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分析研究

2013-04-12茹闫增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势制造业

□文/闫 茹闫增岗

(1.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兰州;2.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一、中国制造业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比,我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同时,我国潜在的大消费市场也将促进制造业形成规模经济;最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和劳动力素质高等也是其发展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劣势主要存在于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薄弱、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致使企业缺乏活力、管理机制与管理思想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完全、重制造轻研发、产品缺乏世界品牌、机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等方面。

(三)机遇分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都在升级;高增长的大额消费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重工业的比重在上升,钢材、集成电路、建材、交通、制造业等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制造业有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

2、更多参与国际分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劳动力的资源优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步伐、规模在加大,产业的转移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外商在华投资数额和设立的三资企业也均在增加。此外,作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迅速增长,使中国迅速具有了较大的加工制造能力,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

3、民营企业实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后,其个体实力也有很大提升,很多民营企业已经进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重要领域。此外,我国具备了发展中国家很少同时具备的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开发力量,较完善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优势。

(四)威胁分析。首先,很多行业在管理、营销、技术上没有新突破,以数量求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其次,国际竞争压力增加使得人才、技术成为竞争力的基础;第三,物流、信息流成本逐渐降低使得生产成本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将直接威胁其生存。此外,随着环保法规越来越严,外部成本内部化趋势明显,制造业面临着持续发展和成本增长的双重压力。

二、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东西部并行发展。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和创新,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外资引进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研发中心引进先进技术;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引进外资时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地引进。西部地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人力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应发扬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发展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空前发展,在高度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产业优势,是外界很难进入的产业壁垒。在集聚区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都非常大,各厂商的分工协作可大大降低生产交易成本,规模效应又强化了各厂商的依存关系。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竞争优势,不仅要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还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抢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加强优势产业的技术含量,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优势产业结构自身的升级。在升级时,一是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转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二是鼓励技术创新,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产业结构高效化。

(四)做好传统制造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从工业基础、吸纳就业和政府资源配置看,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努力做好附加值低的制造业,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制造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战略重点。发达国家尽力参与并抢占各产业中的高技术与高附加值环节,同时将低技术与低附加值环节转移给处于发展阶梯较低的国家完成产业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以确保效益最大化。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在较低层次,那会丧失长远的竞争能力,劳动力优势也很难维持。因此,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实现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发展高科技产业。

总之,我们应就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在制造业的发展上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大力进行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制造加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在一些新兴产业和领域开辟自己独特的道路,通过这些领域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希望之路,单纯地希望以国内市场培养出先进的大型制造企业不太可能。中国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市场,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希望在这里分一杯羹,然而中国市场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国制造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思考。

[1]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 张廷银.中国制造业:缺陷在哪里[J].经济师,2004.5.

[3] 陈海云.透视中国制造业中的外资经济[J].财经界,2007.7.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优势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矮的优势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画与话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