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区域性中心强市”崛起看科学发展

2013-04-12杜光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安阳市安阳科学

□文/杜光华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河南·安阳)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推动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安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人民着力推进改革发展,大幅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力展示了安阳的崭新风貌和崭新形象。出台的《安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纲要(草案)》,正是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按照“富民强市、晋位争先”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着力实现“四个提升”,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力量源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阳市委市政府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高度关注民意,切实改善民生,提交了一份惠及571万人民的民生答卷。

1、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1年度全市“新农合”参合农民4,181,860 人,参合率 99.54%,为全省最高。

2、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年累计达到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6.4%,比规划目标高出26.4个百分点。

3、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战略,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有新提升。坚持一手抓中心城市建设,一手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011年安阳市的城镇化率为40.5%,比2001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新型城镇化,“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为农民谋福祉。据统计,安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涉及106个乡镇(街道)322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建成15个,在建103个,建成社区面积595.93万平方米,已腾出土地面积6,762.55 亩,入住 16,486 户,共投入资金89.27亿元。322个社区共可整合村庄数量1,605个,整合人口215万人。322个社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人口267万人,可节约和腾出土地面积33.2万亩。

4、按照“住有所居”的要求,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近年,安阳市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快建设步伐,从2007年的1,877套增加到2012年的 22,851套,增长率1117%;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0,776套、公共租赁住房13,212套、经济适用住房16,509套;将有 62,081 户中低收入家庭约18.6万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5、统筹城乡发展。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3元。2011年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6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7,586元,增长19.3%。《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4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8,000元。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指导社会实践,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增长方式”无论如何转变,追求的仍是速度和数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则对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比GDP增速,比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速”,比发展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摆脱GDP崇拜,形成新的“速度观”——从“总量”到“人均”。

2002年安阳市生产总值312.6亿元,增长11.4%。其中,一产增加值59.3亿元;二产增加值156.7亿元;三产增加值96.6亿元。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558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12.1%。其中,一产增加值175.2亿元,二产增加值982.2亿元;三产增加值400.6亿元。2002~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4%,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11.8∶58.7∶29.5,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安阳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967元上升到2011年的30,190元。

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由资源能源依赖型向循环绿色低碳型转变。按照“突出特色、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循环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建设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已初步构建起安西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和循环型工业体系。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连续12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淘汰关闭“十五小”企业693家,停产治理企业108家;关闭120m3以下炼铁高炉243座,淘汰生铁产能700万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5,700吨,烟粉尘6,180吨;关闭水泥机立窑生产线33条,彻底告别了水泥机立窑时代。同时,建立了新上项目预审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将总投资8亿元的35个“两高”项目拒之门外。

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安阳市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了总投资19.7亿元的24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动主导产业循环式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梯次利用。如中联公司总投资6.1亿元,新上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采用德国先进原料粉磨设备,配套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年产熟料150万吨、水泥260万吨,年利用粉煤灰13.8万吨、煤矸石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利税1.7亿元,创造了“员工减少2/3,产量提高10倍”的奇迹。

安阳的发展之变,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正是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巨变。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长足发展

1、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生态文明是“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河南省已正式启动生态省建设,力争通过20年的努力,在全省建立高效低耗低排放的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安全体系、支撑生态文明的社会体系。“十一五”期间安阳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先后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使全市经济在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状况呈现稳中趋好、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2、环境既是资源也是生产力。2003年以来,安阳市着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等重大农村生态工程建设,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相继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3.16%,绿化覆盖率达38.22%,人均公园绿地达9.3平方米,形成了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为景点,以城市防护林带、河渠绿地为屏障,具有安阳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安阳大力提升绿化总量,建设便民实用的城市带状公园和街头游园,推进居住区绿化和单位绿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化的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提升市民的“绿色幸福感”。安阳将围村林工程、环城防护林工程、荒山绿化工程、生态廊道工程作为生态林业建设的四大重点工程,要让绿色覆盖安阳大地。下一步,安阳市将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更高层次,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其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提升,更加注重生物物种多样性、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城市生活品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造更优生活环境、发展更美生态环境,造福安阳百姓,这正是安阳市委市政常抓不懈的动力,落实推进城乡生态发展政策,给安阳百姓最洁净的空气。2011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17天,达标率为86.8%。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市区地下水整体状况良好。省控地表水出境断面达标率100%,市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54.7%(不含滑县)。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为83.6%,声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好。2011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1.55%、1.45%、0.61%。

发展的成就并不等于简单的数字罗列,然而透过这一组组实实在在的数据,看到的是安阳市经济运行质量的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既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更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1] 张笑东.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J].安阳日报,2012.5.25.

[2] 杜姗姗.在十八大精神下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进程 [J].新文化报,2012.12.8.

猜你喜欢

安阳市安阳科学
安阳之旅
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途径研究
安阳市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安阳有个“花木兰”
安阳市
科学拔牙
寻根探源访安阳