRD1、CRD2对主、副中心的人口起到文化休闲作用;CL&D1和CL&D2主要行使城市主、副中心生产和生活物流配送功能;CU&T1和CU&T2因其区位依赖性不强,故设置在主、副中心的边缘地区,主要行使城市的技术孵化、嫁接、研发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功能。

▲一座特大城市还应有一个中央会议和展览中心(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Centre,简称CC&E)。CC&E主要执行城市政治、文化交流和展示,以及贸易、技术、产品等大宗市场交易平台的职能。各主体功能区中间都有包括地铁、城铁、公交等在内的粗壮的城市交通动脉运送人流、物流。

▲在主、副中心周围有若干卫星城(Satellite Town简称ST),ST的职能主要维持城市生产、生活原材料的基本配置,人员的休息,产业和技术对接等辅助、中转总能。ST之间的距离不易过大,以减低交通成本。并且在主、副中心区域卫星城之间有绿化隔离带隔离,以保护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并且在城市各主体功能区,以及城区与卫星城之间能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以供城市未来的发展。

四、特大城市概念的外延

当然,判断特大城市的概念,仅有人口密度、首位度、吸附和吐纳功能、8C模型等标准显然不够。随着特大城市未来不断地发展,其概念外延也应该有一定的拓展

(一)特大城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概念

正如城市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到的,“空间是个时间的切面”。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特大城市皆由中小城镇发展起来。四百年前的美国纽约还只是归属荷兰的一块小殖民地,但是现在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城市。三十年前的中国北京,其城区面积还只限于现在的二环线以内。现在北京的环线已修建到六环,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61万人。

1902年,学者Howard·E认为城市最佳规模人口规模是3万人;到1947年,学者Le Corbiusier认为城市的最佳人口规模为300万人;然而到1980年,学者Krihs认为城市的最佳人口规模为550~650万人。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包容性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城市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因此对于特大城市概念不能局限某一数据或某一项指标,而应该持有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理念去关注特大城市的发展: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出行方式,从而打破了早先地理空间的界限,是城市经济和空间功能发生转型。我们知道,城市,城市,先有城,后有市。城市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将人们聚集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纵深发展,随着虚拟经济、网路交易、SOHO办公(家庭办公)的兴起,人们生产经营活动已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聚集向虚拟世界的“无形”聚集转移。因此,我们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角度来把握特大城市的发展。

其次,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大城市显然不能再以农业、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其发展的标志。而一旦以聚集为特征的农业、制造业退出特大城市,那么特大城市人口聚集的特征是否就会逐渐消退?按照法国地理学家给出的大城市的概念:国家核心区域,国际交往枢纽,人口下限为2500万,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但试想一下,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聚集特征逐渐淡化的特大城市是否还能容纳下2500万人?这2500万人在特大城市中如何生存?这也是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的。

再次,特大城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的城市,传统集约型的、较为封闭的城市不应该成为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向。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曾在阐述世界城市概念时,将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作为划分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准。因此,评价一座城市是否是特大城市,不仅要参考其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同样还要参考其开放程度,以及与世界经济体的联结程度。

(二)应该强调特大城市的区分性概念

虽然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在城市功能和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我们更应该强调特大城市的区分性概念:

首先,从城市发展的问题来看,应将特大城市与落后城市、资源转型城市区分开。因为不同的城市类型,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点不同。特大城市主要问题在于与国际化对接,区域辐射力,以及城市自身发展过程中因体积膨胀出现的城市病等问题。落后城市主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资源转型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城市资源枯竭后未来发展定位和复兴路径的问题。

其次,从城市的发展阶段来看,应将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区分开。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与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从城市的形成阶段和内部结构特性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一、第二产业已不是城市的主导产业,以创新为动力的新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以质占优的知本密集优势是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大多处于工业化或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推动大量人口向特大城市聚集,以量占优的劳动密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的特点。

再次,从城市组成部分看,应将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群、都市圈等概念区分开来。虽然从总量特征上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特大城市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大城市群或都市圈具有一定相似性,具有多中心、多功能、多卫星城的发展趋势。但特大城市在结构组成上更为紧密。都市圈和大城市群在区域结构组成上相对松散。从发展特征看,一般先有特大城市,然后再由地理上相邻的两个以上的特大城市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组成城市群,然后由若干城市群形成都市圈。从而形成“点”(特大城市)——“群”(城市群)——“圈”(大都市圈)的区域格局。第四,从城市发展的方向看,应将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国际化城市等概念区域开。虽然智慧城市、国际城市是每一位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发展的方向,但智慧城市不一定就是特大城市,一座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小城市同样能通过创新实现管理、运营智慧化。但特大城市由于结构庞大,在短时期内反而难以实现全智慧化。同样,某些特大城市由于地缘特征、发展阶段、管理体制的原因并未实现全国际化,比如印度的新德里、俄罗斯的莫斯科等特大城市。而有些国际城市也未必在人口、经济总量特征上属于特大城市,但由于其具备的先天优势而使其在发展国际城市上更具先发优势,比如瑞士的苏黎世、阿联酋的迪拜等。

[1]祝尔娟.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饶会林.现代城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大悟,姚为群,陈烽,等.特大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探索[J].社会科学,1985,(10):5-9.

[5]杨金星,王忠宏.特大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初探[J].南方人口,1994,(3):40-43.

[6]朱斌,曹艾莉,郗小林.试论中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6,(4):2-16.

[7]李若建.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J].人口学刊,1996,(3):17-20+16.

[8]陈质枫.论我国特大城市跨世纪发展的问题、挑战与对策[J].城市,1998,(4):6-8.

猜你喜欢

特大城市人口概念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资源紧约束下特大城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思考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