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误读的“中国在非洲”

2013-04-15程蒙

看世界 2013年8期
关键词:非洲国家

程蒙

事实上,“中国在非洲”在话语认定上一直存在着不准确甚至是恶意歪曲的逻辑,毫无疑问这是裹挟着利益的意识形态上的倾轧。西方国家在探讨“中国在非洲”这一话题时,倾向于选择消极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唯我独尊的一孔之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合理利用国际关系规则,为自身发展寻找平台,在不损害甚至帮助他国共同发展的前提下的国家行为都是值得称道的。

史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声音:最早绕过好望角的可能不是葡萄牙人达·伽马,而是七下西洋的中国人郑和。不过,无论这种说法是否为真实的历史,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那场阵容盛大且影响深远的中国西洋之行中,中国人曾达到过非洲,并对当地展开过友好访问。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曾在书中写道:“达·伽马……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前,有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这句话非常贴切地点出了中国对外交往,尤其是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原则。然而,时过境迁,继郑和下西洋几百年后,当中国再度来到非洲时,却遭到了许多误读。

兄弟交情

2010年,南非,四年一度的FIFA世界杯正如火如荼举行着。抵达南非国际机场的球队中并没能看到中国国家队的身影,但是“中国制造”却在随后64场比赛中大放异彩。小到响彻球场的“呜呜祖拉”,大到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中国英利”,似乎都彰显着“Made in China”在非洲的影响力。然而,足球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去,围绕着中国在非洲的质疑声音却从未绝耳。

事实上,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大会的合法席位以来,关于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舆论就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中国机遇论”和“中国促进发展论”等友好言论,类似于“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等负面言论正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中国在非洲”究竟是什么样?

自郑和之后,中国第二次向非洲递出橄榄枝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彼时新中国政府刚刚成立,外交上的孤立令新政府迫切需要打开新的外交局面,而刚刚从独立浪潮中获得主权的非洲国家无疑是中国最理想的争取对象。而当时最理想也是最直接的援助方式是无偿援助。

茫茫的东非莽原上,从坦桑尼亚的旧都达累斯萨拉姆出发,一条朝西南方向延伸的铁路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路上。铁轨上的列车在横穿坦桑尼亚之后进入到赞比亚,最终一路西去,抵达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

这条全长达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援建非洲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它横跨东非大裂谷,沿途穿过320座桥梁、22条隧道、93个车站,构建出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缩影和一笔无形的外交资产。

在整个坦赞铁路的援建过程中,中方共计派出工程人员5.6万人次,高峰时期中国在场工程人员达到1.5万人。投入的机械物资达到83万吨,无息贷款为9.88亿人民币。铁路完工后,中方将其无偿交付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共同使用,并继续提供无息贷款和技术性支持以协助其运转。截止到1999年,中国共有66位援建人员长眠在这片土地之上。毫无疑问,这种无偿援助是“中国在非洲”的一个光辉典范,也成为那个时代中非关系的一个缩影。

当然,中非之间的友谊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毛泽东在得知这一消息时说:“不要忘记了,是非洲的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只许州官放火?

进入新世纪,中非关系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在非投资的中方企业也超过了2000家,中国正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中非贸易中最常被外界误读的是:中非贸易令非洲国家更加依赖通过出卖原材料而创收外汇,导致非洲国家因此而荒废了农产企业和制造业。

西方政府、公司及媒体对于中国近年来与非洲的经济合作羡慕嫉妒恨,于是关于中国在非洲是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就很快出炉。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在2006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死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口。”

事实上,西方媒体的这种观点也代表了某些西方政府官员的看法。英国时任外交大臣斯特劳2006年2月访问尼日利亚发表一篇演讲,在演讲中,斯特劳将中国与贫困、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一道列为非洲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斯特劳还声称,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情,“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已经做过的”。

然而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众所周知,非洲资源储量丰富,但勘探、开采和加工能力欠缺,需要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而日益强大的中国也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拥有这方面的优势,甚至在工程成本、技术适用性等方面还要更胜一筹,具备与非洲开展合作的条件。因此,中非在资源方面的合作是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是互利互惠的。

2009年,非洲对中国出口额的86%是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而值得比较的是,就在前一年,即2008年,进入到美国市场的石油产品也占美国与非洲贸易的88%。这就说明,事实上中国并没有占据乃至垄断非洲石油市场。而关于非洲制造业结构扭曲的说法,要知道,非洲的主要制造业就是纺织品和服装,这恰恰是Made in China的强项。所以,与其说这是中国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结果,倒不如说是长期以来非洲大陆饱受西方殖民掠夺后留下的后遗症。

反观西方国家,2007年在来自非洲的全部进口中,美国资源产品的比重高达89.7% ,比中国高出27% ,比美国在2000年自非洲进口的比重高出7.2%;巴西的这一比重更是达到92.8%;欧盟国家的资源产品进口比例也达到64.2% ,比6年前提高了10.2%。换言之,欧美国家包括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从非洲进口资源,为什么单单中国从非洲进口资源产品就是“新殖民主义”和“掠夺资源”了呢? 无疑,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盗逻辑。

“中国在非洲”能走多远?

事实上,“中国在非洲”在话语认定上一直存在着不准确甚至是恶意歪曲的逻辑,毫无疑问这是裹挟着利益的意识形态上的倾轧。西方国家在探讨“中国在非洲”这一话题时,倾向于选择消极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唯我独尊的一孔之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合理利用国际关系规则,为自身发展寻找平台,在不损害甚至帮助他国共同发展的前提下的国家行为都是值得称道的。相比于150多年前西方国家在非洲大陆留下的殖民祸根,中国在非洲,事实上是一种先予后取、共同发展的友善行为。

当然,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行动也必须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我们在惊叹中非关系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贸易总量的提升并不代表着中国在非洲的竞争力的提升。随着非洲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从“微笑曲线”底部跃升起来的非洲,无疑会对中国的投资方式提出质疑和新的要求。

中国对于非洲的援助开始于西方国家对非洲不屑一顾之时,在冷战时期西方又再度抛弃了非洲,因此中非关系的渊源得益于这种深远的交情。然而,随着新世纪西方国家重新认识非洲的价值,中国必然面临着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对非投资援建的项目的确让很多非洲国家颇为受益,然而中国企业和移民对非洲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政治局势并不稳定的非洲大陆上,寻找到非洲人最切身的利益点,或许是“中国在非洲”这一命题能够稳固发展的良方。

中国能在非洲走多远,还取决于我们对一些非洲敏感问题的态度。诸如加强中国公司属地化管理,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保护非洲新产业发展,以及长期被诟病的中国制造的质量缺陷。这些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摆在“中国在非洲”这一议题中的新问题。中国依然拥有着与非洲人民深厚的国际感情,也拥有着昔日不曾拥有的强大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经济学人》杂志在2013年的非洲专题里预言,非洲会成为地球的下一片应允之地。而占得先机的中国现在更需要前瞻性的预见。毕竟未雨绸缪,总强过于亡羊补牢。

中国与非洲国家有合作潜力的项目一览表

诊所和制药厂

非洲整体来说缺医少药,霍乱、黄热病、埃博拉、爱滋病、疟疾等比较流行,医药市场巨大,中医药基本为空白。因此在非洲开办诊所,兼做中成药生意,是很好的选择。

中医药在非洲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国在非洲的医疗队深受非洲人民欢迎。埃及总统、莫桑比克总统、南非总统都曾经用过中国保健医生,中国的科泰新等药品已经风靡非洲。

诊所需要大量的制药厂支撑,因此诊所将催生大量的制药厂。以乌干达为例,主要疾病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另外还有疟疾、皮肤病、性病、爱滋病和其他疾病。现在乌干达有4家小制药厂,主要是来药包装和来料生产及少量的大输液进口,规模均不大,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需进口3000万至4000万美元的药品。我国从国内出口制药设备、药粉和大输液塑料袋在此进行生产,这样不但解决了乌干达部分药品缺乏状况,也可带动我设备和原料药的出口。

工厂

随着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而我国的一些产业如轻工、纺织、家电以及服装加工在该地区比较优势显著,境外带料加工大有可为,现在我国已经明令地方的小水泥、小玻璃、小陶瓷、小造纸等企业限期停产下马,而有些设备状况良好、图纸齐全的,完全可以采取整厂搬迁的形式,移到非洲办厂。

农场

在非洲这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每年至少有1/4的粮食需要进口,1/3的人口完全依靠粮食援助。非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是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非洲的农业基础仍十分薄弱,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农业经济尚未得到改变,不少地区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况,生产力十分低下,基本上靠天吃饭。

非洲大陆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中国有比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以较少的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因此,双方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家电经营

近几年,非洲家电产品的需求量每年以5.5%的速度增长,而许多非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行业发展不平衡,家电产品自给不足,配套能力低,大部分设备、部件和原材料需要进口。多年来飞利浦、伊莱克斯、松下、索尼等欧洲和日本生产的家电产品在非洲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最近几年,来自中国、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家电产品正以其价格、质量和服务优势迅速进入非洲市场,打破欧洲和日本产品垄断市场的局面。

由于我国国内家电生产能力过剩,家电产品大量积压,许多生产企业竞相压价,以微利或亏本的价位争夺市场。受连年价格战的影响,中国的彩电、影碟机、微波炉等家电的价格低得诱人。中国家电企业向非洲发展,可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猜你喜欢

非洲国家
国家公祭日
非洲行记(三十四)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国家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