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与措施

2013-04-12朱凤荣李丽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养老主体社区

□文/朱凤荣 李丽华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对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各地都在积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尝试与探索,但在探索中有不少困惑和争议,这些困惑和争议背后反映出人们对创新目的和方向认知的模糊和分歧,本文试图通过明确阐述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基础,探求河北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措施。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和目的

这里的社会管理,是指广义的社会治理,即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各利益群体参与式社会管理。当前,绝大多数人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无可置疑,但在创新什么,如何创新,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等问题上,存在认识模糊与分歧。如在社会管理模式上,是以新的社会控制模式为主,还是以新的社会发展基础建设为主;是以发展新的社会自我服务能力为主,还是一种综合的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本质和目的问题上,有的认为要适度恢复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有的认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是行政管理由控制转向服务;有人说是以参与式和协作式的模式形成政府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适度分工协作,使社会更具有自我完善和发展活力。在如何创新上,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社会管理要赋予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尊重和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加强基层自治,不能把社区行政化。有的认为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形成社会群体与政府沟通桥梁,创新政府与社会有效合作机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互联、互动、互补的有效合作机制,有效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利益等。要明确如何创新,首先要明确创新目的,那么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只是创新的直接动因,创新社会管理的深层目的和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使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结构更适应生产关系发展需要,进而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不同层面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适应新情势,开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路径,找到更好的化解而不是激化矛盾,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的方法,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更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安全。一切社会管理创新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方向

(一)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社会管理难题,促进社会关系协调发展,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形成新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管理理念、新的管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但这个突破的依据是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因此,创新本身内含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所以,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站在人民利益和社会和谐的立场而不是单纯个人利益立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真心实意改革创新,不是走过场、摆姿势;要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研究社会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弊端和原因,系统谋划,从体制机制到精神培育等源头抓起,创新管理主体,发挥社会、政府等不同管理主体的管理和服务作用。在我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生产力水平,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促进社会公正、平衡、稳定发展。

1、尊重规律、突出服务。要尊重作为区别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本地实际,开辟发挥社会自身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功能的路径,增强社会治理自身问题的能力,政府作为重要社会管理主体有义务管理和协助管理社会自身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更好地服务本地社会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比如,创新社区养老保障服务的路径,有养老保险,但不一定有养老保障;有养老院但不一定进得去,所以要开辟新的养老路径,如在社区组织家庭式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或安排较为专业的人员照顾与服务的社区养老模式等。同时,创新社会管理要站在人民和公正立场上,才能平衡各方利益,防止矛盾激化,平稳、有序地实现其维护人民合法利益,服务社会和人民的目的和目标。

2、创新管理主体,转变管理方式。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转型,以及社会交往陌生人化,使原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必需根据变化和现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探求有效管理之路径,创新社会管理主体,转变管理方式。首先,创新社会管理主体,进一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管理主体由原来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变为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共同参与为主,以动员和发挥社会各种力量,提高社会自治能力,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公众互联、互动、互补的有效合作机制,加强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衔接和协作。党和政府通过社区资讯、社区巡访和调研,了解基层社区现状和问题,指导社区工作,及时解决相关问题;社会组织如基金会可通过政府或社区了解实情,实施资金救助和服务;社区可通过建立服务中心,自行协商决定本社区的重大事情。如组织民主选举社区服务中心领导者;组织相关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儿童提供定期和即时服务等;组织培训,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主体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与合作能力,全方位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多元需要。同时,也离不开公安、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保障与协助;其次,赋予社区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如把社会养老保险与社区老人保障相结合,构建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保障和义工服务制相结合的新的养老模式,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养老保障,社区提供老人安全、卫生、日常生活需要等服务,把政府养老保障、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方式相结合,化解养老难题,提高保障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再次,由原来的命令式、通知式为主的管理,转变为参与式、协商式、合作式、互助式相结合,公共服务与自我服务结合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处理的一般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因此强制或命令式管理不利于平等、有效沟通与服务;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优质服务,就没有社会信任,没有社会信任,沟通和管理就无效,隔阂矛盾加深,无法形成共识与合力,任何制度的优越性都难以发挥,都会被架空。因此,社会管理方式需要由强力控制为主,转变为以平等尊重为前提的参与式、协商式、合作式、服务式为主。

(二)服务社会和人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和方向。社会管理行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社会管理的目的和核心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的控制型管理来实现社会秩序。事实证明,权力控制型管理只能控制显性行为,而控制不了思想、人心和隐性行为,且易激化矛盾,形成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对立,使管理简单化、无效化、穷途化。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改革传统管理弊端,一方面需要由国家控制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平等沟通协商方式了解广大人民的需要,通过服务的形式满足人们需要,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减少和化解作为现阶段主要矛盾的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社会无序,因此服务社会和人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和方向。坚持这一方向意义重大。第一,要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就需要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为核心来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更好地维护公民权益和人的尊严,促进人们安心、舒心、快乐地生活,促进人与人团结友好,自主互助;第二,有利于突出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服务性,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第三,有利于健全和加强不同主体之间服务的衔接机制。在利益、需求多元划时代,关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衔接性,健全服务衔接机制是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必然需求。

1、建立有效沟通和形成共识机制。要更好地坚持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方向,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建立有效沟通和形成共识机制。即建立和完善公民有效的利益表达、良性的社会沟通、信任与形成共识的机制。首先,加强基层群众与党和政府基层组织的沟通,主要方式是加强公民有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参与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如建立党政领导、两会代表社区调研制、两会设立社区代表制等;其次,建立和加强民众与所在单位或共同体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如社区设立议事会、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教育培训机制等;再次,加强社会管理主体的衔接和社会组织内部管理者、被管理者以及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助。如建立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网络联系和信息发布平台、楼事协商制。通过有效沟通,全面了解社会成员多层面的、不能自足的正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创新社会管理主体和方法,以满足和平衡各方面需要;各个层面的定期充分沟通,有利于相互了解、理解和协商解决问题与互助,化解不同阶层和个体的利益争端和矛盾;通过沟通建立价值共识激发公民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增强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凝聚向前的力量。

2、健全、完善社会管理相关法律,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主体与管理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适应现实社会管理的需要。如,要完善社会团体管理的相关法规。因为社区法律不健全、不配套,无法满足社区成员陌生人化后的社区成员之间沟通、互助、服务、安全和建设美好共同家园的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权利义务模糊不清;政府、社会、居民职责不明;行政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物业部门、业主委员会权利、义务、责任不明晰,更缺乏彼此有效沟通合作,故居民权利无法得以保障,社区管理现实职能与社区需要担负职能不适应等。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法,规范社区的管理性质、机构组成、职能范围,管理者、被管理者的权利、义务、责任,建立健全沟通服务机制,加强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管理和服务功能互补与衔接,以实现社区自我管理与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猜你喜欢

养老主体社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养老之要在于“安”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